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84|回复: 0

写诗撰联“六感法“例谈

[复制链接]

2190

主题

21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1865
发表于 2023-12-11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写诗撰联“六感法“例谈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3-12-11 00:02 发表于河南


联 斋  第3839期



写诗撰联“六感法“例谈

李洪起

      “六感”是什么?是指人体的五官、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六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直觉(外部感觉)。除此之外,还有内部感觉(饥饿觉、渴觉和内脏痛觉)、本体感觉(动觉与平衡觉),等等。其中最受重视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些来自人的“眼耳鼻手口心”的感知能力帮助人类进行认知和交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六感法”则是将“六感”用来写作。“六感法”可以应用在各种文学作品创作当中,尤其是诗词写景状物,楹联属对都离不开所谓的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思维、意志、爱……且人的感觉,以及感觉的人性,这些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即客观世界的存在。创作“六感法”举例:
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凤吹笙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说笙曲似从天而降,并用“隔彩霞”三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不说声如彩霞,而说声自彩霞之上而来。“不知墙外是谁家”,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激发出一个绚丽的幻想:“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与之前“隔彩霞”呼应。一个“疑”字,变易出如幻如真的陶醉之感。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这样以视觉形象来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
      宋·陆游的《小室》:“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尺池鱼鱍鱍,拳石树苍苍。老去身犹健,秋来日自长。养生吾岂解,嬾或似嵇康。”
      诗中描绘了书房窗几清幽书香盈滿的环境,以及小室外园池景物清新悠然。凡幽致、古香、鱍鱍、苍苍种种,皆充分 调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六觉法”加想象,使《小室》景象得以精刻细画极为生动,反映诗人内心乐观豁达的精神世界。
      又如北宋大才子黄庭坚《才韵公秉》中“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灯是无声的,但因灯方闹而多亮与地静人闲不自聊赖,反倒生成那种沸沸扬扬的热闹听觉,营造一种现场感。唐朝诗人贾岛《客思》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将“促织声”的听觉感受转化为“针”的视觉与触觉感。“声尖尖似针”凸显很強的对象感:这东西虽小声音纤细却给人足足的感觉, 所谓清婉和平高亢超绝者兼有之。

再看几幅楹联创作“六感法”例对一一
扬州⼋怪之⼀汪⼠慎联:
茶香入座午阴静 ;嗅觉,知觉
花气侵帘春昼长 。
渗透一种“淡如春水闲中味”的感觉,使人如醉如痴。嗅觉,知觉的遂相交互贯穿融洽,如臻神虑怡然的佳境。

南京永济寺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听觉,知觉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视觉,知觉
这是一副闻名于世的寺庙联。上联突出寺院周边的声音,通过声音来表达游览寺院的感想。虽然上没有描绘寺院的形状和建筑,但是通过三个声音,简单的描述,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下联通过自然景色山水烟霞入手,借景色来表达“色即是空”的禅理,既让人感受到风景的优美,又让人感受到佛理的可贵。上联精巧,下联精彩,凭视觉听觉选代交互充分表达了悠悠禅味。

扬州百尺梧桐阁联: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视觉
数椽矮屋,锁不住:午夜书声听觉
这是郑板桥的一副自题书屋联。造语精妙对仗工稳,意境别致清奇。尤其是联中撑、锁二字足见作者笔下之功夫。使人读来栩栩如生,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月夜读书图。月色书声视觉听觉交互用事甚有雅趣。

南京鸡鸣寺豁蒙楼:
云边山影闲中换 ;视觉
天外江声画里流 。听觉 移情
清末徐淮生所题风景联,看到流云缭绕山头,时隐时现变幻无穷;听来远处长江滔声澎湃,似在眼前流动。江山如画尽收眼底,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这使诗人触景生情,作此联,好像把一帧优美的山水画卷定格在这幅对联里。

南京浦口城门:
云白山青万余里;视觉
江深竹静两三家。知觉
这是集杜句题南京浦口小白山联:
“云白山青万余里”出自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中的诗句,云说白山说青,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
“江深竹静两三家”出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的诗句,描绘了江畔幽静的风物,江水深邃,竹林茂密,红白相映,两三人家点缀其间。两联通过视觉知觉交互关连,造境和谐,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宁静的乡村画卷。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
清·陶澍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视觉加比喻
“得月楼”名出自宋代苏麟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全联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见《楚辞·卜居》)。任何事物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短处。“楼高”,气势宏伟,是长处;但比较高空的云,又望尘莫及,只得让云从楼顶上飞过。“池小”,不足以泛舟,是短处;然而,它却有反映能力,能将月送来,是其所长。出句是先扬后抑,对句是先抑后扬,抑扬有致。重点在对句“得月”上,而“得月”的写法与众不同。足见作者对事物的洞察力卓戟有加,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尤有意义。

题浙江敷文书院
清·俞樾
倚槛俯江流,一线潮来文境活;
迎门饮湖绿,万松深处讲堂开。视觉加比喻。
“一线”这里喻江流,更指传授相承之间的脉络。”潮来文境活”,构思精致,联想自然,与”为有源头活水来“由祖洎孙, 若出一辙。此联富于儒家性情、如启迪智慧之意蕴。管中窥豹此联亮点恰是教化开智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

题“剪刀业”开市
民国·张荣培
裁成大地春光,百般生意;视觉加比喻
剪取半江秋水,一片灵机。视觉加比喻
视觉转换即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的各种感觉挪移,互相转化交融,取得"意与境谐"的艺术效果。作者虽为民国一普通文人,但其最大的特点是思路开阔,气魄宏大。将剪刀业开市,用形象的文字转换成画面,剪刀裁出“大地春光”、剪取“半江秋水”,即通过合理想象和联想,其本义、比喻义、延申义交互横斜,造语取境形象具体,妙不可言。剪刀竟可以裁成“百般生意”、剪得“一片灵机”,这般奇思妙思读起来毫无突兀感、违和感,令人拍案叫绝。


李洪起,网名洪波湧起。50年代生于沈阳。退休后开始研习诗词楹联。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國楹联学会会员、鞍山市诗词学会外埠会员、沈阳市楹联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化报辽宁工作室副主编、北梦南缘文学社副社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5-9 23:51 , Processed in 0.15260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