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徵明(1470—1559)
初名璧,以字行,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末以岁贡生荐 试吏部,授翰林院待诏。为人谦和而耿介,不事权贵,旋致仕归。善诗文, 工行草,精小楷,画尤胜。私谥贞献先生。有《甫田集》。
自题一
归晚不嫌裳薄;
飞觞犹试歌新。
文徵明被任为翰林院待诏时已五十四岁,官秩为从九品。他当时 已是江南文坛的领袖人物,其实际才能、社会声誉同他在官场中的地 位,形成奇怪的比照。所以文徵明尽管在翰林院受到状元杨慎等官员的 敬重,仍然对“待诏”不抱希望,从一开始就未存久留之意。在京三年期 间,便再三上疏求归,最终如愿。此自题联正是致仕归后所作。
上联表面写出门归迟天已晚,虽然气温变低,但自己也未感到衣裳 单薄。实际寓意是在京三年待得时间太长了,尽管”归晚”也总算是回来 了,"不嫌裳薄”隐指对自动放弃了朝廷俸禄毫不在意。
“飞觞”,举杯或行觞。张孝祥《定风波》词:“见说墙西歌吹好,玉人 扶坐劝飞觞。”"歌新”,犹“新诗”、“新词",指新创作的诗词。张华《答何 劭诗》之一:“良朋贻新诗,示我以游娱。"刘禹锡《踏歌词》之一:"唱尽新 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鹅鸠鸣。”文徵明回到江南后,整日恣肆啸咏,诗画 自娱,自由自在,了无遗憾。下联正是对这种生活的概括描写。
文徵明与唐寅、徐祯卿、祝允明有"吴中四才子”之誉,官场的尔虞我 诈,友人杨慎的被贬放逐,使他更生误落尘网之感,此联虽为"归晚”之作, 却充分表明了作者的情操与个性,寄托着自己陶情林泉的隐逸之思。
——摘自梁申威主编《明代对联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