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5|回复: 0

我喜欢的宋诗(7) 月来古驿歌慷慨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141

回帖

317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71
发表于 2024-9-11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
我喜欢的宋诗(7)



月来古驿歌慷慨

张项学



    人在羁旅中,经晨风暮雨的袭扰和远山近水的影响,最容易产生思念之情和忧时之意。苏轼在《过惶恐滩》中感叹“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陆游过夷陵遇雪,曾写道,“本拟笙歌娱病客,却催雨雪恼行人”。王安石在路过江西省弋阳时,就写下了一首《葛溪驿》。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图片

    这首诗作于1050年,当时诗人还没有入朝,在地方任职。王安石22岁中进士,先后任过淮南节度判官、鄞县知县等职,在任期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已经初显政绩。



当时王安石由临安去钱塘,路过弋阳。晚上抱着病身蜗居在葛溪驿,外面,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一片朦胧;室内,床头的一盏油灯忽明忽暗,似乎和天上的朦胧月色相呼应;听着滴答的漏声,诗人感慨“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缺月”不仅仅是形缺,更容易使读者想起诗人当时的许多心里缺憾。这一句也很容易使人想起苏轼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同样的意境,同样的感受,苏轼的“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和王安石这里的“归梦不知山水长”,异曲同工。



图片

诗豪刘禹锡最理解萧瑟秋景中的孤旅之人,在他的《秋风引》中就写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或许是王安石受了刘禹锡的启发,他一方面觉得病身早早就感觉到了秋风带来的寒意,一方面牵挂着遥远的家乡亲人,也只有在梦中,才能够穿越千山万水,梦见日思夜想的故乡。



范仲淹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心,王安石此时的心境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当时他还是一个基层官吏,但当年能名列进士第一,虽无缘当上状元,但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何时曾后退过。基层的历练,使他对当时人民的贫困和国力的虚耗有了深深的感受。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入朝参与政事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诗人,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在胸中鼓荡,他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面对室外的一片孤寂凄凉,他怎么能睡得着。



好不容易熬到了天明,似乎也没有找到能够慰藉心灵的景物,听着梧桐树上的蝉鸣,声音杂乱无章。梧桐树的叶子已经泛黄了,而蝉依然抱着它自得其乐。这样的结尾怎么能不使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



图片

这首诗以“缺”起,以“乱”收,表达了家乡的思念和对时事的忧虑,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怀,更体现了政治家的胆略和品格。



读王安石《葛溪驿》

张项学

观月吟荷未遽央,秋风入夜却黎床。

天高怎觉云行早,山远难知波去长。

几处鸡声催晓色,一怀诗意暖新凉。

若逢中路白衣酒,当卧今宵醉菊黄。

2024/09/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1-10 04:28 , Processed in 0.10431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