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01|回复: 0

【无情对学习教案】第四课:深入认识无情对

[复制链接]

5237

主题

3730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3493

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23-11-19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第四课:深入认识无情对


人们称对联为“诗之余”。按这个套路,无情对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联之余”,也就是“尾巴的尾巴”。
基于这一基本印象,人们于无情对历来满足于“大致了解”,“偶尔尝试”。故所以,“格物之浅”的背后是“致知之薄”。
然而,毕竟魅力挡不住,这一小众艺术在清末民初成为了“现象”;毕竟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丰富的“素材库”决定了它有做大做强而更“大众”一点的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告别浅薄,深入一些认识无情对。

一、对传统概念的辨析
无情对自清末开始成为现象,直本世纪倚仗网络获得推广和发展新的机遇的初始10年,还没有一个现代学术意义层面的完整概念。
此前,概括起来,有以下不科学不严密的提法,需要加以认识和辨析:
1、流水对
据清代《稗类钞·流水对》:“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者,世所谓流水对者是也。”现在,有人在介绍无情对时,认为无情对就是流水对。
这一说法有很大的偏差。无情对与流水对的关系,应是一种交叉关系。
《辞源》:“凡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连串的即流水对。”区别于“并行对仗”的“串行对仗”,是流水对的特点。这一特点显示,流水对的上下联,就如同文章的两个自然段,其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转折等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满足“句意串对”这一点,皆为流水对。很显然,大部分流水对不是无情对。
有部分无情对作品,能做到上下比围绕同一主题来创作,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类能做到“串对”的无情对,才可以归属于流水对。
2、羊角对
前人对于常见无情对作品“主题不相关”、“意境相隔”等特点,早有认识,且有许多妙喻。羊角对,就是抓住它的这一特点而命名的形象化概念。
  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于是前人把无情对又说成是羊角对。《埤雅·释兽》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据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者,吟泳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虽然是说诗,却把无情对的一些特点形象地描述出来了。
此外,“羊角对”也曾被用作诗钟的别名。
因此,准确地说,羊角对仅仅能对联友形象理解部分无情对作品的特点有一定帮助。这一名字及其解释,不能作为概念与定义,只能作为无情对的曾用名。
  若仅仅从“借对”造成了类似“羚羊挂角”的艺术效果来看,凡是密集用到借对的传统格律文体,如骈赋、诗、词、曲、散文,都可以生发出“羊角分支”。
3、无情对
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无情对之名最早见于1916年徐珂撰写的《清稗类钞》:“一日,在陶然亭会饮,张创为无情对,对语甚夥,工力悉敌。” 1921年印发的向义《论联杂缀》专门记载有“无情对”一款,并介绍了其特点:联语中,有无情对一种。近日粤中,颇为盛行。其体仅对字面,至於上下文义,绝不相涉。骤见之,似觉不对。细按,则字字工稳,别有机杼。
先贤在介绍无情对时,不是“定义”的方式,而是介绍其特点。
很显然,除了强调“字工”,人们从一开始就是强调无情对“上下联的不搭界”的。但老祖宗同时又把一些“上下搭界”的作品也收录在例作中,并流传至今。同时,他们列举的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无不用到了“借对”手法且使用密度很大,民国及以前却无人归纳这一特点。
可见,前人对无情对的归纳和列举,是笼统的、粗糙的、不严密的。我们用今天的学术眼光来考察时,有必要科学分析和对待。

二、无情对成立的条件

此前,囿于经验层面的浅层认识,关于一副对联是不是无情对,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分歧很多,有必要厘清。
无情对作品衍生于普通对。二者之间此前一直存在模糊区域。用现代学术的方式探讨,有利于摆脱经验层面的局限性,形成相对科学而严密的判断。试剖析如下:
1)时常有人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对句字字工,为什么不是无情对?”因为,字字工,不仅仅是无情对的特征,一些“严对”的普通对联,也是字字小类工对的。
结论1:“字工”,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主题上“风马牛不相及”,被很多人坚持为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其实,我们只考察民国以前的著名无情对,就会发现多有主题相关的例子。同时,大家也知道,普通对联有部分作品是“对而不联”型(即隔对)的。
结论2:“主题不相关”,不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3)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无情对必须出句雅、对句俗,才是好。这只是一条经验总结。分析显示:出俗对雅、出俗对俗、出雅对雅等其他风格作品也不乏其例。
结论3:“上雅下俗”, 不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4)有人经常振振有辞:“我的应对这么幽默搞笑,为什么不是无情对?”内容的幽默,很多对联具备此特质。在清末无情对出现成为“现象”之前,不是有很多对联很诙谐、很搞笑么,但没有人认为它们也是无情对。同时,许多无情对作品,文字内容本身并不搞笑,但却是很有无情味的。
结论4:“内容的幽默”,不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5)有人发现,成功的无情对作品,句子的语法结构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现象。这的确是绝大部分无情对表现出来的特征。但是,也有小部分无情对因为只运用了“词的借对”和“直对”手法,而能保持上下的词性与句子主谓宾等成分一致。另外,部分普通对联也经常使用局部的借对手法或者“跨词性相对”,而导致了上下语法结构不对称。
结论5:“句子语法结构不对称”,不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6)那么,使用了借对手法,造成了“词不对称(即甲义和甲词性不匹配)”,是否就是“必要+充分条件”呢?我们统计民国以前的著名无情对,发现:它们的确有部分或全部的词运用了“借对”手法,肯定有“词不对称”的特征。但是,借对本来也属于普通对联,现在还常用于普通对联,局部也可以造成“词不对称”的情况。有些成联,甚至还出现了1个分句是密集借对而成的情况。
结论6:用到借对造成“词不工”,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7)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但凡被人普遍认同并流传的无情对,无不具备“明显的不对称”特征。这一特征,可能仅由“词不工”本身就能显现出来;也可能由“主题不相关”而显现出来;也可能由“意境不对称”而显现出来;也可能由“语法结构明显不一致”显现出来。这些“明显的不对称”特征,在所有成功的无情对作品都有所显现。具体到某一无情对,至少显现了其一,但不一定同时都显现。
当然,也有些普通的“隔对”和不合格对联,也有句子结构和意境明显不对称或不匹配的情况。
结论7:“词、句明显不对称”,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就能较为科学、比较清晰地界定无情对和普通对的分野了:
通过密集借对造成“字工、词不工,且句子明显不对称”,是无情对成立的“必要+充分条件”。
弄准了这一点,我们能解释和处理所有出现的情况,而不矛盾。

三、无情对与普通对的区别
按照中国楹联学会颁发的《联律通则》修订稿之第一至第六条,普通对联的基本规则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可称之为“六对称”。无情对强调更好地遵守其中部分要求,并可以违背一部分要求。
                     对照表
普通对联        无情对
字句对等        字句对等(字追求小类工对)
词性对品        词性通常不对品
结构对应        语法结构通常明显不对称
节律对拍        允许改变意节(即异步)
平仄对立        平仄对立(135也尽量论)
形对意联        形不对,意可能相隔可能相联

四、认识无情对的特征
  无情对的特征,就是实现了“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对立统一。
1、固守对称
  固守对联的对称要素,这是无情对依然归属对联大本营的基石。无情对固守的元素是:当一个字一个字来单独考察时,字字工对。同时,不可以违背对联的基本声律规则和要求。
例:
  庭 前 花 始 放
  阁 下 李 先 生
  僧 来 云 正 过
  道 上 念 真 经
  以上2副无情对,一个一个字考察,是工致的(“乙义”是一组“工对义”);上下两句,是符合平仄要求的。
  注:考察是否字字工对,是脱离句子来进行的(看两个字是否有一组含义相同、相反、相对或相类)。不需要顾及该汉字在上下句中的含义和词性(即甲义与甲词性)的不匹配。
  2、制造不对称
  由于借对手法的密集运用,无情对肯定会出现字不对品、词不对仗、句不并行的特征。
  字不对品:即在无情对上下句中,对应位置的2个汉字的甲义往往是明显不匹配的。
  词不对仗:即对应位置的词,含义、词性、所担当的句子成分,往往是明显不匹配的。有时,甚至上下句中的词根本不在对应位置上。
  句不并行:通常表现为,语法结构不对称、节拍不一致、主题上的不统一、意境上的不协调等情况。
  特别要注意的是:“句不并行”的4种情形,一副作品无论包含其中一种还是多种特征,只要采用了至少一处借对手法,且制造了句子整体上“明显的不对称”,无情对创作就是成功的。
  也就是说,通过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创作而成的无情对,有的可能主题毫不相关,有的可能相关;有的可能上下两句意境不协调,有的可能协调。
  若“句不并行”的4种情形都没有出现,用到1处或多处借对仅改变局部“词”的结构,则作品归属“运用了借对的普通对联”。
3、对称与不对称的对立统一
无情对创作,在应对一个句子时,既考虑严格对仗的问题,又考虑背离对仗的问题。严格对仗的目的是求得“明显的对称”;背离对仗的目的是求得“明显的不对称”。对称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不对称是矛盾的另一方面。二者最终要统一到同一对象——一件作品中。成功的无情对作品,就是要实现“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应这样来理解:
  1)构成无情对作品的所有的“字”,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既扮演着对称的角色,又扮演着不对仗的角色。在句中,它们很可能不对称(甲义不匹配);在审美错觉上,它们又严谨对称(乙义匹配)。
  2)构成无情对作品的所有的“字”,既是“对称”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不对称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词的不对仗、句的不并行,离开这些小类工对的“字”,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无情对句,在收蓄“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这对矛盾于一体的同时,还能保持平仄相谐、语义流畅、合乎逻辑,甚至生动、蕴理、有特色,这就叫对立统一。
五、何谓“无情味”
在日常交流中经常有人提到“无情味”。如果科学地下个定义,无情味是什么呢?
目前,关于无情味的理解,有以下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根据无情作品的外在特征归纳的,表现出了不严密、不科学的特征:
  观点一:无情味就是对句要幽默诙谐,读起来令人发笑。
  成功的无情对的确100%是幽默类对联。此观点,其缺点在于没有抓住无情对的幽默来自何处这一关键。其结果,使部分联友形成了以下认识误区:
1、以为做到了句意上的俏皮搞笑就是无情对。即混淆无情对与纯诙谐联的区别。实际上无情对与诙谐联属于从属关系;
2、认为无情对作品不一定幽默。即认为只有部分无情对是幽默的。实际上,他们认为不幽默的无情对,是一种冷幽默。
3、根据内容搞笑不搞笑来判断无情对质量的高低。即认为有些无情对,尽管密集借对精彩,但内容上不怎么搞笑,所以不出色,从而给出偏低评价。这种价值判断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4、  观点二:上下比越驴唇不对马嘴,无情味就越浓。
5、  风马牛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这是强调无情对上下比内容和主题的不相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有些场合,无情味被叫成“歧义效果”。在目前大部分无情对作品而言,这一点确实是对的。然而,还有反例在:即有些无情对作品,上下比主题相关,无情味也很浓,如“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等。
6、  也就是说,上下比内容和主题的不相关,不是无情味的全部,更不是无情味的本质。
7、  观点三:不管是出句,还是对句,也不管是上联或下联,无情对要把雅句放在前,俗句放在后,这样读起来无情味才浓。
8、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上下比意境上的距离感。这是很站不住脚的一个观点。因为,我们能找到出句是“上俗下雅”“上俗下俗”“上雅下雅”的无情对作品。也就是说,此观点纯粹是一种基于经验的总结,也没有概括出无情味的本质。
9、  以上三种观点为主流,影响深远。在一些主题相关的无情对(神不散无情)和意境和谐的无情对(雅无情)被大量创作出来之后,很多联界名家持的依然是不支持的态度,坚持认为这样的作品无情味不浓,是不科学的。
综合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以普通对联审美价值体系为参照系,密集借对带来的审美错觉上的“明显的对称”是无情对特征之一。事实上的“明显的不对称”是无情对特征之二。“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偏偏和谐地共融于同一件作品中,正是无情对幽默之源。
  基于此,我们可以给无情味下个定义:

无情味,就是无情对作品“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的对立统一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

  下面,将从审美的角度概括无情对“美的维度”,以加深对“无情味”的科学把握,以摒弃以上基于感觉和经验层面的偏颇认识。
六、无情对“美的维度”
无情对的审美价值体系由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是:工致之美、错落之美与和谐之美。三者有机搭建起来的“三维空间”,展现着无情对艺术之美。
  1、工致之美
  无情对之美,首先来源于“字工”与“律工”。字字工、平仄合,诠释着无情对之为“对”的根本。这两方面的对称所带给人的愉悦,与彩虹的“对称之美”无异。若能做到字字玉工,平仄符合相反律,则如美玉之无瑕,定然让人爱不释手。若略有欠缺,则从对称的角度来看有如石、如瓦、如泥之感。
  在具体的作品中,除了“字工”与“律工”,有些无情对还保持了对联的其它对称属性,如节奏统一,主题一致、意境相融等,均能增添工致之美。
  没有突出的工致之美,无情对之美,就无从谈起。所以,工致之美,是无情对审美体系的基础维度。
  欣赏无情对,首先要善赏对称之美。
  2、错落之美
  无情对之美,也来源于无情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字不对品”“词不对仗”“句不并行”带来的夸张的波动感。“不对称”的特色愈明显,则错落之美愈突出。
  字、词、句明显的不对称造成的错落之美,是无情对作品的鲜明特色。正是因为这一维度,使它得以区别于其他机巧类对联,从联苑独立出来成为分支。
  错落之美不突出,无情之美就无法充分展现。所以,错落之美,是无情对审美体系的特色维度。
  欣赏无情对,更要善赏错落之美。
  3、和谐之美
  无情对之美,更来源于“明显的对称”与“明显的不对称”居然能对立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两种情况如果孤立地存在,就不是无情对;如果一轻一重,就不是出色的无情对。
  这种美,既来自矛盾的统一,又来自对句本身的质量。句子自然天成,流畅且有品位,则增添其和谐之美。
  这种美,还可能来自出、对句共同构成的主题与意境的和谐。如果,工致之美与错落之美已显著地存在于作品中,还能保持主题和意境的和谐,则越发妙不可言。
  和谐之美,是无情对审美体系的综合维度。
欣赏无情对,尤其要能善赏和谐之美。
无情的审美价值体系,与许多较高的艺术形式、境界和妙理相通。比如说,从形、神上来看,无情对的特点与郑板桥六分半书的“乱石铺街法”何其相似,既固守章法之严,又凸显错落之美。以普通对联的价值判断体系为参照,无情对,生动地展现了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魅力。


科目训练12:
  主题:改变观察出句习惯
  要求:指出出句中各汉字“明显不同含义”的个数
格式示范:
  树已千寻休纵斧==
2122321

小结:
1、普通对联的应对,我们已经多年形成了一个习惯:看到一个出句,脑袋中锁定的是“1111111”,即“只看到每个汉字的甲义”这一个含义。
2、创作无情对,必须调整习惯:看到一个出句,第一步就是锁定各汉字“常见的明显不同的含义”,以便运用恰当的手法,合理利用乙义资源。
3、诗联好手应用普通对仗已久,可以通过此练习调整习惯。


科目训练13:
  主题:识别无情对“句不并行”的情况
  要求:指出无情对语法结构不对称、节奏不一致、主题上不统一、意境上不协调的情形
格式示范:
  门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分析:此作上下句语法结构不对称、主题上不统一、意境上不协调

  欲吃/新河/鸭子
  须交/陈海鹏/孙
  分析:此作上下句语法结构不对称、节奏不一致
小结:
  1、无情对“句不并行”四种情形,出现比例由大到小的情形大致为:语法结构不对称、主题上的不统一、意境上的不协调、节奏不一致。
  2、把握这一基本判断,有利于我们纠正历史上的一些偏差认识。详情请对照“无情对成立的条件”部分,仔细琢磨。


科目训练14:
  主题:观察并统计一组无情对的手法使用情况
  要求:只指出常见的易被普通读者感知和认同的位置。
格式示范: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下 下 下

  陶然亭
张之洞
上下下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双上上上

小结:
  1、经统计,古今优秀无情对200副 ,在“字”上实施借对手法的情况是:上转158处,下转350处,双转96处。
2、娴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操作流程后,应当调整姿态,按规律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1-1 07:56 , Processed in 0.09938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