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1|回复: 0

《舒说楹联》第一讲 对联基础知识

[复制链接]

579

主题

1400

回帖

800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000
QQ
发表于 2022-11-2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舒说楹联》第一讲  对联基础知识


    舒贵生  主讲

第一节、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又称楹联,联语,对子,楹帖等,是汉语言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形式,是由两组整体对仗、符合联律、意义相关的词句所组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流光溢彩的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亮丽奇葩。对联是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并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中国古代,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士大夫,再到平民百姓,都喜爱对联。所以民间流传了很多对联故事。所以对联既是高雅文学,也是通俗文学。常见的对联通常是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意境优美,语言流畅,雅俗共赏的。

一、对联的称谓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古代对开的门窗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二、对联的基本属性
1、文学性

对联属于文学门类,因此作对联尽量要有文学性,尽量避免标语口号式的作品,比如“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之类的口号式的东西。反观写在为纪念三国时期刘备孙夫人祠庙前的一副对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就将孙夫人进退两难的艰难处境,写得淋漓尽致,既有强烈的感染力,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关于对联的文学性,当代思想家、著名诗词家、书法家、国学大师范曾概括出三条要求:

(1)它有骈文的面貌,对联一定要对仗。比如“草原”对“砚台”,“苍天做帐”对“滴水成文”,后者也说以草原砚台作对,但比前者有意味、有深度、有哲学思维。

(2)有诗词的韵味。比如一个集句对联要求,上联含“女”字,下联含“花”,均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出现。有人以“青女素娥俱耐冷”对“名花倾国两相欢”很工稳,有骈文的面貌,诗词的韵味。但这幅对联到底要说什么,表达什么,没有立场,没有褒贬,让人不明就里,总之是缺少散文的风骨,这就是对联的第三个要求,要有散文的风骨。还是上面的这个对联,如果改作:“商女不知亡国恨”对“落花犹似坠楼人”,有立场、有褒贬,自然品格就出来了。

2、实用性

对联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无论是逢年过节,生老病死,婚嫁喜庆,盖房开业,时时都会开到对联的影子。

3、趣味性

趣味性的对联,不仅给人以愉悦,更显示作联者的才华。相传清代的乾隆皇帝宴请群臣,指着一位一百四十一岁的老者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指六十岁,"花甲重逢"指两个六十岁,再加上"三七"二十一岁,恰好是一百四十一岁。有个叫纪晓岚的学者灵机一动,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指七十岁,"古稀双庆"指两个七十岁,再加上"一度春秋".也就是一年,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唐伯虎同祝枝山来到山村,看到水车,祝枝山出了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伯虎当即对了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于是便有了趣联巧对。

三、对联的基本特点

对联的基本特点是:上下联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字面相当,平仄相反,结构相同。

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要围绕一个中心,同时上下联之间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意思不能重复。如果重复称为“合掌”。上下联之间的意义相连,彼此补充;或者相反,彼此对比;或者共存,彼此映衬。

字面相当,指上下联里对应的字词,要求词类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助词对助词。虚实相对。

结构相同,指上下联的语法结构相同。即主谓词组对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对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动补词组对动补词组。同时,词性也要求力避重复,富于变化。在联用两组以上的对偶时,要求句式各异,富于变化。

平仄相反,指上下联之间的平仄相反,平对仄,仄低平。对联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一定要讲平仄,遵守声律要求。对联的格律规则主要包括:

1、上下两联字数相等;

2、上下两联彼此对仗;

3、上下两联平仄对立;

4、上下两联词性相当;

5、上下两联结构相同;

6、上下两联语意连贯,没有不规则重字;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


第二节 对联的起源发展

对联经历了漫长的生成演变和发展繁荣过程。从语言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对联脱胎于古代的诗文辞赋,是从古典诗文辞赋的对偶演化而来的,是随着对偶这一古老的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而逐步成熟定型的。对联与唐代律诗相类,是讲平仄格律和对仗规则的。因而,对联也可以说是对偶修辞手法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追溯起来,对联实源于对偶。对偶又名对仗,是古文学里常见的修辞手段。先秦许多文献里,如《诗经》、《易经》、《尚书》、《论语》、《道德经》,对偶修辞就屡见不鲜了。

到了汉代,以汉乐府为代表的五言诗中,对偶渐趋工整,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都是对联形式的语言。魏晋南北朝时,骈体文盛行。骈体文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我们读《与朱元思书》、《滕王阁序》,这样的骈偶可以说比比皆是。

汉末孔融:“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可以说是最早的宅室联。

西晋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对:“日下荀鸣鹤。”堪称最早的嵌名联。

南朝梁徐州人刘孝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应该是最早的门联。

敦煌遗书载唐刘丘子12副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延新日,庆寿无疆。”“宝鸡能避恶;瑞燕解呈祥。”等,作于唐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可谓是最早的春联。而唐初大臣李道宗题湖北江夏龙泉山的对联:“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要算是最早的山水名胜联了。

真正意义上的对联,据史书记载,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后蜀国皇帝孟昶在年末曾亲自撰书联语一副:

    新年纳馀庆,

    佳节号长春。

说起孟昶的这副对联,还有一段趣话:据说,孟昶写出这副对联是在年前,年后他就投降了北宋,而宋太祖派去接管成都的人恰巧正是吕馀庆,接管的那一天又恰巧是宋太祖的诞辰,即所谓的“佳节”。因此,这副对联对于孟昶来说几乎成了谶语。

孟昶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书写对联的第一人,在孟昶之前肯定已经出现对联了。根据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有人推测,对联应当产生在格律诗已经完备的唐代,至宋代逐渐得到推广。这是很有见地的。元代留传下来的对联不多。当时的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的一副对联流传了下来: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元代流传下来影响比较大的对联要数赵孟頫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了。

书于大殿上的一副是: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另据《山居新话》记载,元代杨瑞曾自题寓所一联,颇有寄情山水之意: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杂剧中也出现了对联的形式。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些语句对仗就很工整,与对联毫无二致:

    荒村雨露宜眠早,

    野店风霜要起迟。

还有一个对偶句是这样的: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三峰华岳低。

这种夸张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离情别恨的巨大,生动感人。

关汉卿的《救风尘》放在结尾的题目和正名分别是这样的: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俨然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这也可算是对联在元代的新运用。

对联真正鼎盛的时期,则是明、清两代。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大力提倡对联。《簪云楼杂说》记载,他曾传旨除夕夜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口贴对联一副,并且届时微服私访,查看落实情况。据说,他走到一条偏僻小巷,发现有一家门上还是个空白,便问这家何敢违抗圣旨。当得知这一家是阉猪的,外出才回,还未请到人写时,不但赦免了这家的罪,而且还亲笔题了这样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阉猪的活计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可是到了朱元璋的笔下竟然如此光彩而有气势,让人不能不佩服朱元璋确实是大手笔。

还有一次,他微服私访来到秦淮河,看到美景佳人,不觉兴致盎然,拈须吟出了一副对联:

    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随口拈来,对仗工整,对眼前景致和人物亦赞亦叹,褒中含贬,内容方面有可取之处。

据说有一次军队出征北伐,朱元璋带领诸皇子前去送行。看着战马的尾巴在微风中飘动,朱元璋忽然来了雅兴,随口说出一联来让诸皇子对句:

    风吹马尾千条线。

太子朱标想了一会儿,答道:

    雨打羊毛一片毡。

其他皇子也陆续对出。轮到燕王朱棣的时候,他脱口而出:

    日照龙鳞万点金。

朱棣的回答让朱元璋暗自吃惊,因为朱棣的对句气势宏大,用字不俗,句中“日”、“龙”皆是帝王气象。后来,朱棣果然做了皇帝,这就是明成祖。

朱元璋还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书赠开国功臣徐达,高度评价了徐达的才能和功绩: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明史•陶安传》中记载,朱元璋又以如下一副对联赠送翰林学士陶安:

    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于朱元璋重视对联,大力提倡,于是群起响应,蔚然成风,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对联。久而久之,春节贴对联便成了一种习俗。

清代的皇帝们对于对联也雅兴不减。康熙帝南巡时曾摘唐人诗句书于镇江金山七峰阁上: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虽是集句而成,但触景生情,信笔而至,气势雄浑,也属佳作。

山东聊城绮园有一副据说是康熙所题的对联,颇有几分哲理: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据说,曾经是康熙帝太子的胤礽也写过一副对联,颇得康熙帝的褒扬。因此,胤礽就经常把它写出来送人。这副对联是:

    楼中饮兴因明月,

    江上诗情为晚霞。

楼中饮酒,江上赏月,漫天彩霞,满怀诗情,雅兴不小,对仗尚工。

乾隆皇帝的雅兴就更多了。他不但是文坛上创作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还经常题写对联。他题颐和园颐年堂的一副对联是:

    九陌红尘飞不到,

    十洲清气晓来多。

对仗不算太工,但情致不错,也比较有气势。

传说,乾隆帝游江南,经过一个叫通州的江南小镇时,可能忽然想到了北京附近也有个叫通州的地方,于是即兴写了一句,要手下的官员对出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手下的官员们左思右想,煞费苦心,也无言以对。还是乾隆的一个侍从心细,他在街上闲逛时发现这个地方的当铺特别多,人们进进出出,十分热闹。这位侍从灵机一动,来了主意,马上吟出一联献给乾隆: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听后,赞不绝口,感到非常满意,立即下令嘉奖此人,并且官升三级,一时传为佳话。

在帝王们的倡导下,对联自然也受到文人们的重视,自明代中叶后便普遍盛行起来。像明代的解缙、杨升庵以及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俞樾等,都是对联写作的名家。随着对联的兴盛,一些记述对联有关故事的联话也问世了,像乾嘉年间福建学者梁章钜写的《楹联丛话》,就是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至此,有关对联的集子多起来了,对联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

对联这种艺术形式虽经帝王提倡,但发展和运用却多在民间。我们现在生活中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等活动,差不多都要用到对联。逢年过节,为了渲染喜庆气氛,也要用对联来凑热闹。一些文人的书房和大户人家的中堂里,也要挂上副对联来凑趣,以示品味,庙堂道观和风景名胜点的亭台楼阁就更是少不了对联。对联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

春节期间曾发现有人把这样一副对联贴在了门边:

    书为天下英雄志,

    善是人间富贵根。

从内容上看,这副春联表达了主人的志趣和情怀,更像是一副格言联,但既然春节期间贴在门边,也就是春联了。春联就说到这里,下面说一说喜联。

据有人考证,喜联始于清代,内容多为婚嫁方面的。比较著名的要数光绪皇帝结婚大典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所送的一副对联了:

    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

这副对联是用汉字刻在一座自鸣钟上送给光绪皇帝的。外国人如此赠联,可见对联使用已经相当广泛了。

有时,大厦落成或乔迁新居也会有人以对联道喜。民国年间,有一私塾先生于某地山边建一茅屋,乡人以联贺曰:

    有竹有松,凤翔鹤住神仙地;

    无尘无扰,峰环水绕处士家。

茅屋不大,雅趣不小。生活中若能像这样洒脱,就自有一番超尘拔俗的境界。

为贺生日而作的对联,叫寿联。寿联要作得巧妙也不容易。乾隆皇帝五十大寿时,著名才子纪晓岚作了一联为乾隆贺寿: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兹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对仗颇工,又恰好拍到点子上,像这样,乾隆皇帝怎能不高兴呢?!。

乾隆年间,湖湘一老人百岁,岳麓书院主讲王文清送一寿联:

    人生不满公今满,

    世上难逢我独逢。

“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都是世间俗语。两联虽将“百”字隐去,而所言皆在“百”上,亦可谓巧妙。

如果是自己为自己的生日题写的寿联,就叫自寿联。

据说,某渔翁曾经这样自题寿联一副:

    水上漂流数十年,就凭这一张网几颗钓,福也福,寿也寿;

    人间风雨千百次,无奈我青箬笠绿蓑衣,去便去,来便来。

这个渔翁自有一番洒脱情怀。

为悼念死者而作的对联,叫做挽联。相传最早的一副挽联为苏轼所作: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所挽者谁?原来,苏轼有两个丫鬟,一名朝云,一名暮雨。一次,苏轼扪着肚子笑问:“这里边都有些什么东西?”大家都说是一肚子文学才华,只有朝云说:“我看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不久,朝云病故,苏轼便作了上面的挽联来怀念她。

挽联以挽长辈的居多,如:

    守孝不知红日落,

    思亲常望白云飞。

对联把思亲和孝心寄托于落日、白云,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有独到之处。

曾国藩挽乳母的一副对联从事理议论做起,情真意切,也一直为人传诵:

    一饭尚铭恩,况褓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天理,亦当泣血三年。


鲁迅先生去世后,各界人士的挽联也有很多。蔡元培送的挽联是:

    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为装饰名胜古迹而题的对联,叫胜迹联。这样的对联很多,但要对得艺术上有特色并且内容上不错,并非易事。下面几副胜迹联无论内容还是艺术,都有可取之处。


湖南邵阳双清亭有一副妙联,道是: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对仗工整,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景,把景写活了。


苏州沧浪亭的一副对联据说是著名学者梁章钜所书,也很不错: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是欧阳修诗中的句子,下联是苏舜钦诗中的句子。上下联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风月山水,浑然天成。来此观光,读此佳联,临风赏月忘俗务,人与山水共千古。


厦门鼓浪屿鱼腹浦的一副对联又别具一格: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本联采用回文的艺术手法写成,对仗工整,气势雄浑,堪称佳作。


河南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在繁忙之时颇得闲趣,于俗务之中不乏雅兴:

    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

由可以作为准则的警语组成的对联,叫格言联。格言联由于有巨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所以很受人们欢迎。这样的对联有很多。


林则徐有副格言联,很有名,道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但他的另一副格言联了解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副对联是这样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这副对联里面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人们思考。

林则徐还有一副对联,也颇耐人寻味:

    读史有怀经世略,

    检方常著活人书。


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但屡试不中,落第后愤然放弃科举考试,转而从事写作。为了激励自己刻苦著述,他在镇纸铜条上刻了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了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这样两个历史故事,表达了自己不怕挫折、不怕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强决心。经过数十年的努力,蒲松龄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等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清代名臣曾国藩也曾撰写过一副可以作为励志的对联:

    丈夫当死中图生祸中求福,

    古人有穷而修德困而著书。

读了曾国藩的这副对联,就会发现世上无所谓逆境顺境,顺境用不好就是灾祸,逆境用好了也是福祉。人能常作如是思维,心中就会清凉,一如高山雪莲,清洁而晶莹。


清代名士左宗棠出身湖南湘阴贫穷人家,少时生活清苦,但学习用功,曾题联自励: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在困境中仍能勤奋攻读,孜孜不倦,终有所成,为后人所景仰。


著名情僧苏曼殊也有一联,对仗既工,内容上也有可取之处: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读着他这副对联,人仿佛有种置身世外,超尘拔俗的感觉。似这般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谁还会为那蝇头微利而争吵,谁还会为那蜗角虚名而抢夺?这样去做人处世,何等洒脱,何等自在!


周恩来在青年时代也曾书一联自勉: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这副对联至今对青少年乃至成人都有教育意义。


徐特立在1938年赠长沙青年王汉秋一联,很有名: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这一联通俗易懂,经常被人引用,用来教育青少年。


还有一副对联,对青少年的学习应该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学如逆水行舟,不前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比喻恰切,对仗工整,饱含哲理,耐人寻味。


像这样劝学的例子还有很多,再举一例:

    无情岁月增中减,

    有味诗书苦后甜。

岁月是增了呢,还是减少了?读书是苦,还是乐呢?这一联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无论是对联的艺术性,还是其中的哲理性,都堪称一流。


还有一副对联,劝学励志也颇有道理:

勤读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这副对联上下联之间有重复的文字出现,是个缺憾,但摆事实,打比方,劝学劝得到位,内容特别好,故也录于此。


有位年轻人为了激励自己,就做了一副对联,置之座右:

观古今杰作陶冶性情,

习中外长技振兴家邦。

对仗尚属工整,内容也无不可,录此备考。


有副对联,也经常被人引用,激励自己也鼓舞别人: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日寒。


还有一联,教人读书思考,在做人处世方面应该也会对大家有所裨益:

读古人书,须设身处地一想;

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传说清末梁启超到江夏(武昌)见张之洞,张之洞出联难他道: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来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梁启超应声答道:

    三教儒在前,三纲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出句(上联)难度不小,对句(下联)做得尤佳。上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语意连贯。对于上联的提问,下联是答而不答,不答而答,因为这个问题既不能不答,不答不恭,又不能答得明明白白,太明白则不是自傲就是自卑。所以还属梁启超答得巧妙。


在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胜迹联、格言联和轶事联之外,为平常各种需要而作的对联,叫一般联。比如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对仗颇工,内容不错,描摹了世态,揭露了现实,是一副不可多得的好联。


下面这一副对联是苏洵带子女春游时所拟:

水自竹边流出冷;

风从花下过来香。

苏轼:拂石坐来衣带冷;

      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小妹:啼月杜鹃喉舌冷;

        眠花蝴蝶梦魂香。


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过一副对联,内容也很好: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全联用比喻手法,为那种胸无才学却夸夸其谈的人画了一幅绝妙的画像。

方志敏生前,卧室里有一副对联: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这副对联,是方志敏高尚志趣的写照。他爱松之苍劲,竹之坚韧,梅之俊俏,兰之清香。他的儿女,即以松、竹、梅、兰取名。


湖南大学教授周炎辉十年内乱时期身处逆境,曾题联自勉:

    读书不厌,念我任重道远;

    笔耕不倦,任他飞短流长。

除了以上几类对联,还有一类,对得非常巧妙。比如拆字的: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上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语意连贯,情通理顺。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这一联对仗尚工,但上下联之间的语意就不是那么连贯了。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因为寺庙往往建在山林之中,所以上下联之间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副联对仗工整,语意尚可。

有的拆字联不但对得工整,而且意思还很美,如:

閒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门中有月,恰是“閒”(闲)字;心上安田,正是“思”字。闲看明月,耕耘心田,有情调,有哲理,耐人寻味。


也有的对联巧在偏旁部首的安排,如: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

这一副对联中,上下联分别用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作偏旁,并且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语偏旁相同,这就得费一番功夫了。


下面是几副戏剧专业用联,写得也都有一定的内涵: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不管是什么人物、什么事件,如人演戏,“转眼皆空”,信夫!

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

须观完了去,好结果总在后头。

    本联说的虽是看戏,但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没有不需要注重开头和结尾这些关键环节的。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说的是戏,岂是戏说?细想来,其中颇有哲理。

-------------------------------------------------------------
主讲人舒贵生老师简介
舒贵生,男,1962年生,国家二级作家,诗词楹联专家。退休前在江苏省作家协会工作30多年。历任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江海诗词》编委、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江苏楹联》编委、副主编,春华诗社社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
发表诗联文赋等文学作品达3000多件,计数十万字;在全国各地诗词楹联大赛中获奖100多次,大奖20多项;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冠军嵌名诗联大赛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仓城杯”海内外征联一等奖、2011年桃花山传奇全国征联一等奖、2012年辽宁铁岭八景全国征诗一等奖获得者。有80多件诗联作品在名胜景点镌刻悬挂,多件作品被编入诗联教材;曾70多次出任诗词楹联大赛评委,数十次担任诗词楹联报刊书籍编委,并多次出任主编、副主编。
出版个人作品专集多部,名传被收入50多部辞书典籍。曾为大中小学师生和书画家等百余次讲授诗词楹联课程,曾为诗人词家楹联家和书画艺术家写了50多篇艺术评论文章(包括序言、书评等)。
现为《扬子江诗刊》诗词编辑、金陵老年大学楹联教师、南京崇正书院顾问、江苏格冠美术馆顾问,江苏女子诗画院顾问,南京钟山诗书画院顾问等。

来源:古崇正书院公众号 2022-11-18 07:32 发表于江苏



-------------------------------------------------------------
楹联的欣赏与写作

课程教学计划(课程目录)



第一节:对联基础知识(学习对联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节:对联的起源发展

第三节:对联的定义、对联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对联的分类

第五节:怎样学对联

(介绍古人学习对联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现在快速学习对联的门径。从名著、诗词、成语中学对联)

第六节:历代名联和奇趣对联赏析

第七节:南京对联、南京城门、地铁春联选讲

第八节: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九节:对联格律的六个基本要素

第十节:对联声律及平仄安排(如何调平仄)

第十一节:对联创作的基本要领和写作技巧

1、对联修辞与辞格: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双关、排比等。

2、技巧谐趣联创作手法:析字、偏旁、玻璃对、顶针、谐音、集联等。

3、对联的取材和立意

4、对联炼字

5、对联创作中用典

6、对联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表现风格”)

第十二节:各类实用对联创作

1、春联

2、居室联

3、励志联

4、嵌名联

5、行业联

6、名胜联

第十三节:祝贺纪念联创作

1、婚联

2、寿联

3、挽联

4、题赠联

5、祝贺纪念联

第十四节:参赛对联创作

第十五节:中长联创作

第十六节:对联的书写和张贴悬挂(历代名家联墨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5-1 01:23 , Processed in 0.12067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