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1|回复: 0

【23.06.30截止】“大冶市瑞云国医堂”首届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3048
发表于 2023-4-2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大冶市瑞云国医堂”
首届全国诗词大赛
征稿启事




盛世中华,江山锦绣;

铜都大冶,人物风流。



  在鄂东南美丽的小雷山下,有一个百年坚守中医传统的阵地,一个五代传承中医事业的家族,有一个一心追求百姓健康的团队,正在演绎着一个弘扬中医文化的动人传奇!



  这就是以创始人张瑞云先生名字命名的“瑞云国医堂”。



  为展现中华诗词文化诗意之美,弘扬祖国医药文化,传承国粹,服务百姓,特主办本次征稿活动。现面向全国诗词爱好者、诗人,征集优秀作品。征稿相关事项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湖北省大冶市瑞云国医堂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湖北省大冶市华夏重儒诗联社。



二、征稿时间



自即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24:00截止。



三、征稿要求



1、原创首投,每人可投稿1—3首,不能重复投稿,多投无效。



2、创作体裁为古体诗词,包括绝句、律诗和词(不收古风和排律)。诗遵平水韵,词遵词林正韵。



3、作品内容以弘扬祖国医药学为宗旨,以积极宣传企业正能量为主线,以瑞云堂百年坚守,五代传承,书香世家等为题材,作品必须切题,褒扬瑞云堂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不断进取的探索之路。有关内容附后,亦可网络查询大冶瑞云堂相关资料。



4、作品没有在任何报刊或微刊上发表是作者原创,文责自负。



5、本次征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不退稿。



四、奖项设置

一等奖3名:各1000元;

二等奖6名:各800元;

三等奖10名:各500元;

优秀奖20名:各200元。



  作品在微刊公布一周之后,由主办方核实再发放奖金和证书,入围作品若干名,以书代酬。作品集由主办方汇编出版,并择期请书法名家书写并刻碑以志。同时制作成配乐诗朗诵作品,在媒体平台和部分公共场所播放。主办单位有权在展览、画册、出版物、行业宣传、微刊等非商业用途中使用作品,并不再另行支付稿酬。主办单位拥有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解释权。



五、投稿采用邮箱投稿,不接受纸质投稿。



邮箱:hxym20201688@163.com  



投稿标题注明“‘瑞云国医堂’首届全国诗词大赛”投稿;诗词题目上面注明作者姓名;正文下面请注明作者身份证号、详细地址、邮编和电话等基本信息。



联系电话:18972794669(华老师)

湖北省大冶市华夏重儒诗联社

2023年4月



图片





附件:

瑞云堂传奇

(瑞云国医堂简介)



盛世中华,江山锦绣;

铜都大冶,人物风流。



      鄂东南的小雷山下,有一个百年坚守中医传统的阵地,有一个五代传承中医事业的家族,有一个一心追求百姓健康的团队,他们正在演绎着一个弘扬中医文化的动人传奇!



上篇:沧桑岁月



      这座倚山而建、古香古色的园林式国医堂,以人名命名。虽然重建不久,却已在当地和周边颇有名气。这首先是源于它的创始人张瑞云老先生。

      张瑞云,名绪麟,字慧云,大冶市陈贵镇张礼洪村人,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初春,逝世于2008年深秋,享寿104岁,为当时黄石地区男性寿命最高者。

      张氏家族行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瑞云的父亲远贞先生。族谱记载:先生“采药施善,恤孤怜穷”……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借居在小雷山一处原本是供佃农暂住的庄屋里。第二年,张瑞云就出生在这深山老林之中。

      三岁时,母亲病逝。为了生计,父亲不得不天天下山。“倚门最怕黄昏后,雷岭愁看归鸟迟”。每到黄昏,孤苦伶仃的张瑞云常常倚立山石,盼父归来。

      刚到五岁,张瑞云被父亲送到在山下教书的二祖父那里,年幼的他不仅每天要来回走上十里山路,而且,放学后还常随父亲到山上采药。也就是从这时起,他逐渐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3岁那年,因无法继续读书,张瑞云来到大冶同济堂大药房当了学徒。几年下来,他逐渐将《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脉诀》等医学典籍熟记于心,对如何望闻问切,如何辩证施治,逐渐积累起相应的学识和经验。

      三年学徒期满,年仅16岁的张瑞云,先是回乡帮人开设药铺,后来又到当地及周边县市有名的药店打工帮忙,广访名师,博采众长,识药集方,继而独立行医,身背药囊,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在兵荒马乱中游历多年。

      1930年,为了避难,张瑞云和一家人跟随父亲于腊月二十四小年夜,投奔江添寿村,随后在这里悬壶行医。因时局动荡,经营惨淡,药铺赔本,只得靠兼营小杂货和做豆腐、养猪勉强维持生计。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张瑞云如鱼得水,积极投入其中。但是,一场场的政治运动,曾使他被反复审查,两次入狱。尤其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张瑞云被迫回乡劳动。一家人无奈再次住进荒野破庙。遇上暴风骤雨,更担心房屋垮塌,只得让孩子们躲在桌子底下。“儿女牵衣缠膝问:何时能有自家房?”

      然而,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那些辗转流离的经历,那些蒙冤受屈的苦难,张瑞云总是保持着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尽量将它们淡化遗忘。它们不仅没有给张瑞云留下丝毫哀怨,相反,却变成了他对身边人们的美好记忆和感恩情怀。

      张瑞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为避兵难而投奔江添寿村的危难之时,乡亲们纷纷送米、送菜、送冬衣。“柴米棉衣村里凑,热情如火暖心房”。生活无着落,乡亲们帮他开铺行医;没有本钱,全靠大家帮凑筹措。……

张瑞云更不会忘记,文革中他被打成“牛鬼蛇神”回乡后,承蒙乡亲们庇护,不仅从未受过弯腰批斗、捆绑吊打等虐待,而且只安排他放牛、看守林场等轻松农活。行医的处方权被剥夺了,乡亲们却仍然信任自己,偷偷找来看病。

      同样是在“文革”中,由于暂且寄居的破庙要用来办学,一家人再次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绝境,不得不想方设法新盖住房。没有屋基,周围几个生产队的人帮忙在山边挖土挑石头;没有墙砖,村里专门腾出一丘田来并切好砖坯;起脚做屋,四邻的木工泥工都赶来帮忙。

     “云开自有曈曈日”, “蒙党关怀照顾周” ……张瑞云的这种感恩之情,常常洋溢于所作诗词的字里行间。因此,深切了解疾病给贫民所带来的困苦与灾难的他,始终将其视为生命。从刚刚走上国家卫生战线起,他就拼命工作。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总是随叫随到。“梦里倏闻夜扣门,起床迎接意殷殷。心牵患者除伤痛,哪顾风寒雪满身”。先生的这首《雪夜出诊》,正是当时工作状态的自我写照。

      建国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农村医务人员奇缺。在当时就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张瑞云,被推选为矿山地区的辅导老师。他利用湖北中医学院的教材,为培训当地的医生,奔波于山野乡村,披肝沥胆,春风化雨。

      瑞云先生极重医德,诚挚忠厚,乐施好善。对远道而来的病人,招待吃饭,屡见不鲜;患者所带药费不够,他主动垫付,习以为常。先生终日与医书草药为伴,潜心探索,他呕心沥血研制的提脓生肌、补肾益精和治疗不孕不育等药方,使鄂东南地区数以万计的病人得到治愈。他精心研究《傅青主女科》、《万密斋女科》等医学经典,结合多年临诊经验,考古证今,终于研究出治疗妇科杂症、男女不孕不育、优生优育、男科补肾生精等系列经典验方、秘方。周边乡邻受惠治愈、生子育嗣者,不计其数。 大冶市刘仁八镇泉口朱村的企业家朱福明,至今还常常给人们讲述起关于他出生的故事。

      1983年,张瑞云主动向国家献出了自己长期积累的宝贵验方,受到大冶县政府的表彰,并经整理鉴定,向全县推广。

2008年2月8日,是瑞云先生102岁的生日。一群新闻记者也闻讯前来,看望祝贺。

      次日,新华社记者以“湖北杏林行医87年的老寿星喜庆102岁华诞”为题,在上新华网刊发了新闻图片。

      将近一个世纪,张瑞云只做了一件事,而且孜孜不倦,至善至美,这就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岁月的沧桑,世态的炎凉,从来不曾动摇他的初心。正如先生在诗中所抒发的那样:“全心全意除疴疾,为国为民做马牛”。

      群众的信任爱戴,使瑞云老先生退休后仍被医院留用多年。而年迈回家后,上门求医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而老先生,也乐于老骥伏枥,鞠躬尽瘁,甚至躺在病榻上,仍然坚持为他人问症拿脉。

      如今年过八旬的黄石电大退休教授杜福频,20年前年身患肺病,先后到多家大医院求诊,不见好转,后来经人指点,找到瑞云先生。

      2008年2月14日,杜复频再次来到了张家。当时,104岁高龄的瑞云老先生,已经重病在床,但仍然坚持坐了起来,照样给他看病。

      2008年10月17日,从医整整90个春秋的张瑞云老先生,含笑辞世,完美地走完了他104个春秋的人生之路。“以忙增岁月,将寿补蹉跎”, “生为无暇日,死是罢诊时”。张瑞云以其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而超脱忘我的一生,践行着他的这一座右铭。而且,他的这种忘我境界,伴随着他的从医生涯不断升华,直到涅槃仙逝。

      人们在怀念瑞云先生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关心探讨起老人长寿的秘籍。对此,瑞云老先生之子荫芳先生,给予了热心而细心地解答。

      张瑞云老先生是黄石地区的一位老当益壮的寿星,更是鄂东杏林的一颗德高望重的明星。他的医德医术,他的人格风范,也为后人,尤其是为他的家人们,树起了一个光辉的楷模,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篇:情满杏林



      被誉为“儒雅中医”、“花甲孝子”的张荫芳,怀着对中医药事业的一片赤诚,不仅从父亲手中接下弘扬中医文化的接力棒,同时也将手中的棒子亲自交到了儿孙们的手上,他们一同秉承家学,传承家风,继承家业,而且各有建树。正如张瑞云老先生生前所欣慰并由衷赞叹的那样:“杏林有幸儿孙继……四乡百姓赞华佗”。

      张荫芳出生于1944年,是瑞云老先生的独子。也许是父亲的遗传造就了他的聪慧,也许是家乡的山水陶冶了他的灵性,他自幼读书成绩优异,琴棋书画皆能。1961年,他顺利考上高中。谁料,正当他为自己即将进一步学习深造而兴奋不已时,父亲却对他作出了一个不容改变的决定:秉承家学,弃学从医!而且,遵照当时医疗界的规定,父子俩当即签订了“师徒合同”。从此,他正式当起了父亲的徒弟。

      在人生旅途和从医生涯中,父亲的言传身教,在张荫芳心中潜移默化;父亲的崇高形象,为张荫芳树立起了人生的坐标。为了病人,他常常牺牲休息时间为其诊治;对于危重、年老患者,他也是像父亲那样,不论何时何地,风雨无阻地上门问诊。……

        “胸有良方,全靠良心积德;家藏妙药,犹凭妙手回春。”在张荫芳曾经撰书的这副《老家春联》中,他将“良心积德”与“妙手回春”,同时作为自己的医德准则和医术目标。他潜心医学,独钟中医,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慧,攻坚克难,对许多疑难杂症,都有秘方在手,在中医内科、女科、儿科、皮肤科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对中风偏瘫、高血脂、冠心病、脾胃病、顽固性头痛等疑难杂症,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

      2013年,大冶市保安镇下杜村村民杜定迎,突然患上一种罕见的疾病。

      当时,杜定迎的家人只得将他送到武汉市某大医院,无奈,这家历史悠久、设备先进的名牌医院,面对着杜定迎的怪异病情,也是力不从心,束手无策。

      后来,杜定迎的家人,偶然得到了一个信息:小雷山下有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多年来治好了许多大医院不能治的“疑难杂症”,这让已经陷入绝望的杜定迎和家人们,重新看到了一线希望。

      杜定迎服了60多副中药之后,不仅原来的症状完全消失,而且还能从事一些比较轻微的劳动。

      如今,杜定迎和家人不仅深深感谢张荫芳先生的救命之恩,而且,先生的仁爱之心和乐于助人的品德,同样让他们终生难忘。

劲酒,是中国保健酒的知名品牌,“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的广告词,早已演变成中国消费者最流行的“保健用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以中药材为主要材料的劲酒的最早配方,就是由时任大冶中医院院长的张荫芳主持研发的。

         “三十余年心未改,春泥愿护杏花开”。新千年的头一年,张荫芳从大冶市中医院院长的岗位上退居二线后,便回到了小雷山下的老家,一面悉心照顾年近期颐的老父亲,一面伴陪着老人悬壶济世,继续热心为乡亲们把脉治病。家中常常是门庭若市,患者爆满。甚至,连外国患者,也慕名前来。

      作为一名孝子,张荫芳将秉承家学敬奉为“大孝”,同时,在人们一般所说的“尊敬长辈”、“关爱老人”等最基本的孝道方面,他的许多故事更是感人肺腑。作为一位本地名医,张荫芳曾兼任着大冶市中医院院长、大冶中医药学会顾问和黄石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职务,其辛劳与繁忙,不言而喻。但是,每逢周末,他都要回到小雷山下探望父亲,与老人聊天,给老人洗脚。几十年来,风雨无阻。

      父子俩最快乐浪漫的,要数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同登上小雷山。起初,父亲身体健旺,精力充沛,常常是一口气登上山顶。后来,随着时光的逐渐流逝,父亲慢慢开始力不从心,张荫芳就背着父亲上山。

      张荫芳酷爱诗词,至今担任着小雷山诗社、华夏重儒诗学社等诗词社团的常务副社长。他的诗集《岁月风铃》,则汇集了他大半生作品之精华,凝聚着他最深厚的人生情怀。

      谈起学习诗词的初衷,张荫芳坦言:同样与从事中医密不可分。

      张荫芳是一位妙笔生花的民间诗人,同时,在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都造诣颇深。他还是大冶市书法家协会第二任主席。聪慧和勤奋的有机结合,中医与才艺的相辅相成,将张荫芳打造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儒雅名医。

      在这个已经是五代行医的杏林世家里,近百年来,他们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共同致力的一件大事,就是对祖国中医药的坚守、传承、创新、发展。而在这一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情”字。从家人之间的亲情,到他们对求医者的真情,从对传承中医事业的钟情,到坚守中医精粹的痴情,更有开拓创新的激情、发展振兴的豪情。

      在张氏家族对中医的五代传承中,可谓是人才辈出。如果从第二代传承人张瑞云先生算起,则是“四世同堂”,同时行医,总共20多人。这里,不妨从瑞云国医堂的这幅“子孙坚守传承”的展示牌上,摘选出其中几位:

      张波平,瑞云先生次孙,张荫芳次子,湖北医科大学毕业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30余年,深得其祖父和父亲真传。现任大冶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

      柯尊亮,瑞云先生外孙,张瑞云先生的入室弟子,随师伴诊近30年,对中医妇科、经、带、胎、产、不孕不育和内儿科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清水,瑞云先生侄孙,亦随瑞云先生伴诊20年,在中医学方面具有独到心得。

      张聪,瑞云先生长曾孙,武汉大学医学硕士,从事临床医学,亦随荫芳先生伴诊10余年,丰富的医学知识和长辈们的心口相传,助其德艺双馨,是中医学界的青年翘楚,同时兼任我市政协常委。

万晓平,瑞云先生长曾孙媳,亦为湖北医科大学本科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医理疗10余年,与张聪一起在杏林“比翼双飞”。

     张明,瑞云先生次曾孙,现就读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本科,成绩优异,有望成为一名杏林新秀……

     在“坚守传承”的张氏子孙中,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第四代传人,他,就是瑞云先生长孙、荫芳先生长子张浩平,虽然他没有直接从事中医药工作,但同样深深地热爱着这项事业,并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其中,不懈努力,四处奔波,精心策划,成为家族中坚守传承中医事业的凝聚者和领头人。同时,出色地传承了书香门第本色,曾任省楹联家学会常务理事,大冶市书法协会主席。

      “传承”,往往离不开“坚守”。因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事业的传承,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冲击。

      对于中医事业所面临的种种窘境,张氏家族的子孙们,并没有悲观失望,更不怨天尤人。他们坚信,中医作为一门国粹,仍然有着它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冷静客观地分析中医所处的现状,就是为了直面现实,扬长避短,更好地坚守中医的精髓。

      坚守辨证论治,传承祖传秘方。这里,求索着神奇的中医境界。

      使用道地药材,层层严格把关。这里,彰显着完美的中药品质。

      尊崇“古法炮制”,结合现代工艺。这里,创造出最佳的治疗效果。

      坚守,是中医事业得以传承的保障。然而,坚守,绝不等于“保守”,而是需要在坚守中医药精髓的前提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还必须谋求发展。近年来,国家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张氏家族抓住机遇,顺势而为。2016年,年过七旬的张荫芳先生,带领全家,重建早年由父亲瑞云老先生创立的瑞云国医堂。瑞云堂项目一期占地40多亩,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医疗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已经是75岁高龄的张荫芳先生,仍在与后人们一道,在这里传递真情,奉献技艺,守望药魂,追逐梦想。

      瑞云国医堂广纳人才,着力打造中医品牌,树立品牌形象,增强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被湖北省中医医院授予《中医特色女科示范基地》。目前拥有医务人员42人,其中,中医传承人5人,高级职称专家5人,研究生学历两人,外聘专家8人。现有大冶瑞云堂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和市区瑞云堂中医诊所两家医疗机构,内设内科、妇科、外科、男性科、急诊科等 科室,着力打造不孕不育特色医疗中心。

      在瑞云堂的大门两则,黄石文化名人、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李声高老师所撰写的一副以瑞云、荫芳父子冠顶压底的楹联“瑞福来三指乡邻普荫,云霞绕一楼德艺同芳”,往往成为来到这里的人们的一个突出的兴趣点。

      秀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先进完善的医疗设备,“医为仁术”慈爱情怀,众口皆碑的医风医术,妙手回春的治疗效果,厚重独特的文化氛围,使这里成为一处享誉周边的医疗养生胜地。

      瑞云堂前内的这座花岗石碑牌,常常引得人们驻足凝神,观赏品味。它以推崇备至的款款深情,与这里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和谐相伴的语言文字,讲述着这座国医堂的传奇故事……

       瑞云者,……幼习岐黄,长则悬壶,百又五岁,犹以三指把脉惠人,硕德被及四方。而公秉承家学,弘化祖训,更医道冠群,名重古邑。……求医者,贵贱一视,疑难杂症者,莫不竭能。

        乃辟蓁筑基,构造堂舍,垒石种竹,设置园林,以祈广施瑞雨,遍布祥云。大堂坐北朝南,倚山而建。青瓦粼粼,檐牙高啄,回廊百步,燕亭六角……而风光在兹,宜医宜养。

      古今名医必具仁怀。……以其学医天下之病患,以其志发国医之深微,斯得仁矣。仁者爱人,公醵举族之资以爱人,不亦敞邑之光乎?不亦生民之福乎?

——瑞云国医堂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5-11 10:58 , Processed in 0.11663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