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2|回复: 0

常江‖春联习俗保护与传承

[复制链接]

12

主题

0

回帖

8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
发表于 2024-2-15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

常江‖春联习俗保护与传承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02-10 00:00 河南


联 斋  第4057期


常江,本名成其昌,满族,1943年生,吉林市人,吉林历史文化名人成多禄曾孙,抗俄殉国的清寿山将军曾外孙。1966年原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有“帐篷诗人”的誉称。历任中国楹联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名誉会长,多次主持全国征联评选和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有关对联的节目主讲人,是楹联学术的代表人物,被评为全国“联坛十杰”,现为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在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任上退休,现为该馆文化顾问,中国地质大学语言学教授,《中华辞赋》、《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对联文化研究》、《诗词之友》、《华夏诗联书画》、《天津楹联》等刊艺术顾问。出版各类著述50多种,《中国对联谭概》、《对联知识手册》等在楹联界影响较大。
图片

春联习俗保护与传承

常江

2006年6月,国国务院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共有518项,第510项叫“楹联习俗”,委托保护单位是中国楹联学会。这是非常大的一件事,确立了楹联的文化地位,它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个别人、个别组织,而是整个社会和政府部门的责任。
楹联是一个大的概念,春联是其中历史悠久、色彩纷呈、人人爱见乐道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每年春节前形成高潮的文化盛宴,也是海外华人认同中华文化的特殊标志,因此,保护春联习俗,是一个有意义也很有趣的话题。春联有哪些习俗需要保护呢?

第一,要保护春联传说习俗。
春联的传说,有很典型的民俗意义。人们都知道关于古代度朔山上那棵大桃树的神话,因为荼和郁垒兄弟在“鬼门”把门,被古代的人尊为门神。先是绘其像,继而改书其名,再后来换成吉祥话,这就是春联生成传说的基本形态。这个由神话到人话的过程,是可信的。而关于后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更因为有史料记载,更是可靠了。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某一副、某一人的春联传说故事,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应该鼓励和促进其流传。但不能胡编乱造,违反基本的常理。有一则故事说,大书法家王羲之过年贴春联,先贴的“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被人当墨宝揭走了;又写“莺啼北里,燕语南郊”,又被揭走了;再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晦气,没人揭了,年三十夜里,又悄悄补上几个字,初一大早,人们看到的是:“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说好听点叫“戏说”,说严重了叫“糟蹋”。写出《兰亭序》的王羲之,不可能写出“新年新岁”这样低水平的春联;再说了,五代才出现春联,晋代的王羲之竟然写起春联,岂不是“穿越”?同是这个故事,主人公又毫无根据地变成了颜真卿、韩愈……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对于民间传说,我们应该认真地下去采风,把流传在民间生动鲜活有趣的故事记录整理,介绍给广大读者,而不能走捷径,去随意“创造”、随意“改编”传说,以致违背常识,漏洞百出。

图片

第二,保护春联创作习俗。
对联的创作原则,可以概括为“贴切”。春联的贴切,是要有春联的文体特征,简单地说,要把春联写得像春联,要描春景、写春意、颂吉祥、表心愿。
春联要有地域特征。全国大部分春联,都是五言、七言的,比较短,适合民居贴用。但有特殊情况,我去过福建、广东一带,那里的春联,多用四言的,与大门楼相匹配,远远望去,一目了然,很有气派。这就难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的征联,一等奖评出的是“闻鸡起舞,跃马争春”;也能理解,前些年梅州客天下征联,为什么专门有一项是征集四言联的。
春联要有时间特征,目的是表示这春联是哪一年的。其方法,大致有四种。
一写进当年干支。如2004年世纪坛征联,出句是“甲申吉幸春来早”,包含这年的干支纪年“甲申”,同时,这又是一副玻璃对,每个字的字形基本上左右对称,征得的对句是“中土昌兴业共荣”。
二写进当年生肖。不要直接写“猴年如何”“猴岁如何”,要用一些象征性、文学性的词语,比如,大圣、火眼,玉宇澄清之类。写出趣味更好:“好趁十分春色,再生一个猴娃。”既切猴年,又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鼓励二胎的新政策。
三写进当年年份。一九八四年有春联:“一代英豪,九州生色;八年业绩,四海归心。”这个句式,可以在一九八五、一九八六、一九八七年使用,以后,带重字的“八八”“九九”“一一”和“〇”(无法组词)的年份,都不能用,要想在春联里重新写进年份,则须到二一三四年了。
四是写进当年时事。和中国有关的、老百姓最关注的事,都可能成为本年或下一年春联的主题,如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航天成就、北京奥运会等等。中国集邮总公司每年发行的拜年封上都有一副春联,2016年的,就在显著位置上写了全国人民为之振奋的大阅兵:“辞岁忆阅兵盛典,两岸同呼人民必胜;迎春抒爱国情怀,千行共创骏业正兴。”
现在春联创作出现乱象,春联市场被一些不懂对联、不懂文化、只知赚钱的人把持着,内容单调、乏味、重复,年年都是老面孔,几乎千篇一律的“财经”:发财、理财、财路、财源、财宝、财运、财神,“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想把天下的财富都赚来。
春联体现我们心想事成的企盼、愿景、梦想,可各家有各家的情况,这一家最希望的是两位老人长寿,那一家最希望的是孩子高考能考上理想学校,每个人、每家人有不同的期待,不是只想多赚钱。写发财的春联,不是坏话、倒霉话,但是它破坏了我们春联创作的“初心”,背离了春联的传统。

第三,保护春联书写习俗。
书写春联,是有场所的。《燕京岁时记》说:“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这一习俗,在明代就已经有了,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就记载了落魄文人“每逢新春写对联”赚上几文钱度日的事情。那时,干这一行的,有个名字叫“书春”,书春摊人们习惯叫“对子摊儿”。刘叶秋先生回忆老北京的“对子摊儿”很详细:“摆对子摊的,以落魄文人为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一张方桌,上设纸笔墨砚,把用红纸写好的对联、横披(即横幅)、喜字、福字等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挂在墙上或压在桌子边,任人选择。也有自己拟好联语,请摆摊的人临时书写的。无论买现成的或定写新联的,全用不了多少钱。”现在,除了各地的楹联人和书法人,很有限地走上街头,对子摊几乎看不见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年货经销商批量生产对联,而用户的欣赏水平下降,不问青红皂白,买回来贴上就算过年了。
书写春联,是有时间的。一般说来,如同民谣、儿歌所说所唱的:“二十四,写大字。”这里的“大字”,就是春联、横披、福字。根据这个习俗,中国楹联学会把每年的“腊月二十四”这天定为“全国春联活动日”,号召各地楹联组织和会员,在活动日前后,利用各种形式,为群众服务。
书写春联,对字体虽然没有什么要求,但要以看清、看懂为要。一般用楷书,少有隶书和魏碑;行书有时就难认了,何况篆书、草书。个别“艺术家”写“丑”书,则更是反传统了。

图片

第四,保护春联张贴习俗。
春联要在什么时候贴才好?贴早了,怕在寒冬的风雪中破损;贴晚了,到年根底下诸事繁多,匆匆忙忙的。《燕京岁时记》说:“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祭灶是过小年,腊月二十三,也就是说,“二十四,写大字”之后,春联就应该“渐次”上门了。那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到腊月三十晚上。初一就不能再贴了,年已经“过”了。有歇后语“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了”,也能印证这个习俗。
张贴春联先要区分上下,然后分清左右,贴对位置。现在,有不少的春联贴反了。电台、电视、报刊上反复讲,还是有人不得要领,反着贴春联。当然,这一年顺不顺,与对联的反正没什么关系,但是看着、读着反贴的对联,心里恐怕不那么舒服吧。
正确的方法是:确定仄声字结尾的是上联,平声字结尾的是下联;上联面对门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有人说,现在写字都是横书,从左向右读,上联先读,就应该贴左边。您别忘了,对联是竖写的,看竖写的书比如线装书,是从右向左读的。有一副方位巧对:“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而下看左传书向右翻。”观察多么细致,书向右翻,读必须从右向左。这是规矩,不守规矩,这书就没办法读下去。还有人说,我买的春联,两条结尾的字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怎么区分上下联?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可以看看内容,哪个在前面合适;若还是上下联各说各的,只有去问问卖给您对联的人了。

第五,保护春联鉴赏习俗。
以往,无论住在村里,还是住在城里,都有初一早晨拜年的习俗,从年长的一家,或从职位最高的一家开始,依次串走下去,每到一家,队伍扩大一人,一路走来,人也越聚越多,走完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大院,好似一个流动的团拜会。
那时,村里自不必说,家家贴了春联,就是城里人,也多住平房,家家也贴春联。一行人走来,每到一家,都要先欣赏这家的春联,文字怎么样,书法怎么样。主人赶紧出来,一边介绍,一边迎客。如是自家孩子写的,将会收到许多夸奖,这又为新春佳节平添了几分喜悦。
这是一场文化的盛会,可惜,现在很少看到了:难道让大家去“欣赏”谁家买的对联烫金多、尺寸大吗?当然,现在也有春联书法展,比起在各家门前看对联,味道还是不一样。如果有可能,社区、街道可以和文化部门一起,评评管辖范围内自行创作的春联,有几年下来,风气会有大的变化。

图片

第六,保护春联传播习俗。
春联的传播和整个楹联的传播,路径是相同的,大致有这样几种:
口述。上代下代,老师学生,师傅徒弟,以及乡亲朋友,街坊邻里,口口相传,读对联,讲故事,说笑话,逗闷子,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传播的大事。
手抄。过去,村里总有一位或几位文化人,负责全村春联的书写,他们往往把历年创作的、听说的、抄来的春联,记录下来,以备常用。近年,网上有些“手抄本”在拍卖,看来,相当一部分是村里“秀才”们的遗物,其中留下的,多是春联和其他实用对联。
印书。这是主要的途径。我是研究对联书目的,清乾隆时便有春联的刻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京都文德堂的《春联大观》,竟按30余类,收入春联800余副,是《楹联丛话》诞生之前清代中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截止到2015年,海内外共出版了对联书籍约7000种,我给分成28类,春联类的书籍约有300种,这个比例不小了;而且,其他(如实用、大观、别集、选集)类,约有2500余种涉及春联。春联十分了得!再看一组数字:1950年到1976年,是对联书籍出版最少的一段时间,大陆总共才出版了86种,其中,春联书竟有71种。可见,春联的整理出版,历来受到社会的重视,实在是好的习俗。
广播电视互联网。这是新兴的传播方式,无论覆盖的地域、集成的规模、传播的速度,都是前无古人的,值得重视、研究和推广。

第七,保护春联征集习俗。
中国最早的征联是在清朝广西,是同治光绪年间的一年春节。当时的奖品是一匹高头大马,那马就牵到场子上。当地人出了一个上联,然后大家对,找一些老先生在那里评。有人对上了,对得最好的,这匹马当时就牵走,一时传为美谈。
近30年,春联征集多采用有组织征联的方式进行,逐步形成启动、收稿、评选、公示、揭晓(及颁奖)等一整套工作模式,绝大多数活动做到了公平和公正,收到很好的效果。广东梅州、福建莆田、山东单县、重庆九龙、贵州桐梓等地的征春联活动,成为那里的文化品牌。
春联征集活动如何坚持下去,提高质量,扩大群众的参与面,使之成为新习俗,需要创造性地发展。像清代广西的征联,可以参考:春节期间,商家就可以把大型电器当奖品,摆在大门口,广征春联或对句,优胜者当场“提货”。这样接地气的办法,肯定还有许多。

春联是楹联的一个分支,保护春联习俗,也是保护楹联习俗的重要部分。这种保护,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也就是说,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种保护,也不是孤立的,是联动的,是在楹联理论、实践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发展,而春联的发展又能给楹联的保护,提供新的经验和借鉴。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彤彤的春联,必定把中国人的春节映得暖洋洋,把中国人的文化映得光灿灿。
图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1-10 09:23 , Processed in 0.08973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