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4|回复: 0

“有容堂”杯第十五期一等奖获得者广东李菊谈创作心得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29913
发表于 2023-2-1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深沉工妙语,锤炼得真章
—— 关于中华经典之《中庸》成联的创作心得
文/ 广东  李菊


题《中庸》
以中和境,应广博而合精深,大德位乎,大道正乎,至善至诚昭日月;
乃天地心,察古今且亲贤圣,上仁塑也,上才达也,不偏不倚握风云。

注:
“上仁”指最仁爱的人;“上才”指具有上等才能的人。

以上这副对联,是本人在参加“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十五期题中华经典之《中庸》有幸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承蒙评委专家厚爱,不胜感激。这是老师们给我的极大鼓励。其实,任何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每一次成联创作过程也是我学习成长的过程。

一、大胆尝试,突破自我
由中国楹联学会、天津市楹联学会、《对联》杂志社、联都网站共同举办的“有容堂”杯题中华经典成联月赛,我非常关注,对每一期获胜出来的作品我都会认真欣赏学习。很多老师稳重老练而不失灵动的对联深深感染了我,同时也激发了想自己去参与创作的冲动!《四书》《五经》等中华经典,是自己经常去品读的。然而熟悉作品内容是一回事,题中华经典成联,把其旨意写得透彻中肯,又彰显新意,还真不是易事。虽然创作是艰苦的,突破自我更难。但如果没有大胆尝试,你永远都不会成功。怀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再一次走进中华经典。我个人认为,这也是自己修身养性学习成长过程。参赛,获奖最好,不获奖也是正常的!如果不为获奖而获奖那就是最好的成绩,也是思想最高的境界!如果不出发,你就永远不会成长。
从第十三期题《论语》开始,我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坚持连续提交了拙作,有了付出,也收获了些些惊喜。题《大学》、题《诗经》皆获得了优秀奖,紧跟着题《中庸》获得了一等奖,题《道德经》也获得了三等奖和优秀奖。

二、精读明旨,取象立意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是宋朝儒家学派将它从《礼记》抽离出来后,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又将《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中庸》文字篇幅也不长,这一次,为了成联,我潜下心来,一杯香茗,一本经典,反复捧读灯下,静心与古人对话,享受其间,汲取精华,丰润内心。之后,还多方面查找相关的资料,借助资料深入理解内容,提炼旨意。
中庸是为人处世之道。它是指在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重点在中立而不偏不倚。朱熹的老师程颢、程颐认为,《中庸》阐述的道,适用于万事,善学者“终身用之不能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和,这个观点是《中庸》的核心观点,是全文的灵魂所在。人们明道、明诚、明德,方能臻于性天合一。也就是说,人不但要合精深,也要合广大,取其一,则不中,宏微兼顾,方中。儒家的理论根源在人性。后人得益于此,悟中庸,明人性,成大德,而遵大道,或许才是真正读懂了中庸的内核。我们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有理、有利、有节”这一观点的提出,也正是这智慧思想的体现
不断阅读思考,归纳提炼后,明白文章的旨意。再就是要考虑成联如何取象立意。从什么角度切入?采用何种句式?凸现哪种风格?上下联如何布局?都是必须要清晰明了的。精研《中庸》一段时间后,结合古今大家的解读,也就形成了我鲜明的创作态度。跨越时空的交流,把一些古人或今人对对联的把握形式进行突破。他们的作品采取的创作方式 或是“以古入古”,或是“以今出今”,而我,也就有了一瞬间的感觉,或许这是厚积薄发而生发出来的创作灵感吧。于是设定对联的创作手法,以“以今入古”“以古出今”为形式展开创作,其中就有文言文之风,但节奏也满有鲜活的生命。中庸的内核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也应该得到鲜明凸现。明其旨得其道,遂成联雏形:

以中和气质,应广博而合精微,大德位乎,大道正乎,智慧大诚昭日月;
乃天地情怀,察古今且亲贤圣,上仁塑也,上才达也,品行上善见风云。

三、烹“茶”煮“酒”,锤炼升华
初稿出来后,如果不急,我习惯放在一边凉凉,过得三两天再拿出来“烹制”。不断烹“茶”煮“酒”,注重炼字,推敲拿捏好,保证用字用词的准确,然后又不断去炼意,理顺逻辑,行文流水,助力升华主题。
再看立意布局,上联阐述中庸要旨,下联转上中庸对古今的影响,个人修为好了,有仁爱之心成大才者,肯定利家利国。《中庸》的内核思想得到体现,对联的内涵是丰富的,对联的思路是清晰的。
再琢磨字词,感觉“中和气质”这个“气质”一词用得不妥当,气质本身是一种流露出来的表像,而中和自然不是气质,她可以是态度,可以是思想,可以是道,又或许说中和是一种境界,要悟才能体味出来。以中和境,达至善至诚、不偏不倚,彰显世界。
重新审视两行,经过再一次推敲比较,再修改:
以中和境,应广博而合精微,大德位乎,大道正乎,至善至诚昭日月;
乃天地心,察古今且亲贤圣,上仁塑也,上才达也,不偏不倚见风云。

反复推敲后,又觉得把“见风云”改为“握风云”,风云在握比较中正,更见自己也成了风云人物,整个联气势就上来了。一字之别,毫厘之间,却差千里。这就是我们汉文字的魅力所在。
内容、形式、语言有机结合统一后,最后敲联律。用意节来校对,“中和境”、“天地心”的意节点在“境”“心”,“应广博”“合精深”亦然,意节点在“博”“深”。“以、乃”是领字,“而、且”是衬字,不计入平仄节奏。曾记有清朝笪重光先生所题的《望江楼》有“压江流以扶地脉”“凌井络而焕人文”。就是如此写法,在这里,我也是借用了前人的创作手法,但又不失有自我特色,创出新意。所以整副联用意节来看联律,有理论支撑的作品,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了,最终定稿提交。


作者简介:

        李菊,女,广东阳春人。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国省市县等级别大赛奖数次。作品散见于《对联》《中华诗词》《当代诗词》《诗词报》《楹联家》《阳江日报》《阳江文艺》等各级刊物。出版发行个人专著《李菊词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4-24 23:06 , Processed in 0.10258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