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7|回复: 0

小令讲座四

[复制链接]

364

主题

865

回帖

66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638
发表于 2023-1-9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今天我们了解一下词的部分专用术语和句式

词的第一句通常叫“起句”,最后一句叫“煞尾” 一首词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上阕最后一句叫“准备过片”,下阕第一句叫“过片”,准备过片跟过片内容要紧密联系,不可断裂。这个以后也会慢慢解释给大家的。


片:这是一个万用词,哪里都可以用。因此也常被用来指词的结构上的一个部分。


一片:仅指一个韵句(从一个非押韵的句子到一个押韵的句子,过片就是指一“句”。)




词的字句格式多长短错落,也正是因为词的这种参差不齐的格式,给了我们一种别样的美感。


词的句子,不仅有五字的、七字的,还有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八字、九字、十字的,还有十一字的长句子。


如,“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中的“山”就是一字句;这首词我们曾经学过,词中的“山”就是一字句;


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中的“悠悠”就是二字句。




三四五六七字句,在词句中铺天盖地,数不胜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注意长句如何断句。八字以上的句子,词谱一般给以断开。但不同的作者有时也可能作不同的处理。


例如八字句,可断为“上三下五”(如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上四下四”(史达祖:“定知我今——无魂可消”):或“上二下六”(柳永:“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九字句可断为“上三下六”,“上五下四”,“上六下三”。十字句一般断为上三下七,等等。


还应特别注意,词有一种特殊的“单字结构”,也叫一字顿,或一字逗。单字结构或一字顿的特点是,句子的第一个字相对独立,读时稍有停顿,但这个字又不能完全独立出来,完全独立出来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它不同于“一字句”的地方。这个单独的字,均为仄声字,一般为副词。动词、形容词少见。这个单独的字,可以与几个字相连,组成“一加几”的句子形式。


1加4:如“叹年来踪迹”(柳永《八声甘州》)。


一般的五字句,不论诗还是词,读起来多是前二后三。


如“春眠不觉晓”(孟浩然诗),读起来的顿挫节奏是“春眠——不觉晓”。“玉人留我醉(辛弃疾词)读如“玉人——留我醉”。


但词中属于“单字结构”的五字句,其断句节奏则不同于一般的五字句,它实际是前一后四。


如《沁园春》“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句),在“惜”字后面有顿,即应读为“惜——秦皇汉武”,不能像一般的五字句那样读成“惜秦——皇汉武”。同样,前例“叹年来踪迹”,读的节奏应是“叹——年来踪迹”。


1加6:如“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1加7:如“又--岂料如今存此身”(陆游《沁园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


1加8:如“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毛泽东《沁园春》)。l加8的句子,多数是一字之后加两个四字句。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认识一下1至11句的结构
1,一字句

一字句不多见


平声的,


如《十六字令》:“归。十万人家儿样啼。公归去,何日是来时。”这首的“归”字。



仄声的,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莫、莫、莫!”这首的“错”和“莫”字



一字豆:“豆”是停顿的意思。


‘豆’和下面的四个字形成上一下四的关系,尤其常见者是附于八字的两句之上。形成统领关系,其余八字两句形成对仗。一字豆用仄声是定格。


如:(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一字豆,有些由虚字构成,常用的有“但、又、正、更、渐、尚、甚、况、且、乍、方、纵”等;


有些是动词构成,常用的如“望、对、叹、看、念、料、算、想、恨、怕、怅、问”等。


大家读一读 ,发现什么规律了么?这些字又大多是去声。为什么呢去声多呢?加重语气 、果断。 去声呢语气加重,更能表达感情,节奏鲜明清亮。但是也需要根据前边一句的尾字来确定是不是用去声。如果前边的字是去声韵了 那么这个一字豆 就用上声了。




2,二字句

二字句比较常见,二字句有个特点,不用则已,如果用,就一定要押韵。




其格式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四种格式。大家阅读的时候注意一下,二字句是诗词句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平时中需要大量积累这方面的词汇,并熟悉其变通形式 。


那朋友问了,什么叫变通形式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比如我们填词时候需要一个物象杜鹃,杜鹃 --仄平,


需要平仄了怎么办? 我们可以用 子规 (仄平)。

需要仄仄了呢?杜宇、布谷。
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平时阅读的时候多记住一些物象的别称,以用来我们选择平仄的需要。


比如说月亮:


婵娟、桂魄、冰轮、冰盘、银盘、桂魄、婵娟、望舒、金波、玉弓.、蟾宫、玉



蟾、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



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



再比如以筝为例子,需要平平时候,我们用银筝、秦筝。

需要仄平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宝筝、素筝、凤筝、雁筝还可以用五弦、凤丝来表示等等


需要仄仄时候我们可以用雁柱、玉柱来表示。

总之呢,灵活多变。再比如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倒装的方法来适应平仄要求



比如“肠断”(平仄),那么需要仄平了怎么办?对了,调换一下位置“断肠”,也是一个意思嘛!


这个就是 变通形式

二字豆:二字虚词做领字。如怎禁、却是、漫道、况值、莫是、试问、可是、却道等都是属于这类词。


3,三字句有上二下一和上一下二之分,但语气连贯并无停顿:

上二下一:“柳丝长”。温庭筠《更漏子》

上一下二:“鬓微霜”。苏轼《江成子》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

如: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张孝祥《六州歌头》

三字虚词做领字常用的虚词有:更那堪、又却是、最无端、又况是、记当时、都应是、最难禁、最不堪、更能消、便纵有、似怎般、怎禁得等等。




种虚字多是用在七言以上的句子开头三字为一个节奏单位的。



4、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是上二下二,常常连用,上一下三的较少。

上二下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上一下三: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一般来说,四字句是通常由两个二字句组成,而且多半是看第二字及第四个字的平仄,一三位置有些时候是可平可仄的

常见的格式有:

中平平仄:如李白的《忆秦娥》“汉家陵阙”

平平仄仄:如陆游的《沁园春》“寻花巷陌”

中仄平平:如张炎的《绮罗香》“万里飞霜”



还有一些不合常规平仄的四字拗句:

平仄平仄:如姜夔《疏影》“枝上同宿”

平平仄平:如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从今又添”


四字句是词的基本句式,应用极广,常用作对偶句和排比句。

对偶:非为我老,更有人贫。陆游《沁园春》

排比: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

5,五字句
五字句就是五言律诗,多是上二下三格式,但也有上一下四的情况。

注意上一下四、上三下二的特殊五言句



上一下四: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念武陵人远。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上三下二:
一声声更苦。姜夔《齐天乐》

了不知南北。秦观《好事近》

这类句子,是词中特有的,绝不能任意改为上二下三的一般五言句 。




6,六字句

六字句是在四字句上加两字,而不是五字句加一字。

它的句式一般是上二下四,或上四下二:




上二下四: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水遇乐》
上四下二: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水遇乐》



上三下三的所谓“折腰句”: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陈亮《水龙吟》


词谱对于这类折腰句,往往在第三字后加注一个“逗”字,在词中一般都用顿号隔开。




7,七字句

七字句就是七言律句。




上三下四的句式,和一般七言句的音律不相谐合,就显得像是两句合成一句,《词谱》对于这种句式,往往在第三字下加一“逗”字,词中就用顿号隔开: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上二下五,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




上一下六,第一字实际可看做是领字,

怕依然旧时燕归。张炎《锁窗寒》

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所要注意的是七字拗句比较少见。



8、八字句

词中的八字句多数是由三言和五言句复合而成的,因此上三下五的句式占多数。但屈指、西风几时来。苏轼《洞仙歌》


一字领加七言的八字句和二字领加六言的八字句。


一领七: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八声甘州》


二领六: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雨霖铃》




9、九字句

上三下六(多数)和上六下三:


上三下六: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柳永《夜半乐》

上六下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上四下五和上五下四:

上四下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上五下四:敛余红尤恋、孤城阑角。周邦彦《瑞鹤仙》



上二下七(二字领加七言句):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欧阳修《南歌子》



10、十字句

十字句句式多是上三下七,如: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辛弃疾《摸鱼儿》



11、十一字句

这是词中最长的句子,典型的十一字句更为罕见。这种长句只是在《水调歌头》这个词调中才能见到。它的表现形式有二:
一是上六下五,例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


一是上四下七,例如“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




下面我们学习词牌,介绍词牌《忆王孙》




《忆王孙》,又名豆叶黄、阑干万里心。因秦观( 又说李重元)《春词》有“萋萋芳草忆王 孙”之句,故名。平韵格,单调小令,31字,押五个平声韵,句句押韵。有单调、双调两体。




【介绍常用格体】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名篇赏析】



宋•姜夔  《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押十二侯韵)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小令写彭氏小楼主人的闺怨之情。一男一女,两两分离,以景语起,以情语结,将身世之感与怀人之思紧紧结合起来。写的角度好,不写某公子想念某某女的,,而以女方的角度来看景物,来思念心上人,来发一通感慨。这样写,美的意境就出来了。 起句以写景引起,并点明节序。冷红,盖指枫叶。用“冷红”形容飘散的枫叶,顿觉凄冷的气氛笼罩全词。古代文人伤时悲秋,见秋风落叶,或怀念故土,或忧伤身世,并不稀见。不过,次句“长与行云共一舟”,句法颇为新颖。


行云,常用来比喻飘泊江湖的游子。


姜夔一生未仕,四处飘泊,行踪不定,用“行云”来象征其身世,很为恰切。


这里他不直说身如行云,而偏说“长与行云共一舟”,这就不落俗套。词人浪迹江湖,居无定所,乘舟走到哪里,天上的行云也仿佛跟到哪里,这难道不是与行云“共一舟”么?


以上两句,泛写登楼所见所感,不仅切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其创意出奇之处,也透露出姜夔的词“气体超妙”“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特色。下一句承上意,具体点明


所处之地。不自由,即不由自主。


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为生计所迫,以请客身份或寄人篱下,或因人远游,辗转风尘,哪有安身立命之地?游子在孤独落寞之际,总要想起知心体贴自己的故旧或亲人,结尾两句即由伤飘泊转到怀远人。


“两绸缪”,一笔两用,兼写男女双方。绸缪,缠绵之意。 “料得吟鸾夜夜愁”则专写对方。古人觉以鸾凤喻夫妇,此处”吟鸾“而加上”料得“,当指因相思之苦而夜不成寐的伊人。“夜夜愁”,写出对方无夜不思,无夜不愁。词人相信对方对自己如此真挚思念,也正反映了词人对于对方的一往深情。



我们再看看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押上平十三元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杜宇声声不忍闻。



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词所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春愁闺怨。就其所用词语看,全词所用也无非是宋词中惯用的语汇,如柳外高楼、芳草斜阳、梨花带雨、黄昏杜鹃。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仅凭借七个音符的不同组合就能构成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


这首词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组合和不露痕迹而天然精巧的构思,描写了一个独立、不可替代的艺术形象。这首词主要是写景,通过写景传达出一种伤春怀人的思绪。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在场景的转换上,词作又呈为一种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词终而趋于封闭的心态特征。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

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眇深微的特征。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小院梨花带春雨。最后,螟色入庭院,场景收束为一个无言深闭门的近镜头。可以想见,闭门人游荡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将最后回到常日紧闭的心扉内。词作结构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景生情,总体上表现为收束的特征。这一特征又准确地表现了古代妇女那种内向型的心态。



这首词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以锤炼字句为能,因为可以看见词中选用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大多在前人诗词中反复出现过,积淀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的感情。意象本身就有很强的美的“张力”,足以调动人们的生活文化积累,从而帮助读者想象美丽的意境。




比如,词中写到的芳草、杨柳、高楼、杜宇、梨花,无一不是中国雅文学中的基本意象。这些意象经过历代诗人传唱,已具有一触即发、闻声响应的高度感发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4-26 10:31 , Processed in 0.12460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