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6|回复: 6

【老张说联】系列作品(1-7)

[复制链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发表于 2023-4-2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

   【作者简介】:张兴贵,男,网名:高原汉子,山西临县人,教育工作者、楹联创作人,自2010年从事楹联创作以来,先后在国内征联中获奖300多次,自由创作楹联七千余副,发表楹联论文、楹联点评40余万字,有70多副对联悬挂于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多次出任央视春联评选,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楹联评选等国内重要征联评委。2015年以来,用以楹联为主的国粹文化打造了临县两个大型酒店文化。2019年秋季,在临县一中附属崇文学校,创建崇文国学讲堂,开始系统地在校园实施国学进课堂。2023年元月,山西校园文学公众号开辟专栏“跟老张学联修德”,连载张兴贵的修身养性对联。2021年9月出版《文说碛口》一书。

老张说对联(系列作品)

文\张兴贵

之一:对联不宜叫楹联

现在,有许多人喜欢把“对联”叫做“楹联”,甚至有许多的对联组织,也不叫“对联学会”,而叫“楹联学会”。
这称呼乍听起来,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想一想,是很不严谨的。
大家知道,楹,指的是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柱子,只有悬挂在建筑物柱子上的对联,才可以叫做楹联。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对联,比如:论坛上,微信群,以及联家、联友自由创作的对联,并没有悬挂在建筑物的柱子上,怎么能叫做楹联呢?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就是一个称呼问题吗?你老张何必太认真呢?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对联是由两行精炼、精准的文字构成的语言艺术,既然它的内容是精炼、精准的语言,那么,对它的称呼也应该是精炼、精准的,这不是一个称呼问题,而是一个态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二:差不多就是差得多



不求甚解,是个成语,出自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原意是读书时不求把内容理解透彻,这当然是陶渊明自我谦虚的一种说法。

关于这个词,我先说到这里,开始说对联。

写对联,讲究词语结构对应,意思是,除了自对,一副联上下联位置相同的两个词语要结构一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这一点,从事对联创作的人,当然很清楚。

但是,现实中,在我们看到的不少并非自对的对联,词语结构并不一致经常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今天不面面俱到去分析,我只说原因之一:这就是,作者对所用词语的具体含义,不求甚解。

十多年来,我不知看到过多少副对联中,用到康庄大道这个成语中的“康庄”一词,但遗憾的是,进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把这个本来是并列结构的词语,当作偏正结构去用了。

为什么呢?原因是,他仅仅知道这个词是形容交通发达,生活富裕的一个形容词,但他并没有弄清楚“康”与“庄”两字,在“康庄”一词中的具体含义,这难道不是不求甚解造成的吗?

我今天仅是把“康庄”一词作为最典型的例子列举出来,类似的对看似常见的词语含义,因为不求甚解而没有透彻理解,造成判断词语结构出错的例子真的很常见还。

我今天说这个事的目的在于,写对联,用词语,不能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理解彻底。正因如此,我多次对跟我学对联的人说:满足于差不多,最终会差得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三:对联要好,“调料”莫少



大家知道,厨师做饭十分注意主料与调料的合理搭配。如果只有新鲜的蔬菜与肉,而没有油盐酱醋葱蒜这些调料,那么,即便是厨艺十分好的厨师,做出来的饭也不可能有滋有味。

对联是语言艺术,它给人们提供的是精神食粮,是文化产品,如果把对联的作者比喻为一名厨师,那么,创作对联的过程,就是厨师烹调精神食粮的过程,主料与调料一样也不能少。构成对联语言的一个又一个词语,就是烹调精神食粮一样有一样的主料和调料。我们继续打比喻,如果说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这些实词是对联语言的主料的话,那么,副词、介词、连词、叹词、文言词这些虚词,以及对联特有的领字,就是对联语言的调料了。

多年来,我在阅读和创作对联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到:创作一副对联,在精准锤炼实词的时候,必须十分注意虚词的运用。也就是说,一副对联要有味道,必然是实词与虚词,这些对联语言的主料与调料合理搭配的结果。

我们举例来说,孙髯翁的大观楼联十分有名,这副联之所以脍炙人口,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在于作者在创作这副对联的时候,大量地运用了副词、文言词,领字,这些对联语言的调料,假如我们把这副对联中的调料去掉,再去读这副联,就会感觉到索然无味。

前几年,我给临县一中附属崇文学校写过一副联,内容是这样的:

师崇教也循循矣;

子曰文哉郁郁乎。

我当然不敢说我的这副对联就是佳作,但是,我在创作这副对联时,有意地用了四个文言词,这就是:也、矣、哉、乎。这副对联中如果没有这四个文言词,那么读起来,就会感觉到一点味道也没有。

清代有个联家叫张维屏,他给一个县衙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催科不免追呼,愿百姓早完国课;

省事无如忍耐,劝众人莫到公堂。

这副对联的内容,尽管不长,但调料十分丰富,其中的“不免、早完、无如、莫到”,四个副词,和“原、劝”两个领字,就是这副对联的调料,在仅有26个字的一副对联中,调料就有10个字,比例确实不小。

再比如,费丙章给一个义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莫谓孤寒,多是读书真种子;

欲求富贵,须从伏案下工夫。

这副对联,含义十分明显,语言也通俗易懂,读起来十分流畅,很有味道。究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这仅有22个字的对联中,用了四个副词,一共八个字,这四个副词就是:莫谓、多是、欲求、须从。

《易经》中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说实词是对联语言的“阳”,那么,虚词和领字,就是对联语言的“阴”,在创作对联中,只有做到实词与虚词与领字并重,主料和调料皆有,虚实结合,有机融合,创作出来的对联才会有味道,这就是对联语言的阴阳之道。

我今天说对联的目的,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一个人想要让自己的对联语言出彩,那么,在平时的练笔中,就必须特别注意多运用一些虚词、文言词与领字,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对联要好,“调料”莫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四: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2018年7月,已故联家哈哈公的主治大夫得到升迁,哈哈公为了表示祝贺之意,决定赠送他一面锦旗,锦旗上需要写一副对联,哈哈公请求联都微信群帮他这个忙,于是,联都微信群的管理员,在群内发了一个友情征集启事。

7月20日零点左右,联都微信群的管理员提醒我,我的对联还没有提交。于是,我熬了一个夜,于当天凌晨三点五十分,将自己写好的对联,发到这个群。我的对联的具体内容没必要说,但是我在这副对联中用了一个词,这就是“术业有专攻”中的“专攻”。我敢保证,在我提交对联之前的十多天内,联友们一共提交了74副对联,这74副对联中,没有一个人用过“专攻”这个词。这个活动是7月21日下午18点截止的,距离我提交对联的时间是38个小时,在这38个小时内,又有17个联友提交了对联,其中5个人用了“专攻”这个词。

当时觉得这种现象值得思考,所以我就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作为今后研究对联的一个典型事例。

这种现象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话题。

我认为,汉语中的任何词语,不是任何一个人的专利,任何人写对联,完全有权利运用汉语中的任何一个词语。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之前的十多天内,一共有74副对联,没有一副出现“专攻”这个词,而在之后的38小时内,17副对联中,这个词语就出现了5次,这真的是一种巧合吗?

由此呢,我联想到另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知道,联界的征联多得不可计数,在某一次征联揭晓后,如果获奖联中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词语,那么大概率,在以后的许多征联中,许多人会用这个词语,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对联追求的是独特,要创作一副有独特性的对联,需要的是求异思维,而不是趋同思维,对联中经常出现用词跟风的现象,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不少联家,在写对联的时候,满足于或者说喜好于趋同思维,这看似一个能力问题,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所以我要说,要创作一副真正有独特性的对联,要养成一个用求异思维的习惯,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态度比能力更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五:对联应以境界胜

由于记忆力不太好,这些年读过的许多清联,已经很难完整地记下来了,但傅山给晋祠云陶洞题写的那副联,却是一读难忘,并且经常想起,这副联是: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在这副联中,傅山运用了蒙太奇修辞手法,就是用一种内在联系法,将竹雨、茶烟等六个意象整合成两组画面,从而营造出一种不俗的意境。全联 12 个字,都是名词,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
我经常想起这副联,就是觉得它,语言精炼,通俗易懂,不用过多解释也能理解,而形成的意境却如在目前。
近几天,我反复品味这副联,终于体会到,这副联之所以令我难以忘记,不仅仅是营造的意境好,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高人一等的境界。
境界,是一个人的学识、精神、品德、言行的综合体,体现的就是一个人对待生活与生命的一种态度,洒脱逍遥,脱离了低级趣味。
傅山是太原人,是明末清初道家学派的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素有“学海”之称,同时,傅山又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在明朝灭亡后,不肯入朝为官,四海云游,曾长期隐居于晋祠云陶洞,所以他又被世人誉为“傅青主”。
在傅山题写晋祠云陶洞一联中,竹、松、梧,是君子的代名词,风、月、烟、雨,是自由自在的一种自然形态,而琴、茶、书则充满雅趣,它们与傅山朝夕相伴,互为知己,傅山用它们为意象,撰写的这副对联,流露的正是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
由此,我联想到,清代的许多对联名家,其实都是思想境界很高的人,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林则徐、彭玉麟、钟云舫、李渔、俞樾等等。
也由此,我又进一步联想到,从事对联创作的人,不能只在语言与句式上下功夫,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重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上去了,对联水平自然就提升了,这就是陆游所说的“如果与学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张说对联(系列作品)



文\张兴贵



之六: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这句话很具有辩证思想,意思是,在众多的人群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就效仿,发现别人的缺点就改正。

不过我发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引用孔子的这句话,注重的往往是效仿别人的优点这一方面,而忽视了不让别人的缺点在自己身上出现这一点。

进入联界十多年来,我发现一种现象,一方面,许多人喜欢分析一副好联好在哪里,而忽视了分析一副不好联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另一方面是,在类似于微信群等地方,互相交流对联时,许多人习惯于一味点赞,而不习惯挑刺,其理由是,要给人家一点面子。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许多初学对联的人,学习了很长时间,依然不明白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在一片点赞声中,不好的也以为真的不错。

孔子指导学生学习,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化用这句话的意思要说的是,交流评价对联时,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是诚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张说对联(系列作品)



文\张兴贵



之七:春联,别“嗜好”模式



在文学史上,文无定法的理念应该是深入人心了,而春联是一种文学体裁的观点也越来越得到许多人的认可,这无疑是值得欣慰的。不过,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今联界撰写的春联,就会发现,模式化春联越来越多了。

我今天以春联征集为例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征联中的春联模式之一就是,春联必有生肖名,虎年有虎,兔年有兔,狗年、猪年,就有狗和猪,这一点你如果认真看看每年每个地方的春联征集揭晓作品,就会发现我绝不是夸大其词。

征联中的春联模式之二就是嵌入名称。这几年,有几个地方在春节来临前,总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城门春联征集活动,但是,嵌入城门名称已经成了又一个模式,给解放门写联就嵌入“解、放“二字,给武定门题联就嵌入“武、定“二字,区别就在于有的是分嵌,有的是整嵌,你如果认真看看这几年那几个有名的城门征春联揭晓作品,也就会发现,我说的是名副其实的。

与这类城门联呼应的模式化就是,某地征春联就嵌入某地地名,以“和谐”为主题征春联,就嵌入“和、谐”二字;以“道德”为主题征春联,就嵌入“道、德”二字,等等等等,无非如此。

是的,联界有句话说“春联好写难写好”,破解难写好的难题是要别出心裁,而不是追求、依赖,甚至“嗜好”模式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1-10 09:53 , Processed in 0.09482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