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5|回复: 0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关于严海燕老师及其增订版《对联通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2029
发表于 2023-2-13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关于严海燕老师及其增订版《对联通论》
彭三妮  沈 宁
图片


图片
孤寂而迂阔的守望者



严海燕老师的增订版《对联通论》近期出版了,并荣获第三届“瓯海杯”对联文化奖(理论奖)。《孟子》有言:“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既是严老师往届的学生,也是该书书稿的校对整理者。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对作者的了解,可能比对该书的了解还要深。由于母校的选课规则,严老师“对联欣赏与创作”等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我们跟着严老师上课最多的是“古代汉语”“汉字与书法”等;如果不是参加严老师领衔的“咏而归诗联学社”及其活动,我们与诗联的缘分可能就定格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获得的基础知识上,而不会有任何创作实践的机会。此外,诗联文体(尤其是对联文体)至今也未被自由文学界、学术界所真正认可,其教学与科研成果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被重视程度也不一致。
2000年代,严老师还能够凭借《诗词通论》《对联通论》的出版而获奖,甚至评上副教授,到了2010年代则屡遭挫折。对联界的CN刊物《对联》至今无法跻身核心期刊,即便严老师刊发其上的《为什么要在对联界提出“现象写作”》《一个传统文学意象的现代命运》在深刻性、独特性方面并不亚于那些所谓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上的对联论文,但它们再也无法继续获奖,甚至连基本的科研成果都不被计算在内。看到当年与他一起读研的同学都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很多朋友都劝严老师放弃对联研究,“转场”为学术体制所认可的领域。甚至有人捎话,只要他愿写赞扬某某作品的文字,保证发在某某核心期刊,但严老师都不为所动。
我们在“壹学者”公众号(2023年1月4日)看到一篇题为《北大教授吴飞: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读书》的文章,其中写道:“老师们,在花样翻新而又许以重金的课题压迫下,制造着成堆的学术垃圾;学生们,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改革的驱赶下疲于奔命,浪费着青春”。对于当下某些高校生态而言,这里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同样地,对于“厉害了”等浮躁标题语的盛行,以及将刊物划分为三六九等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术大跃进”,严老师也不以为然,但他只能报之以苦笑和不睬。随着年龄的增大、上网观看电脑屏幕的几率陡增,他原本羸弱的身体也出了问题,各方面疾病接踵而至。然而他逆风飞扬,毅然决定从2019年起着手进行《对联通论》的修订工作。正如他在本书“后记”里所写的,他想在被疾病和衰老击倒之前,完成关于对联的新思考,完成自己此生的使命。其间纵然先后九次住院,他也手不释卷。我们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人生最艰难的修行便是,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瓯海杯”对联文化奖(理论奖)并不属于体制大奖,但它无疑是迄今为止对联界最有分量的奖项。严老师两次入围、最终获奖,应该说终于“见微光”了。
图片


图片
有内涵、有想法的对联著作


(一)起名通论,就要涵盖全面
严老师认为,既然叫做《对联通论》,那就必须涉及对联的方方面面,也因此需要作者有多种知识储备以及动手能力。而他自己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从小接触对联和书法,本科时曾经全文抄录谭永祥的《修辞新格》,读研时研究的又是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工作后更是讲授了不少文化类、传播类杂课,所以比较有条件做通论式研究。
鉴于全书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特别是第一版留下大面积的注解,为了容纳、消化这一切并使之条理化,严老师除增设大附录、小附录,还增加了“延伸阅读”这一体例。譬如在“挽联”一节,他发隐掘微,增加了“延伸阅读:挽联讨论的引申与补充”一段文字,并明确指出,与当代对联界不同,古代很少有人写“哭亲诗”“哭亲联”,当代人所写的所谓“挽孙中山联”的联题其实也不能成立。在“过往的回顾”一节,他正视当下对联学术热点,增加了“延伸阅读:联界与类义词分析法”这一内容,专门介绍了针对类义词在对联格律分析中的运用,包括严老师在内的联界三四位专家的不同看法。
(二)以民俗申遗,就要做田野调查
为了实现对联的现实关怀,严老师放弃了对于书斋联、商业联等联类的全面考察,将笔墨重点移位于他所命名的“四大民俗对联”。他说,当初对联界将对联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以“楹联民俗”的名义进行的,不管当代人如何将对联从“柱头”移向“案头”,对联作为民俗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不能忘记了这个根本。
很多人以为严老师出身乡村,对于从前的习俗了然于胸,无须费力调查,其实不然。他自小被称为“书呆子”,对于书本之外的地理民俗、人情事故等并无多少详查。除去自我回忆和查阅文献,很多与对联有关的民俗细节,依旧需要他“访贫问苦”,需要亲临现场或电话询问。
就春联而言,严老师在第一版发掘出“守制联”“副春联”,修订版则增加了福德祠联、祖宗图谱卷轴联等,还讨论了与春联相映成趣的“挂钱”以及春联不贴后门只贴前门的规定。就婚联而言,第一版有“嫁女联”“招赘联”“荤对子”,修订版则新增“贺婚联”“复婚联”“再婚联”以及古人不曾有过的集体婚联、结婚纪念联等。就挽联而言,第一版有“自挽联”“墓联”,修订版则辨析了“挽联”与“丧联”、“真的生挽”与“假的生挽”、坟联与墓联、祠与庙等的区别与联系。
《抱朴子》有云:“非得道者,安能见闻?”因为严老师一心一意琢磨对联,某些生活际遇也变成了他的田野调查。2016年参加“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当他发现当地藏族同胞向空中抛洒小纸片时,马上由这种叫做“风马”的民俗联想到了“甲马”“财马”,并在三年后将它们写进书中。
(三)欲建学科,就要有定位、有问题
作为第一批闯入对联研究领域的文学硕士,严老师对于对联学科这类话题天生敏感。他在2018年发表的《“对联学”:曾经的关注与当下的问题》一文中,正式讨论了对联的“学科归属”和“文体归属”等问题。在增订版《对联通论》中,他又对对联学科做了系统的分类和阐释。
严老师专研学问,心无旁骛,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很让人操心。有意思的是,他却始终关切着对联组织和对联人的处境。他似乎很清醒当下的体制环境,因此主张学术构建与现实生存并举,两者能够互生互动。譬如,他曾经为中国楹联学会羽翼未满就脱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而遗憾,为《对联》纸媒经营艰难、优秀对联学术著作被关怀不足而焦虑,为对联界没有像“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那样有体制背景、有稳定资助、有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对联奖而感叹……说句大不敬的话,尽管一把年纪了,可他的思想有时倒像个憨痴而执念的大孩子一般。他时常感到困惑:为什么几十年都过去了,自称属于文学大家庭的对联界,仍不借鉴其他文体并反观自我?为什么非汉语言文学出身的对联人,反而喜欢谈论对联的“文学性”?为什么诗词界早就进化到了思想层面,对联界却依然揪住形式层面的对仗不放?为了引导对联界冷静头脑,理清思路,严老师在《对联通论》(修订版)“让对联研究具有学术深度和广度”一节中,一口气提出21个对联研究课题,其中创作层面11个,理论层面10个。
(四)加盟文学,就要讲普适性、现实性
很多对联人似乎并不关心当下的世道人心,他们对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依旧停留在田园牧歌时代,停留在杨朔散文时代。严老师后期的主要精力,大多集中在对联文化的研究上,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先前关于对联的文学性之立场。他反复指出,文学事关人生意义和人性秘密,艺术性的表现手段不能代表文学本身,尤其不能代表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对联既然自称文学,那就应该考虑文学的普适性原则,不能总是高举特殊性这一挡箭牌,也不能总是迷恋骸骨。
对于对联生态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和瑕疵,严老师都不回避。但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对于对联创作与对联评奖中现实性元素缺乏的持续性关注。在“社会在转型撰(春)联者应注意观察和思考”一节,他提到了鲁迅著名的“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的一段话。在 “(对联)认识功能”一节,他又前瞻性地发出担忧,即今后很可能会有人像刘师培、陈寅恪、黄永年“以诗证史”一样,面对不尽写实的获奖对联,也来一个“以联证史”。
(五)谈及修辞、书法、译介,就要有所讲究
谈及修辞,就要正本清源。几乎所有谈对联的图书,都要涉及修辞和修辞格。但什么是广义修辞?修辞学与语言学有无边界?如何定义修辞格?很多读者其实并不了解。部分图书(包括部分中文系教科书)一上来就比喻、排比、拟人,仿佛这就是修辞的全部似的。某些对联专家在进行辞格举例时自相矛盾,讲的是对联辞格,举出的却是诗文例子。
谈及书法,就要检视明清民国及当代楹联书法,并要提炼现象,找出问题。譬如,被今人视若拱璧的清代楹联为什么罕见草书字体?八大山人为什么要将落款放在作品左下角?刘熙载、包世臣、郑板桥、曾国藩的书法水平到底如何?为什么要警惕款识不完整的清代楹联拍卖作品?“挑山对联”为什么式微?金粉对联为什么没有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如何看待丰子恺对联书法里使用叠字符?
谈及译介,就要顾及“源语文化”与“目的地文化”转换。尽管英语里的couplets与对联不全是一回事,但严老师并不因此反对翻译对联(句),就像他并不反对春节放鞭炮一样。他只是强调,要做好“目的地文化”的转换工作,否则对于“源语文化”原汁原味的要求就无从谈起。
图片

(需要《对联通论》的读者,可在网上自行购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5-6 04:12 , Processed in 0.106566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