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2|回复: 0

楹联版权的一缕忧思(云南 朱籍)

[复制链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发表于 2024-1-8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
    【编者按】本文来自“滇联”微信公众号。今天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很有感触。从古至今,楹联都被看做是雕虫小技,尤其是古代文人,鲜有将自己的联作收录到诗文集子里,因此流传下来的不多;时至今日,楹联虽日渐受到重视,但生活中,随意使用他人联作却不署名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联人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联都网站公众号特别转载,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让联人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劳动价值得以体现,这也是对联人起码的尊重。


楹联版权的一缕忧思

文/云南 朱籍

    2001年10月底,我撰写的一件作品被云南省楹联学会采用,这就是现在悬挂在会泽县江西会馆的古戏台楹联:
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
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

这一副楹联由王继承先生书写,他重书成横幅赠予我留念。落款是“朱籍兄佳句,永存会泽万寿宫。再书志不忘,辛巳冬王继承”。

  由于会泽县江西会馆古戏台引人瞩目,而会泽文化氛围极为浓厚,我的这副对联,逐渐在当地流传。目前,它在网络上的传播范围,超出了我的预期。从新闻报道、散文、诗歌、个性签名、广告宣传,一直到高考复习题,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其中,有一些涉及侵权问题。最突出的是,有两个公园没有经过笔者授权,悬挂了会泽县江西会馆的古戏台楹联。

  一副楹联在多处悬挂,古已有之。然而,往往是把前人的作品从一个景点移植到另一个景点。如今,作者本人还健在,有的公园不和作者商量,便随意移植作者的对联,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当然,从楹联传播的角度来看,一副楹联从原来悬挂的地方被移植到另一个地方,也反映了它被大众接受,这是作者感到十分欣慰的。

  从网络上搜寻到《园博园里话楹联》,我才知道自己的对联可能移植到了武汉。感谢网友谷雨清风2,他分别制作了博客和视频。张赶生在《园博园里话楹联》谈到我的对联,其中有一段写道:

  万寿宫的门联写道:“天地无私贵贱皆为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写得多有哲理呀,我欣赏下联的“往来只换衣冠”,无论古人今人,无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神仙也是凡人做呢,更何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笔者委托儿子于2019年8月21日到武汉了解详情,并拍摄了照片,录制了视频。武汉江西会馆建于2015年9月。它移植了会泽县江西会馆古戏台楹联,并将它安排成门联。因为缺乏楹联常识,将上下联挂反了。署名也不合规矩,在下联右下角有笔者的署名。

  无独有偶,此处还悬挂了云南联家韩先成先生题会泽县江西会馆大门的一副楹联,即“艺聚堂琅,额办京铜八省;源来赣水,巧营商贾一家。”对此事,韩先生一无所知。

  因为当地有了我的这副对联,并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武汉的一些媒体用它来宣传知音号。中国青年网、武汉范儿、指尖武汉、乐活武汉等推介“知音号”,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艘船上,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是主角。因为,天地无私,贵贱皆是角色;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江水汤汤东到海,唯一带不走的,是那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这样的宣传不少,仅举两个例子,如:贾代腾飞《“知音号”今日开演,在这艘船上——每个人都有故事 每个人都是主角》(来源于《长江日报》,刊登于中国青年网),买买提老王《在武汉虚度了五年光阴,我整理了一份武汉漫步指南》(武汉指尖生活网络出品,武汉范儿原创)。

  也是从网络上得知,云南楚雄网刊登的张泽武《牟定彝和园:追寻时光流逝的古镇》的文章中,出现了会泽县江西会馆的古戏台那副对联的文字。后来发现,搜狐牟定在线的《牟定彝和园获得“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荣誉》以及《中国·牟定第二届“大力石酒文化”民间猜拳拳王争霸赛》都有那副对联的图片。

  笔者于2019年8月18日专程去彝和园探访,拍摄了照片,并录制了视频。楚雄牟定彝和园未经本人授权,在彝和园戏台上,采用不署名的方式,悬挂我的会泽县江西会馆戏台楹联。此处的对联,上联落款为“壬辰年冬月”可以推断最早书写于2012年底,大约悬挂于2013年初。  《济南时报》2013年3月28日B15对话,用整版宣传《中国病人袁世凯》一书,大标题是:

《中国病人袁世凯》作者吕峥: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

    “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用了十分醒目的大字体,而其它则用小字体。如此表述,给阅读者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这句话是他的原创。该文还出现在时报副刊的博客中,题目就是《古今如梦,往来只换衣冠》,利用我的对联进行炒作。

  一副楹联能够流传,本来是件好事。今天,网络发达,交通便捷,为当代楹联的传播,插上了翅膀。但是,当代楹联是否能够按照正常的传播方式流传呢?楹联作品是否有版权?维权的代价有多大,是否有可操作性?最早悬挂原创楹联的景点,是否像商品的原产地,有“原景点”之说?如何规范广告随意利用当代楹联?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楹联文化的健康发展。而拥有“滇人善联”品牌的云南,怎样保护自己原创的楹联作品?这是云南楹联界,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朱籍
2019年10月14日07:56:02第三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1-10 04:18 , Processed in 0.09606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