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回复: 0

联味”初探(山东威海 王国仲)

[复制链接]

126

主题

19

回帖

765

积分

版主

积分
765
发表于 2023-1-28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联味”初探



王国仲 山东威海



对联味,简称“联味”。对联真有其“味”吗?

有。这个“味”是带引号的。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生理上品尝出来的味,它是文学艺术批评欣赏方面的“味”,是美学意义上的“味”。下面从四点做一些探析。

第一、联味是由对联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广泛说来,但凡文艺品类都具有“味”,诗有诗味,词有词味,曲有曲味,联当然有联味,可以说,它们自有自味,不相混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各有各的本质属性。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质属性是事物的有决定性意义的特有属性,即决定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联味是由对联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对对联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因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我认为,对联的本质属性是:以对仗为形,以意合为悟。

对联有一个特性,就是两行体,不管联作或短或长,都是上联、下联两行,因此被称为“两行艺术”。正是这个特性,带来诸如对仗和声调(平仄)的格律。对联的特质,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简单说来,即它的突出特点。展开一点,所谓对联的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对联的特点,从形式方面说,主要是两行体、平仄和对仗,从内容方面说,主要是因“用”制宜,表现多样,实虚结合。

由特质而到本质属性“以对仗为形,以意合为悟”。汉语讲究意合。意合的问题,其实就是减少形式控制的问题,直观地看,也就是某些形式“隐身”而靠意义联想的问题。

“意合”蕴含着中文哲思。“意合”是中文特有的概念,不属于其他语言。它天然和汉字互为表里。意合的文法和表意的字形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和建构方略。这种精神和构思可以溯源至两千多年前老子的哲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思想当然只在,也只能在中文得到最好的演绎——有形的结构提供了便利和条件,无形的意会才产生感悟的功效。这段话较好的诠释了对联的根本属性。

“对联是以‘对’而能‘联’为基本特征的艺术”(徐超《对联艺术》)。对而联,于是才有悟。对仗的上联、下联结构成一副联作,形成一个更大的命题,亦即一个主旨,简单称为“意”。对对仗,一般会理解成是和内容关系不大的一种形式。从对联创作构思角度说,对仗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仗可以使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称性。其形式的对称,则可使其语言整齐、匀称,富有韵律。而内容的对应,不仅是语义的两两对照,而且起联系作用,从而令人产生意义和形象方面的联想,由此而丰富和凝缩对联语言的内涵。

“语义方面:如果两行诗不涉合掌,它们又各自拥有一个语意,而且二者合起来还可以产生一个更大的命题,而这个命题可以配合诗意的发展,使整首诗成为一个首尾连贯的、有组织的表意单位,那么该二句就是对仗的一联。”这是曹逢甫所著《从语言学看文学——唐宋近体诗三论》一书中阐述律诗对仗的一段话,明显说出律诗对仗扩大内容(内涵)及其意义。这段话意同样可以用来说明对联之对仗。不管联作是正对、反对,还是流水对,概莫能外,都应避免简单叠加,应有大的张力,表现出扩张的“意”。由此可见,合掌、辞费都是对仗的忌讳,创作对联更需注意的是,在内容与形式协调上多下功夫,在旨意表达与格律谐调上多下功夫,这样会使联味更加浓郁。

第二、联味是由“三性”有机结合而形成的那种特殊的风味。

对对联艺术的特点,不同的联家多有总结,还是因出发点不同而各有表述。思虑再三,我还是用“文字性、适称性、巧趣性”(简称“三性”)来概括,借此把对联称之为“文字艺术,适称艺术、趣巧艺术”。

对联是语言艺术,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即兼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其音、形、义尤为突出。对联和“语文”关联甚密,自可以“文字艺术”名之;对联可参与建筑、园林建设结合,与书法、雕刻结合,和美化、修饰家居结合,皆可增添文化意味,赠、贺、寿、挽等诸多联种在生活中派上用场,因此都可入适称之列;做巧、生趣也是对联本性内容之一,作联可发挥灵巧、灵活、灵性的独特优势,采撷生活之趣之巧而编织出趣巧联花。

“三性”艺术各自都有“味”,但又都是相互融合,你中含我,我中含他,而我们在这里所要阐述的正是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的那种特殊的风味,可以说,“味”这一概念在对联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第三、“美味”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

怎样用一个词即一个概念来表达这个美学范畴呢?考虑一番,挑不出适称的,姑且用“美味”吧。展开多个角度阐述一下,也是对第二题的展开。

之一,有同某个特定的目的或用处相适应之美味,简言之,即适合特定用处之美味。

对联何以“实用”?一者源于对联的内质和特性,二者来源于社会需求。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并统一于美。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称得上是最精短的文学体裁。而由它的对仗以及讲究平仄格式又带来和谐、对称等优长。最为突出的是它的篇章结构上、下联,独一无二的形制,正应了“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完全符合“对偶互补”的美学原则。“什么叫‘对偶互补’?对偶者,对称、对立、对应之谓也;互补者,即对应双方的补足平衡,相得益彰。它们几乎无所不在地蕴涵在一切美的对象之中,由此交织成美的大千世界。” (汪正章《建筑美学》)。上述特点,使得对联不仅独立呈美,而且使得它和书法、雕刻等相结合,更加广泛地“溢美”于厅堂亭榭庙寺舟船等处所。除对联而外,很难能再找出另一种作品可分列展示呈现的艺术类别。它用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廊柱上,和飞檐斗拱相谐,以语言文字营造建筑物的文学语场,或画龙点睛,或装点启示,或缀饰补美,发挥文学的间接性、联想性、扩散性的意义,获得某一人群在情志、情趣上的共同振荡和联想,这就是对联的“实用”意义所在吧。

对联的实用性特点是很突出的,这一点大大有别于于诗词曲赋等。对联的应用范围很宽广,文化装饰、人际交往、公共展示、审美阅读等等。对联在群众文化领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我有一本名为《民间实用大全》的书,共分七个部分,即婚事、丧事、生育、祝寿、建屋、迎春、其它,每个部分除介绍程式、式样外,都有对联专辑,说明体式特点,刊出对联作品。陈从周在《说园》一文中多次写到对联之用,亭榭“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

之二,有精神性的社会内容之美味,有思想认识因素之美味,闪烁理性光辉之美味。

中国传统思维有一根本特征就是直觉体悟,“意”才是体悟的真正目的,因此形成了汉语修辞精神,包括“重形象忌抽象,重道气轻器实,重意会少言传”,所以作联以意合为法,词句之间应留有丰富的联想空间,这就需要重视词章,求得全联上下左右融汇贯通。上佳的联作,应是意(理)、艺、趣的统一。

联家联人必须体认中国社会的时代性。认识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对联自然不能例外。对联创作应该剪写时代江河的雪浪花,应该成为题写时代生活的名片,充分表现社会现实,发挥对联的社会作用。具有敏锐的时代感受性,联家联人就会扣紧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抓住时代中心,反映时代精神,摄取新时代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积累,孕育出更加繁茂的对联艺术景观。

“笔墨当随时代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作品风貌。当前文艺观念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刘勰《文心雕龙》)。对联创作要跟随时代变革,在承传中创新,积极热切关注人生,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洞晓情态”,出新的命意,同时提高表现能力,更好地驾驭文字,创作出好联精联,使之曲尽人情、事理、物态,使对联的表达方式有增有变,“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应注意“务归实用,不尚虚”,不做“弃百事不关于心”的“文士”,以联作反映生活,抒发真挚的感情,表达对社会发展盛衰的褒贬之情,应尽可能地描写具体的、可感的人生图画,不能过于简单、机械的摹写对象,让对联作品作用于生活,推动生活发展。当前,在增强联作的时代感方面,当提倡“尚实”,推崇务实、经世的创作价值取向。其“实”就是有较强烈的质感,以此修正“旧、怪、涩、飘、炫”的作联偏向,在选材、构思、表达等诸多创作环节上都注意让联作更多地表现时代的新气象,散发时代的新气息。

之三,有想象艺术之美味,有姿、香、韵、色多副笔墨统一之美味。

在有限的形象内蕴含无限的情感内容之美味,就是“使味之者无极”之美味。南朝梁代的钟嵘开以“滋味”论诗之先。他在《<诗品>序》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他在解释了兴、比、赋的含义之后,又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以“味”论诗成为钟嵘诗论的一大特色。从欣赏方面说,读者接受诗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诗的教诲,而是去品尝、体验它的“味”及诗所特有的美。钟嵘把“味”同诗的美密切的联系起来了,他把诗是否有“味”,是否能“使味之者无极”看作是诗的极致了。实际上,钟嵘在这里通过“味”这一概念,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强调了文艺的审美特征。从创作方面说,诗的极致,不是在它是否传达了某种政治伦理的观念,而在它是否有“味”,是否有审美感染力。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味”与联密切联系起来,同理亦可以将“使味之者无极”看作是联的极致。

在对联创作中感觉到,灵感思维和对偶思维都是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实现的。对联写作难在思路的突破,而联想、想象能够帮助打开对联写作思路之门。对联是文学艺术体裁,但它又兼具一些实用写作文体的特性,有着一些边缘化、中间化的特征,更像一种介于一般文章和文艺作品中间的一种交叉性文体。比如:对联对读者发生作用的形象既有形象又有感情,对读者的指导作用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风格和语言既可以质实、直犷又可以华丽、柔婉,构思的中心任务既可以论事明理又可以塑造形象和抒发感情,构思的基本要求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联想的方法,是处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的一种思维方式。想象属于形象思维,它比较具体,一般都可触可摸,具有一定实感。在思维过程中感情因素是主要的,联想、想象的这些特点恰好适合于交叉性文体对联的创作思维。联想、想象的方法要求在事物的联系中考察事物,通过联系来明确事物的特殊本质、地位和作用。这里的联系包括纵向、横向、正面、反面、因果、所属、已然、未然等等。运用联想、想象来构思创作对联,其基点是从已知的经验、知识出发,由此事物考虑到另一事物,这样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由这及那,把彼此相似、相类、相反、相矛盾或相关联的事物连接起来,拟制成联。

第四、联味是衡量联作品质的一个尺度。

由以上三个题而导出这个题,再分三个小题分述之。

之一,有没有联味是衡量是不是对联作品的标尺。

从1989《对联台历》(申君编选,韩盈评解)中选取三副联作即可看出这层意思。

集字联

与世不言人所短

临文期集古之长

评解:“此为集字联,系缀取世传王羲之《兰亭序》帖中十四字解撰而成。以词意则又为格言联。上下联对仗工稳,出语自然;第三字上下联平仄交错为用,诗家所谓补拗之法,故音节亦至佳。又七言联虽与七律诗中二、三两联格律相同,但其风味又须与律诗对语有别,方为当行出色。此联则纯为联语而非诗语,所以为优。惜不知撰者何人,当亦系嘉道间名士。”评解以“风味”为标尺鉴为联语而非诗语。

格言联二副

(1)

立定脚跟撑起脊

展开眼界放平心

(2)

竖起脊梁力行

放开眼孔观书

评解指出:“前一联为清嘉道间人徐岱云作,后一联为同时陈昌齐作。均以俗语入联,浅切而有味。陈昌齐一联上句末字,应读作上声。”评解均从“味”角度出发,肯定为联作。

格言联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评解说:“格言联亦常用以讽喻世态人情,如此联,即以咏炭为题,上联谓贫贱不遇之时,尚存本性;下联谓得意之极,灭裂亦随之而来。是讽世语,也是警惕语。此类咏物联语用于特殊场所(如此联用于炭窑),一般不做楹联用。此联为清人徐宗幹作,情文虽佳,但犹律诗中的残联,风味亦近于诗中一联,而不近于对联。”从“风味”角度说到律诗和对联之间的分别。

之二,联味浓淡是衡量对联作品优良程度的试剂。

在联味浓烈的对联作品中,不仅有种种较具体的含义,还包括事物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意趣”和“味道”以及人的某种不可言状的情绪状态和即时的感受等。品评好联就看一看这个“点”即够了。

对联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这里所说的“意”,并不是那种清晰确定、使人一目了然的概念。对联“写”出深刻而含蓄的“意”来,很大程度上是指写出“味”来。对联高明的形式是透过意象来表现精神和情感,如此联作才可能形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美,“这种美并不能是狭义的美,并不等同于思想,而是一种意蕴,一种趣味,一种境界,一种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实质内涵,这也许接近于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对联“并不止于语言,更有语言背后美妙深远的意涵。”(化引洛夫论诗语)

在美学或艺术理论中,一般说来,艺术的形式有多种含义,其一指艺术形象的外观或外在形态,具体指各类艺术作品的内容的表现因素。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节奏、旋律、语言、声调、韵脚、身体、姿态等等及其组合。作为艺术种类的对联,具有这里开列的多数因素及其组合,它们是表现联味的酵母,也是联味浓烈的试剂。

举一例:

三百年方策犹存,剩凫渚鸥汀,时有云烟入画图

四十里昆明依旧,听菱歌渔唱,不须鼓角演楼船

此联清薛时雨撰南京玄武湖神庙题联,“是一副优秀的登临寄慨之作”(郑清秋赏析评语)。全联既描绘了玄武湖烟云,又咏史抒怀,写的平稳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它寥寥数语便把玄武湖的史、景、事都“点”了出来。其声音、节奏、旋律、语言、声调运用出色,大大助力于咏史寄慨,表现出作者追求平静、安宁生活的理想,同时还隐蕴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深味厚味正在于此。

之三,培植联味发展风格是提高联作品质的之路。

联味即对联风格表现于“三性”的各种因素的组合,表现于联味美学范畴多种角度的侧重点与交合点开掘,这些因素包括题材、立意、情感、结构、语言和思维特点等等。

这里主要谈及这样一点。

作联时注意写出特点,这样才能形成独特性。练多了,写多了,久之才可能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一味模仿不行,抄袭更行不通。

怎样写出特点来呢?想到这样几层意思。显微发隐,从生活出发,从身边事儿写起,多写自己熟悉的事儿,不要贪大贪重贪长。见个人气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生活经历,特殊的生活领域,因此决定他的取材范围,也影响他观察和反映人生角度深度,这些和联作质量相关,和是否出味出什么味关系较大。根据个人气质和情性选择格调。谁都有自己的气质情性,作联时必然多有显露到联味。有自己的创作见解。不要随大溜和跟风,没有这一点,不会出联味。要守住本真。真,就是谨记“修辞立其诚”,不有意矫作,不过分夸饰,做到发乎真性情,因性以练才,“习亦领真,功沾渐靡”。

写作该文时使用了我的旧作文章一些片段,特作说明。

2023年1月16日结稿



主要参考书目

《文学风格七讲》吴功正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6月第1版

《艺术学概论》杨琪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5-28 11:22 , Processed in 0.134630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