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回复: 0

暮色渔梁坝

[复制链接]

497

主题

141

回帖

317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71
发表于 2025-4-24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
暮色渔梁坝
张项学

    徽州古城边有一条河叫练江,练江上有一个坝,叫渔梁坝。早先我就听说过渔梁坝,它可是有来头的。此坝建于唐代,是新安江上游规模最大的拦河坝,曾经在徽州的兴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都江堰我曾去过两次,佩服李冰父子的治水才能,感叹“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这次到徽州,看了很有特色的徽州古民居后,当然也要来渔梁坝欣赏一下徽人祖先越国公汪华的渔梁坝杰作。
    看过徽商大宅院,安顿下来后,已是下午,驱车到徽城镇鱼梁村去欣赏心仪已久的渔梁坝。停好车子,走在一条与练江平行的古街上,脚下是已经被无数人踩得明光发亮的石板路,两边是古朴的店面,工艺品、特产、小吃、茶社应有尽有。没看到渔梁坝,就已经被这种古典雅致的氛围所感动。
    走在古街上已经听到了练江水滚过渔梁坝的哗哗声,我们从一个小巷道走出去,正好看到了渔梁坝。
    渔梁坝看上去是中间高,两端低。现在是枯水期,练江水只从渔梁坝一端较低的地方流出,这样就把大段的渔梁坝的真实面目展现在游人面前。渔梁坝全是用坚硬的花岗岩石块垒成的,每隔十块石头就楔入一根石柱。石柱就像铆钉一样把同层石块和上下层之间的石块铆在一起。
    这些现在裸露的石块经过千百年水流的冲击,已经是凹凸不平,但它们依然紧紧地镶嵌着,就像鱼鳞一样整齐地排列在渔梁坝上,日日夜夜,毫无怨言,无声地守卫着练江。
    这时候,我看到了渔梁坝上开的槽,清澈的练江水从槽上奔涌而出,泛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这使我想起来了《诗经•齐风•敝笱》的“敝笱在梁,其鱼鲂鳏”。当时我看到的解释就是,梁,捕鱼用的水坝,古人在河中筑堤,中间留一个缺口,嵌入笱,也就是竹编的鱼篓,用以捕鱼。在这里,我亲眼看到了唐代的鱼梁。只不过,它不是简单的捕鱼,它是一个水利工程。古代徽州的商业活动就是从这里开始,出新安江,走向江浙大地。
    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铺洒在碧绿的江面上,江水很快就折射成了金色,岸边葱翠的树林也渐渐暗淡,唯有岸边民居那白墙的颜色在暮色中更显得白亮。游人们纷纷抓住这一瞬间,抢拍照片,把夕阳美定格在渔梁坝上。这时候你一定会想到白居易的“半江瑟瑟半江红”。
    在渔梁坝的一端石壁上,看到了一块国家文物保护的标牌,虽然风雨侵蚀,但字迹依旧可辨,2001年,渔梁坝已经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了,足见当地政府和国家对其重视。
    渔梁坝,看惯了千百年的帆影樯林,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的侵袭,见证了多少徽商由辛劳到发迹的过程,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不断翻新的时代变迁。现在,它就像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将军,静静地接受着无数游人的敬仰和赞颂。
   名胜之处必有诗,我找到了明代程敏政的一首《渔梁坝登舟至浦口初闻雷饯者相贺》,“路当歙县境,水是浙江源。竹树知谁氏,风光似故园。峰头岚翠合,石齿浪花翻。举棹闻雷处,嘉祯感赠言”。可以看出,明代的这位徽州府人就是从这里登船远行的。如今的峰头岚翠犹在,石齿浪花犹翻,但从这里走出的人已经更换了无数代。
感曰:

游渔梁坝
张项学
巷韵竹风江影连,坝横翠岸卧岚烟。
清波翻石犹怀旧,邀起古人新看天。

悠雲2025年4月24日作于拾韵斋



渔梁坝

渔梁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4-26 20:14 , Processed in 0.554356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