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回复: 0

浅谈如何学习清联 (文:联圣三少)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8855
发表于 2023-12-19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浅谈如何学习清联 (文:联圣三少)
原创 联圣三少 元宇宙楹联 2022-08-04 20:15 发表于福建

浅谈如何学习清联 文:联圣三少



清联,代表着楹联创作水平的巅峰时期。众多学习者都以能写清联为佳,于是乎有了阅读学习《清联三百副》,《对联话》,《楹联从话全编》的各种版本。为此,笔者还专门为学习者准备了《清联十大家》,《新清联三百副》,《古今联语选汇》风景楹联三百副,《楹联丛话全编》精选楹联三百副,《对联话》精选五百副。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学习清联经验,给清联爱好者们分享下我的学习清联过程。

一。了解清联常识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的储蓄,比如清联里有哪些对联大家,比如李渔以及其《笠翁对韵》,比如顾文斌专门是集宋词成联的文宗,比如彭玉麟的联作以及与梅花诗,比如郑板桥是七言联作大师以及其最著名的自寿联。
诸如等等。了解这些常识,可以百度对联大师的生平,可以阅读《楹联丛话全编》与《对联话》,也可以看笔者写的《联话清联十大家》。通过这些百度学习或平时了解,比如我才知道俞樾也是清联十大家之一,他的文号为俞曲园,其作品集为《春在堂楹联》。
笔者对清联产生兴趣,还是从郑板桥的格言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以及其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读了郑板桥的这副自寿联,顿时有了兴趣,觉得这副联写出了无为而为的人生境界。兴趣是学习的引导线,只要产生兴趣,就会对清联进行了解。

二。品会清联风格

大家之所以喜欢清联,这是因为清联的风格主要以清丽唯美,婉约娟秀,豪放真挚,等等。正如笔者所写的《二十四联品》,都可以在前人清联作品中找到。另笔者在《清联十大家的写作观点》总结出清联的十字诀“美,真,雅,静,切,容,刚,清,善,实。”比如我们在学习清联的时候,常常见到这么一副作品:

(作者:江峰青)

扬州二十四桥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品鉴:读此联寻常文字,却清新入目。“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妇孺皆知。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个人管见,联者能依据诗化得联意,见新。其次是尾部的对仗音律都不错,读来琅口。另外联中有声有色,如画如诗。时空的跨度也掌握的很好,从有云影到水色,上而下。从扁舟到玉萧,近而远,不愧是名家手笔。吴恭亨评:“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
这副清联之所以写得好,既有诗的意境,又有画的画面,清丽唯美,读来婉约。这种作品正是许多爱好者孜孜以求的清联风格。
学习清联,了解清联风格大概如何,这是自我学习清联的一个切入点。

三。模仿清联句式

大概清联学习盛行在网络楹联之初,有许多初学者,为学习清联,把《清联三百副》都模仿了一遍。事实上,笔者觉得这种模仿学习有些浑沦吞枣的感觉,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为清联三百副的囊括句式很多,有短联,亦有长联。与其面面俱到学习,不如以一个或几个句式作为切入点。举个例子。

(作者:俞樾)

莳红小筑

小筑三楹,看浅碧垣墙,淡红池沼;
相逢一笑,有袖中诗本,襟上酒痕。

品鉴:苏州山塘斟酌桥新修东阳张忠敏公祠,旁屋数楹,应敏斋廉访署曰“莳红小筑”,颇有泉石、竹篱、荷沼,楚楚可观。癸酉秋,余将有武林之行,倚装题此。此为俞樾的风景名胜招牌式楹联作品,尤其当中的四字章法句中自对成为时下网络对联论坛的一大效仿。此联如一位翩翩绝世古典美人,增一分即肥,减一分即瘦。联语中数字对,颜色对,方位对,都非常精致淡雅。上片把江南园林的古典美外貌描绘出来,用的是印象派手法。下片把江南人文的风流脱洒抒发出来,用的是体物通情。整联词境画境情境融为一体。袖中诗本,襟上酒痕----是俞樾的得意之作,其在后来题写的苏州省城浙江会馆一联中再次引用此风流八字。

这一联的主要句式特点是四四对仗句式:浅碧垣墙,淡红池沼--袖中诗本,襟上酒痕。既有自对,也有互对。而且这种句式的运用很广,比如

(作者:阮元)

杭州贡院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作者:赵之谦)

赠芸乡联

不拘乎山水之形,云阵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于酒诗之意,花酣也酒,鸟叫也诗。

以上几联,都是四四对仗句式的运用。短而不肥,意境优美,画面可人。笔者曾模仿此种句式,得两联如下。

烟水亭(作者:联圣三少)

千古雷霆点将台,荷叶金戈,鲈鱼银甲;
九州风月白司马,甘棠遗爱,烟水偏清。

瘦西湖(作者:联圣三少)

画舫招游初九月,似水流年,如花美眷;
柳杨归隐第三桥,鸟啼不速,客履重来。

当然,这只是清联的一个常用对仗句式,从对仗句式可以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七言或七言以上。从写作句式上,有四五四,七四四,七四七,七五七,诸如其他等等,
模仿清联句式,主要是初学者可以规范地在意境层次上做到层次铺排,不会过多浪费笔墨。

四。探索清联意境

探索清联意境,就有很多的方法了,比如阅读理解对联话,比如阅读理解名家名联。最好的方法是选择合适自己文学品味的清联作品去解读。清联里既有风景楹联,也有山居楹联,既有题赠楹联,也有格言楹联,还有祝寿挽联等等。

比如下面这副就是清联风景楹联意境。

静凉轩(作者:李翰章)

碧玉栏边,正酒熟香温,隔墙忽逗初三月;
绿荷丛里,有珠帘画舫,携客来尝六一泉。

品鉴:李翰章,李鸿章兄长,湘军后勤的卓越功臣。联语意境:于初三的月夜,与客人乘画舫游玩,把酒揽胜,兴味盎然,进而来到六一泉边,有清泉得饮,更是心旷神怡。此联如一篇游记散文,描绘得如诗如画。末句“携客来尝六一泉”点出其欲效欧阳修纵情山水的淡泊情怀。见江海《清联七十二副鉴赏》。余以为此联当得清丽典雅四字,可以一读再读,一品再品。

比如下面这副就是清联山居楹联意境。

张氏书屋联 (作者:徐时作)

寄迹此山中,数亩方田,日看犁云耕雨;
忘机斯世外,三间古屋,时欣弄月吟风。

[简注]张氏书屋:在东楚境内,具体地址未详。徐时作(1697—1777),字邺侯,号筠亭,清福建建宁人。雍正进士。官沧州知州。有《崇本山堂诗文集》、《棻堂节录》。据徐筠亭《闲居偶录》云:“同年赵米垣曾诵隐士山居联云:‘一二亩瘦田,雨笠烟簑朝起早;两三间破屋,青灯黄卷夜眠迟。’余馆东楚张氏,书屋仿其意作一联云:‘寄迹此山中……’见者谓较之原联意境更别。”忘机:见前注。作者仿其意撰此联,联语别开意境,抒课读之雅趣,表现出作者坦荡之情怀。见《楹联丛话》

比如下面这副就是清联格言意境。

(作者:曾国藩)

自题

不除庭草留生意;
爱养盆鱼识化机。

品鉴:曾国藩自题,联语意思是特意不锄去庭院中的草,为的是欣赏它的盎然生机和绿色;爱养鱼是因为可以亲近自然,领悟人生的乐趣,识得造化的玄机。

探索清联作品意境,体会清联作品之美,需要一颗如诗如词如画的心灵,需要我们有很多的诗词储汇量,以及对美学的理解。笔者曾把楹联文字概括为真尚美的美学境界。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心性,不同的学识,不同的阅读,都可以或多或少发掘出清联作品的意境。

五。总结清联方法

笔者一是觉得学习清联,可以从清联七言作品开始,无论是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全编》,吴恭亨的《对联话》,胡君复的《古今联语选汇》,诸如等等。其作品中七言的比例占很大部分。
比如下面几联:

(作者:翁照)

治学

友如作画须求淡;
文似看山不喜平。

品鉴:清翁照《与友人寻山》的诗中“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因袁枚《随园诗话》而耳熟能详,但略有改变,“友如作画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联说朋友之交淡淡如水墨画,适宜简单不刻意。下联袁枚说过“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联语表达处世的人生观与作文的价值观。

(作者:曹雪芹)

感怀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品鉴: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此联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联语意思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文章。

(作者:俞樾)

感怀

欲除烦恼须无我;
历尽艰难好做人。

品鉴: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省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此联出自清代俞樾,用于告诫人更好地为人处世。要想没有烦恼就先忘掉自己,历经艰险,才能更好地做人。联语充满哲学品味,可以自读。

(作者:鲍进士)

感怀

道心静似山藏玉;
书味清如水养鱼。

品鉴:鲍进士,字雅堂,诗人步江之子。诗有父风,而清逸处,往往突过前人。联语意境:道心静而灵性透,如水洗尘,如山蕴玉。读书之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子曰:道不远人。然为书者,必志以道求,则道近目前。若急以名求,则道拒千里。

这些都是七言清联的缩影。学习七言清联,可以为学习清联长联打下很好的底子。

笔者二是觉得学习清联,可以从题写清联作者去另外感悟清联韵味。只有很好地了解清联大家们的性情风格以及文学气息,才能更好地写出清联作品,比如笔者题写清联大家们:

钟云舫

把酒心犹壮,对五千年历史沧桑,三分意气;
题诗料正无,有九万里江山块垒,一饱行囊。

吴恭亨

八十年诗酒生涯,悠然四壁藏书,自有桃花开碧雨;
九万里乾坤风月,若得一言妙论,何妨山水让先生。

袁枚

多情明月夜,诗虫诗草,诗竹诗风,况然诗话而经典;
流水小仓山,随石随藤,随花随酒,可谓随园之主人。

薛时雨

藤花刊小月温香,无限风情,都看作处士高怀,诗家旧物;
椒雨醉罗浮一梦,可乘逸兴,更漫游蕉窗秋蚁,水府乌龙。

六。注意清联优缺

清联的优点如前面所言,因为清丽唯美,绮丽如诗如词如画,更好的把一副作品的意境与韵味体现在读者眼前心中。所以大部分的学习清联爱好者,都以能写清联作品为美事。

清联的缺点在于,凡事没有十全十美,文学作品亦如是。笔者虽然提倡学习清联,创作清联,但不鼓励大家走入清联以后走不出来。
笔者的观点是文字可以近古人,但不能一味有古人,也就是说最终学习清联的目的,不是创作出清联之人,而失去自我。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学习清联,取其优点取其长处,但莫要被同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13 19:19 , Processed in 0.79761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