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2|回复: 0

【联理文章】白族对联文化初探——以大理地区为例

[复制链接]

5232

主题

3687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502

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22-8-13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https://mp.weixin.qq.com/s/3t815nNoGZRfN4czddIIYQ


白族对联文化初探——以大理地区为例

潇湘妃子

【摘要】本文以大理地区为例,着重对白族对联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特点作一梳理,旨在理清白族对联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为以后进一步挖掘研究白族对联文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理 白族 对联文化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民族,素有“文献名邦”之美称。其早在唐代就建立了南诏国的地方政权,后继宋代的大理国,前后延续了516年之久[1],直到元初才结束了这种半独立的政局。后历经明、清,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白族文化,是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且很深的民族之一。

    白族是中国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约有人口187万。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彝语支。白语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白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2]。本文仅以大理地区为例,对白族对联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对联特点作一梳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白语对联的起源

    关于白语对联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能查找到的较早的文献,当属《明史》中记载的杨黼(明代大理著名的白族文学家)写的白族民歌体《山花碑》(以汉字记录的白语读音,时间为公元1450年),可以作为白语对联的先声。民歌虽然接近诗歌,诗歌又接近对联,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有点牵强。

    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白族仅有语言,并没有文字,因此,缺少对联文化传承的载体,目前所搜集到的128副白语对联[3],都是根据乡间野老口口相传的消遣话题而得,真正凭借汉字载体记载下来的白语对联作品并不多见。因此,白语对联可概括为是以汉字记声,白语为意的对联,是对联融入白族民间所派生出的一种民间乡土文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白语对联是近、现代的产物,相反,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语使用的人群呈现越来越少的趋势,现存的白语对联客观上应该是古白人在汉人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智慧的结晶。

二、白语对联的来源

    对联文化源远流长,从古到今都是是文人墨客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有时候也成为比拼才华的工具。白语对联也不例外,但往往最受欢迎的反而是并不识多少汉字的白族人民在劳动间隙和闲聊娱乐时,互问互答的口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经过若干“无名氏”不断加工润色而成。这类白语对联构思精巧,语言明快,闪烁着白族群众智慧的光芒。

例1:

白语:
英派如吕举吕宅;
数起息千身千高。(注:汉音)

汉译:
吃稀饭烫嘴烫舌;
烧刺柴戳手戳脚。

例2:

白语:
结勿该许赫;
个来已灰西。[4](注:汉音)

汉译:
金鱼见水活;
飞蛾扑火死。

    这类白语对联极富生活情趣,反应了白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的活泼向上精神风貌。

三、白语对联的分类

    白语对联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纯粹白语对联,二是白、汉相掺对联,三是汉译白对联。

1、纯粹白语对联

    白语对联是民间口头传诵的,原汁原味,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例3:

白语:
举姑堤客;
习科及梅。(注:汉音)

汉译:
嘴巴请客;
心里关门。

例4:

白语:
总恩鸡脂西瓮鸡;
书额学子本事学。(注:汉音)

汉译:
酒喝多了话语多;
书读少则本事少。

例5:

白语:
整尼背途害绍摇;
木尼双犊毕喷朝。(注:汉音)

汉译:
有钱人走路意气扬;
没钱人说话风吹了。

2、白、汉相掺联

例6:

身居尼乃世界;
人在欧宛场中。

    此联中,“身居、世界、人在、场中”为汉语词汇,“尼乃、欧宛”为白语象声词,前者为唢呐声,后者为大钹声,形容有人在吹吹打打的环境中生活[5]。此联为典型的白、汉相掺的对联。

3、白译汉语对联

    著名的白族语言学家、大理大学段伶教授在《白语对联》一文中,收录并集注、翻译出了128副白语对联,成为研究白语对联的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

    关于对联格律,从整个白语来说,声调与汉语声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6],也因此,白语对联中的字,也不可能按汉语的所谓平仄来安排,因此,白语对联中,格律并不严格。

四、白族汉语对联

    大理自元、明、清以来,随着中原文化的输入,孔庙的兴建,以孔学为中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日益兴起[7],对联文化亦然,尤以明、清为盛,试举例如下:

1、
宾壶酒尽人皆醉;
苍山雪岭我独餐。
——杨慎题大理宾川鸡足山石刻

    杨慎(1488-1559),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在滇南做官三十年,著述甚丰。

2、
鸣鸟嘤嘤闲白昼;
青岚袅袅属青阳。
——李元阳题大理剑川石宝山

    李元阳(1497-1580),云南大理人,嘉靖丙戍进士,明代著名白族学者。

3、
峰影遥看云盖结;
松涛静听海潮声。
——罗汝芳

    罗汝芳,嘉靖(1522-1565)进士,万历年间与李元阳同游鸡足山时所作。

4、
剪下千丝杨柳絮;
不沾一点杏花泥。
——吴懋题白燕

    吴懋,大理人,李元阳女婿,嘉靖庚子(公元1540年)科举人,历官知州[8]。

5、
月落满梁空玉垒;
雪深迷茫失乌衣。
——读彻题白燕

    读彻(1586-1656),出家大理宾川鸡足山寂光寺,诗书俱佳。

6、
千年瑶草寻应得;
万古丹青画不消。
——担当题苍山

    担当(1593-1673),明天启贡生,明亡后出家,往来于鸡足山、点苍山间,与文人名士相酬唱,诗画并茂。

7、
黄尘旅店秋风晚;
碧水渔舟白日寒。
——逯昶 道中望感通寺

    逯昶,字光古,通经学,擅诗书,明洪武初戍滇,寓大理,终葬点苍山下。

8、
古木云连人迹绝;
高河天半鸟飞回。
——陈良谟题苍山玉局峰

    陈良谟,崇祯辛未进士,授大理府推官。

9、
云飞疑石走;
霞敛觉山空。
——赵炳龙题大理石宝山

    赵炳龙(1608-1697),大理剑川白族人,明崇祯壬午举人。

10、
云漏斜晖影;
山藏古雪阴。
——木公题大理石钟山寺联

    木公(1494-1553),丽江人。

11、
泉过仄径清如洗;
松满悬岩翠似流。
——木增题大理石钟山寺联

    木增(1587-1646),丽江人。

12、
晴光西洱摇金镜;
瑞色南云列彩筵。
——徐霞客题大理宾川鸡足山绝顶四观(摘)

    徐霞客(1587-1641),明代地理学家、文学家。

13、
发微阐幽,要与古人相俯仰;
标新领异,不妨我辈复登临。
——赵藩题大理宾川鸡足山弥勒殿

14、
云瞻摄衣登,大好崖峦,留人是处安吟榻;
湖天凭槛鉴,无边风月,悔我当年掷钓竿。
——赵藩题大理剑川金华山寺

    赵藩(1852-1927),大理白族,以题成都武侯祠“攻心联”著称,现昆明大观楼联为其手书。

    进入近现代,白族对联文化的繁荣经久不衰,大理的名胜山水、寺观庙宇、书院学府乃至商贾巨富、寻常百姓家,对联文化无处不在,它以独特的方式表现着白族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汉文化在边疆地区承续发展、播迁弘扬的见证。

【参考文献】
1、杨  春.白语对联漫谈.对联[J].太原:1988.06.P20.
2、张和丽.大理市城区白语的弱化趋势及原因探略.群文天地[J].昆明:2011.21.P235-236.
3、段  伶.白语对联.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M].民族出版社.北京:2009.2.P400.
4、赵克恭.白语对联浅释[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北京:2006.12.P3.
5、张文渤.白语对联琐谈.大理丛书•白语篇.云南民族出版社[M].昆明:2008.10.P61.
6、余德泉.白语对联研究.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M].民族出版社.北京:2006.P448-473.
7、赵  椿.古滇联话趣谈.白语对联浅释[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北京:2006.12.P60.
8、那茂菊.云南楹联文化研究讲义[M].大理大学校本教材.大理:2012.P70-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4-30 17:34 , Processed in 0.109541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