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回复: 1

李渔楹联英译赏析(广东 刘翔)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0577
发表于 2023-10-2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李渔楹联英译赏析

刘翔《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1300)

[摘 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著述丰富。本文将研究率振英教授英译的李渔楹联。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参照英诗英雄双行体,译文两行长度基本一致,在联脚处押韵,在译文中间常用行内韵、头韵等,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译文中经常需要添加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之间的连接,对原文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译者也努力在译文中予以再现,希望本文能使李渔作品英译研究的面貌更加完整。

[关键词]李渔;楹联;率振英;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1-0105-03[收稿日期]2020-06-15

一、引言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一生著述丰富,写有剧本16种,流传下来的有10种,散文集一部(《闲情偶寄》),“短篇小说集两部(《无声戏》《十二楼》),诗歌838首(其中词111首),楹联180多副”.[1]

李渔作品很久以前就已传到海外,国内外对李渔的研究也已相当深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李渔”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有2600余篇论文,而以“李渔”“翻译”为主题进行搜索仅发现30余篇论文,由此可见,关于李渔作品英译的研究还相当匮乏。现有关于李渔作品的翻译研究大多关注其传播、译介,对译本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李渔小说的翻译,少数关注《闲情偶寄》及《李笠翁曲话》的翻译。事实上李渔被英译的作品不止小说,其诗赋楹联于2011年被卓振英教授译为英文并出版。对李渔诗赋楹联翻译进行研究的论文目前尚未发现。为了呈现更完整的李渔作品英译研究,本文将分析卓振英教授英译的李渔楹联。

二、李渔楹联翻译

汉英两语差异极大,进行汉英互译绝非易事。楹联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结构上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内容相关”等特征,而且在楹联中经常使用比喻、双关、夸张、反语、设问、回文、对比等修辞手法,这就更加大了翻译的难度。[2]此外,由于英汉语言存在巨大差异,翻译时还需适时注意译文词语、句子之间的连接。下面将从对楹联结构特征、修辞手法的处理及译文词语的连接来分析卓振英教授翻译的李渔楹联。

(一)楹联结构特征的翻译

例1.层园书房联:

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城市里;
湖山招我,全家都入图画中。

Couplet for the Study in the Garden-style Com-pound
On the West Lake trifles and rites bothering,all thepremises in town I've thrown away;
Mountains and lakes appealing,in the picture my family's come to stay.

本联上联“繁冗驱人”表达了李渔对世俗之事的不胜烦扰,译文中“trifle”一词说明烦扰李渔的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而“bothering”说明这些小事使李渔烦恼,因此他才想把所有家产(premise)抛(throw a-way)在城市,下联“appealing”说明湖山对李渔有吸引力,再现了原文意思。

对联上下联长度一样,基于此英译对联有三种主要方法:

1.以偶译偶,以工对工;
2.意美为上,意在形先;
3.传神为重,得意忘形”。[3]

“以偶译偶,以工对工”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用韵体诗(尤其英雄双行体诗)英译对联……
2.英译对联应该用韵……
3.对联英译可采用多种韵律和韵式……”[3]201-203

    从直观上看,译者翻译时参照了英雄双行体,译文长度基本一致。从句式上看,上下联都译成了独立主格结构加一个陈述句,句式相似,增加了译文的形式美。译者在翻译时很注意押韵,在翻译这副楹联时为了押韵译者使用了倒装句,上联把“all thepremises in town”,下联把“in the picture”提前,这样“away”和“stay”就押韵了。

事实上,译者不仅在上下联脚处注意押韵,遇到较长的楹联时,译文中还会使用行内韵或头韵。[4]

例2.
庐山简寂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Couplet for the Taoist Temple of Quietude and Sim-plicity

The monks having occupi'd most of th'mountssound and renown'd,shouldn't there be found for myfellow Taoist one or two grotesque peaks as their ground?
Buddha having employ'd all of the words kind andrefin'd,who can now expound the Great Master's Five-Thousand -Character Scripture that's profound?[1]97

李渔看到庐山遍布寺庙,而道观则寥寥无几,而且这种情况不仅在庐山存在,天下名山基本如此,作为一名道教信徒,李渔极为愤怒,因此写下此联,并说明道家亦有博大精深的经典,希望世人关注道教。

上联“僧占多”指的是僧人占了天下大多数名山,也正是因为僧人占了大多数名山李渔才如此气愤,因此这里“多”译为了“most”。“名山”译为了“mountssound and renown'd","sound”“renown'd"和本联的“found”构成了行内韵,增加了译文的音韵美。更难得的是,这三个词与联脚“ground”也押韵,译文读起来音韵铿锵。原文“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是一个陈述句,而译文“shouldn't there be found…?”用了一个反问句,意为“难道不该留一两座奇峰给我道友吗”,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语气更强烈,表现出李渔极度的愤滤,符合李渔写这副楹联时的心情。下联“好语”译为“words kind and refin'd”,其中“kind”“refin'd”和“expound”同样构成行内韵,并且这三个词与联脚“profound”押韵。“好语”译为“words kind”当然是可以的,佛家劝人向善,佛说的话、佛教经文自然可以用“kind”来修饰,“refin'd”使人联想到“文雅”“经过修饰”这个含义。

我国很多佛经是翻译过来的,佛经翻译过程中一直存在“文”“质”之争。现存最早具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法句经序》中说,“依其义不用饰”,而支谦在翻译时“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说明很多佛经语言比较质朴,没有经过文饰,用“refin'd”来修饰就有点不太精确了。当然这里为了构成行内韵,在意义上有所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五千妙论”指的是《道德经》,《道德经》有五千多字,所以说“五千妙论”。“五千妙论”译为“Five-Thou-sand -Character Scripture that's profound"。为了在联脚处押韵译者把“profound”放在联脚的位置。

(二)修辞手法的翻译

李渔的很多楹联都使用了对照、双关等修辞手法。使用修辞手法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或者使语言更加整齐匀称,音韵铿锵……加强表现力和感染力……译文中若不能正确地表现原文的修辞法,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精神和风格”。[6]试看译者翻译时如何处理修辞手法。

例3•衙署内署:
能与山水为缘,俗吏便成仙吏;
不受簿书束缚;忙人即是闲人。

Couplet for the Inner Hall of the Government Build-ing
Union with hills and rills lends a terrene official ce-lestial pleasure;
Detachment from doctrinism brings a busy man un-thought -of leisure[1]10

这副楹联中“俗吏”与“仙吏”,“忙人”与“闲人”形成对照。译文“union with hills and rills”表达了与山水结缘为伴之意,“a terrene official”就是俗吏,译文上联虽无仙吏之意,但译文“与山水结缘使俗吏获得神仙般的乐趣”把原文意思传达出来了,“a terrene of-ficial"与“celestial pleasure”也如原文那样构成了对照。译文下联“Detachment from doctrinism”表达了“不受簿书束缚”这一层含义,这一个名词短语使用了头韵这种修辞,“brings a busy man”同样使用了头韵。“a busy man”与“leisure”构成对照。译文再现了原文的内容,复刻出对比这种修辞,上下联联脚押韵,行内使用头韵,上下联长度一致,整齐美观。

除上例外,在译其他使用了对照的楹联时译者也尽量在译文中再现这种修辞手法。

例4.五显岭庙:
远观疑画,近看似诗,及至身到此间,又觉诗画俱无着笔处;
善者敬神,恶者畏鬼,究竞都非异物,须知鬼神出在自心头。

The Penta -revelation(Wuxian)Temple

A painting the scenes afar do appear,Which suggest of a poem when view'd near.However,in case you are in the very place,Of th'painting brush or writing brush you can butfind no trace.
The kind -hearted men revere the gods most,While the evil -minded ones dread the ghost.Neither gods nor ghosts are of a natural kind,You know,for in fact all of them grow out of yourown mind.[1]10

原文“远观疑画”与“近看似诗”构成对照,结构也相似。“近看似诗”的译文作为一个定语从句出现。与原文相比,译文结构没这么整齐,但“afar”与“view'd near”的使用仍使人看到其中的对比,对照这一修辞手法还是保留了下来,译文还是忠实于原文。忠实就是“人对于自我、对于他者、对于世界和对于经验,当然也是对于‘文本’的某种‘态度’”。”这种态度其实就是“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在翻译时坚守忠实就是这种态度最好的体现。

译文与原文对等是译者坚守忠实原则的最好体现。 当然,理解和看待“对等”这个问题要有相对的眼光和尺度,即使在作为概念而存在的“理想翻译”中原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对等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对等,绝对的对等任何时候都不存在,从哲学上讲,完全的“对等”就是“同一”事物,即事物本身,在翻译这个事物上,就是原文”5众所周知,译文就是译文,永远不可能是原文,所以译文与原文不可能是绝对的对等。认识到这一点后,《近看似诗”的译文就可以说与原文对等了,译者翻译时也努力坚守忠实性,把修辞手法与原文意义重现在译文中。

“善者敬神”与“恶者畏鬼”形成对照,译文“ Thakind - hearted men revere t/a gods most” 与"While t/aevil - minded ouvs dread t/a ghost"同样形成对照。 除以上两例外,其余使用了对照的楹联译者在译文中也尽量使用对照,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三)词语的连接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英语是形态型语言,使用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汉语是语义型语言……"o[I0]326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通常用意合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连接手段,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规范。试看译者英译的“且停亭联”。


5.且停亭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

Couplx for t/a TUv - a -rest Paviliou
For fame, or for wealth? Alas, on lib ' s jouaey how pnp” bustle and rustla in their qunt'
Comers and goers: ' Midst serene hilts and limpid rills why not save? t/a sweetness cP rest?[1]98-99

原文“名乎”“利乎”直接并列在一起,逻辑上隐含选择关系,因此译文用“o?”把“for fame”与“for wnlth”连接起来2来者”“往者”同样并列在一起,构成并列关系,因此译文用“and”把“ comers"和"goers”连接起来。英语是一种形态型语言,需要形合手段实现句子或词语的连接。形合就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10]336 -337

在此例中,译者翻译时通过原文词语体会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使用词汇手段实现译文词语的连接。需要注意的是,汉语语法是隐性的,英语语法是显性的2 因此原文“来者” “往者”虽然表示复数的概念,却没有形式上的标志,而英语作为一种显性语法,译文“ comers”与“ goers”中表示复数的手段“ -?”就不能省略,翻译时必须把这种标志加上。

此联“道路奔波”使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法,道路既指山间道路,也指人生道路,译者尽管翻译时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还是无法兼顾“道路”的两层含义,只能选择译出作者更看重的人生之路这层含义。究其原因,双关难译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段存在差异”[11]

另外,此联的译文还多处押韵。译文“saver”与“sweetness”构成头韵。原文字面并无尽情享受暂停休息带来的甜蜜感这层意思,但“且停停”的目的就是享受停下来带来的这份安逸、悠闲、甜蜜与幸福,从这个角度看,译者并未随意发挥。翻译文学作品不一定要字字对应,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能产生更好的译文。“从心所欲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逾矩就是不违反客观规律,[12]在英译这副对联时,译者就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原文隐含的意思明示出来了,没有违背作者原意,并未违背客观规律。译文除了使用头韵外,5bustla” 与"astla” , " hills” 与"rills"构成行内韵,“ quest”与“ rest”构成尾韵。译文多处押韵,读来音韵铿锵。

三、结语

本文从楹联结构特征的翻译、修辞手法的翻译及译文词语的连接分析了卓振英教授翻译的李渔楹联,发现在翻译时译者注重再现楹联的结构特征,采用“以偶译偶、以工对工”的翻译方法,参照英诗英雄双行体,译文两行长度基本一致,形式上保留了楹联的整齐,在用韵方面,译者在联脚押韵,在楹联中间常用行内韵、头韵等,使译文音韵铿锵,如果原文使用了修辞手法,译者努力在译文中使其再现,同时译者注意使用形合手段实现译文词语的连接。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对其作品英译的研究并不多,而对其楹联英译进行研究的更少,希望本文能使李渔作品英译研究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2卓振英.李渔诗赋楹联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 谷向阳.中国对联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29 - 22.
[3] 黄中习.中华对联研究与英译初探[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
[4 ]卓振英.汉诗英译论纲[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57.
[5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6]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3. (下转第22页)[7] Bermaa, Antoiae. La Tranuctiou ci la Lettro, Ou ? Auberye dulointaiaf M]. Paks lEditious du SeuC, 499 : 441
[8] 刘云虹,许钧.异的考验——关于翻译伦理的对谈[J]外国语,2016,(2):70-77.
[9] 谭载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回望与本质坚持[].中国翻译,2017,(1):5-10.
[10]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497.
[11]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494:274.
[4]许渊冲.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4,(5) :23 -991
[责任编辑:白彩霞]

[作者简介]刘翔(1989-),男,广东财经大学芈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毅,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057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转过来,得空再来校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4-29 18:53 , Processed in 0.112270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