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7-22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07.08
主题
【悼念之情(1)】
运城市楹联学会原会长薛起珠同志辞世后,这位与我并肩谋联事近20年的老战友,老同事,许多感人的事迹,让我难以忘怀!昨天,翻出他主编的《河东楹联》2009年增刊,有我在他老母八十寿诞时的讲话,对他的功绩,尤其是由他主持编纂的宏篇巨著《中国对联集成?河东卷》,付出的辛劳有过表达。在那个热烈场合,几百亲朋好友面前,我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儿子”的概念!并当场把三部《河东卷》,分别送给耽子镇、村领导人和亲属,以表达对薛的功续肯定与崇敬!今天仍然有用,特转发于此,与各位读者分享!
留言
文化祝寿 佳联颂德 移风易俗 诗化生活——在薛起珠母亲九秩寿辰楹联书法展的讲话
岳民立
(2009年6月13日)
尊敬的王大娘
尊敬的耽子镇、村党政领导
各位亲朋好友、各位父老乡
亲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个好日子,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值得庆贺的日子。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带着河东楹联界广大联友的重托,带着全国联坛各位名家的佳作墨香,来到具有十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猗顿故里,来到楹联文化十分活跃的峨嵋岭文化带上,来到双嶷山和耽子村的佛洁圣地钟楼前,为一位值得我们敬重的伟大母亲——王大娘九十寿辰祝福贺寿。首先,我代表河东楹联界广大联友和全国联坛诸多联家,向德高望重的王大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王大娘深深地鞠一躬,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颐享晚年,祝老人家越活越年轻,越活越能享受这太平盛世的幸福美满新生活!
今天,我们祝寿活动的主题是“文化祝寿,佳联颂德,移风易俗,诗化生活。”其意义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祝福祝寿。王大娘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风风雨雨地走过了90年。她既饱尝了旧社会的苦难,又经历了新社会的变迁;既亲身领略了计划经济时代生活的拮拘,又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生活的巨大变化。她克勤克俭、勤劳治家、与人为善、和睦处事、德高望重、高风亮节。是她的“德”培育了薛家的好家风,是她的“仁”培养了薛门的好后代。现在这些后代,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人人事业有成、个个都有贡献。其代表人物恐怕是起珠同志吧!在我与起珠相处的20多年时间里,他身上的许多可贵品质和精神,一举一动都浸透着伟大母亲的心血!都体现着慈爱母亲的高贵品德和为人准则。起珠同志在岗位时,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退休后,他为人民事业做奉献的脚步没有停,尤其是由他倡导成立的运城地区楹联学会,填补了古河东的文化空白,目前在全国又独树一帜。退休以来,他把全部精力用在河东楹联文化事业上,他主编的《河东楹联》出刊10年,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楹联报刊;他主编的《河东卷》,历经10年,150万字、是河东楹联文化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并且是一部巨著。今天到这个院子里来,我还有另一番特殊感情,这里其实是《河东卷》的诞生地。有多少人知道?这一部楹联巨著竟然是诞生于农家小院,又有多少人知道?三伏天,他挥汗如雨,忍受蚊虫叮咬,而我们的起珠同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伏案执笔,精心编稿;三九天,外边寒风呼啸,屋内寒气逼人,还是他搓着冻僵了的手,逐段逐行地在斟酌作品。他走到那里,就把书稿带到那里。在家里不知熬过了多少个夜晚,运城军干所学会办室的灯光,不知有多少个凌晨四五点总是亮着。今天我告诉大家,《河东卷》是在这样“六无”(无经费、无固定编辑人员、无办公场所,无交通工具等)的情况下,一字一句,一目一编地搜集整理了10年,或者说是用手“抠”出来的,有谁知道,这部巨著他曾过了不知多少次手。在这里,我要再向王大娘深情地说一声:我说您其实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起珠,是您生您养的儿子,另一个是‘文化儿子’——《河东卷》,也是在您影响和支持下写成的。您曾经对您儿说过:“你不是说退休后回来侍候我吗?怎么比上班还忙呢?”起珠无言以对。这多年来,他的确比过去更忙更累,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这本书上,用在学会工作上。我说,肉体的儿子的生命是有限的,100岁,120岁,150岁总有时限总有头,而‘文化儿子’生命是无限的。她是‘一粒种子’——种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开花,她是一笔精神财富——为河东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含金量很高的宝藏。这是有钱难买的,是留作历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财富。《河东卷》可以说是母亲加儿子的产物,是家庭加学会的硕果。在这本书里,融人了你们薛家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是起珠爱人王淑转及其子女操持家务,让起珠腾出精力投身楹联文化工作;是薛雨信这个顶半子的女婿和薛秀花多少年如一日,侍奉老人,照料家事,让起珠为高寿的母亲少操心少担当,才得以一心一意投身楹联文化事业,还有女婿阮建国、薛芙花的远方牵挂和经常探望,从精神上和财力上支持。这里还应该特别提到起珠同志的两位表姐、老姐(王变娃、王希便),尽管她们自己家务事多、年事又高,但总是把心操在老人身上,前后照应,她们的美名传遍了十里八乡。当然还有乡镇村干部、农校一批老同学的关照。正是这些人的台前幕后的奉献,为他分忧,为他解难,他才能全心身地致力于工作,才能有起珠同志的今天,才有河东楹联文化事业的今天。因此,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谢意!薛起珠的贡献,是薛门的荣耀!是耽子的荣耀!更是临猗和河东人的骄傲!我觉得大家都应当珍惜这份荣耀,让它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这里,我还要提到的是,起珠同志对事业的奉献,也得到了一定的回报。不用说人们对他的多少赞美词语,只说2004年在人大会堂他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今年,市楹联学会向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他申报了评选省劳动模范向市委宣传部申报了《河东卷)“五个一”工程评奖。最近。他又在中国楹联学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就是例证。同时我在一次会议上还讲过,《河东卷》正在销售,我们要拿出一定的奖金奖励薛起珠和其它参与编篡工作的人员。
第二个层面,是寿联文化展示,这次祝寿最大的亮点是寿联书法展,是寿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楹联祝寿一次集中亮相。寿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吉祥文化,是德孝文化,其核心是“寿联展”,今天,在这里展示的200多副作品,幅幅是精品,这些寿联把王大娘这位伟大母亲的光辉形象,歌颂得很充分,这是一批十分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无形资产,是我们河东楹联创作又深入了一步,值得大大发扬。这样做,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提升了祝寿活动的文化品位,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二是改变了传统祝寿活动的习俗,使它更高雅,更能吸引人、教育人,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第三个层面,是寿联文化开发。这是我们搞这个展览又一个主要目的。我们搞寿联展,不是把作品展一下放在库房里,印出一本书就完事了。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为样板,把开发寿文化,开发寿联这篇大文章继续做下去,我们要继续办好六件事要把楹联作品变成商品,既要有社会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我们楹联人再不能守着金饭碗去要饭吃了。一是搞好寿联展和开发不同的样本,以满足各层次人们的需求;二是把这次活动搞一个录像带和光碟;三是在运城再搞几次集中的展出,要组织企业家和社各界更多的人观摩;四是电视、报刊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楹联文化走向市场;五是以此向外承揽开发产品——从寿联做到春联、婚联、生日联和挽联;六是我们楹联人要带头开发这个商品,并且去宣传影响别人。这件事情由学会市场开发委员会全力组织,“朝花印务”、“佳艺设计”和“世纪装饰”等学会合作的经营实体具体承担,今年走出第一步,明年有个大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