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3|回复: 0

百联承韵老临州

[复制链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发表于 2022-12-25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
百联承韵老临州



前言

      早在新石器时代,临县这块土地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代步入繁荣时期。数千年来,临县的土地与人民,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为了这些文化得以传承,今以对联的形式加以简约概括,共有百副对联,一联一景。这些联分为八类,即:
一、乡镇篇(23副)
二、古八景篇(8副)
三、非物质文化篇(5副)
四、自然景观篇(17副)
五、人文景观篇(23副)
六、宗教景观篇(9副)
七、红色景观篇(9副)
八、历史名人篇(6副)     
    每副对联均为七言联,前附160字左右的简介,题咏的百个“文化点”均在《临县志》、《临县文化志》中有详实记载,涉及到的有关数字与年代均有据可查。联曰:
且徘徊古貌临州,景观潮涌两河,眼前迭现;
聊借取儒家字库,文句韵承一脉,笔底争流。‍

   

看点

01

一、乡镇篇(23副)



1、白文镇



    简介:白文,古称“白燕”,据传古代该地有一种羽毛雪白的燕子,故名。元至元十年(1273),因镇内建有白云寺,改名白云。又因为云与“文”在当地为谐音,遂逐步演化为白文。



    白文历史悠久,在临县具有重要地位,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昭文帝刘曜(?—329年)曾在该镇郝峪塔古城梁建都,与后赵明帝石勒(274—333年)隔湫水河对峙。在石勒攻打曜寨时,刘曜被斩首,其妹皇姑奋力追杀,于今曜头村夺回刘曜之首级,这也是曜头村名的来历。皇姑病故葬于该镇宋家圪台村,这就是皇姑墓,至今犹存。北周(557—581年)时期,临县改名乌突郡,故治就在该镇故县村, 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临县更名临泉县,古治也在故县村。



    白文镇是临县母亲河湫水河(发源于兴县白龙山湫水寺)入境之处,旅游资源丰富,北靠黑茶山、西倚大度山、境内有阳坡水库、太平水库、曹家岭水库。联曰:



    古意苍茫留史迹;

    人文炳蔚曜湫川。



    2、城庄镇



    简介:前赵时期,皇姑(刘曜之妹)在曜头古城梁(今白文镇宋家疙坮村)作战得胜后,就将该庄封与姓陈的将军,故名陈庄。近代,该村陈姓迁散,书写上便演绎为城庄。该镇处于本县古老的小马坊龙山文化遗址范围,东面有连枝山,其中的柏榆庙山,海拔1924米,是全县最高点。西接紫金山,山势横亘、曲折绵延,形如指掌、古树苍郁、浓荫蔽日,闻名晋西。其中的紫金瑞云为临县古八景之首,明代诸葛升有诗赞曰: 借得关门气,翔云万岫春, 氤氲乱鸟足,叆叇起龙鳞;树湿钟声润,花明草色新,丰隆应可驭,一片渡天潾。联曰:



   王朝更替瑞云起;

   龙脉绵延灵气生。



    3、临泉镇



    简介:临泉,是今临县县治,也是临县的一张古文化名片,唐武德三年(620)临县范围由太和县改名为临泉县,延续640多年,直到元至元三年(1266)升为临州,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临县”之名再未改变。为让后人心中能留住“临泉”文化的历史,2011年撤并乡镇时,县委、县政府特把撤并后的城关镇更名为“临泉镇”。临泉镇古迹众多,著名的有文庙、东林寺等,临县古八景中的普化神钟、东林春色、凤岭朝阳、甘泉漱玉均在这里。城西的凤凰山是道教名山,建有临县烈士陵园。联曰:



    城老宜将风月得;

    山高但任凤凰飞。



    4、木瓜萍乡



    简介:地处临县榆林沟内,东与方山县接壤,境内为森林边沿地带,森林覆盖率达30%,峰峦重叠,乔灌相间,政府所在地因盛产木瓜而得名。榆林沟流经20多个村庄,全乡三分之二的村子在这条沟内,这里是全县的工业重点,庞庞塔煤矿远近闻名。联曰:



    木茂于林瓜自好;

    水清在德韵天成。



    5、安业乡



    简介:乡政府所在地在临县南五公里处的安业村,相传在元朝末年,陕西遭灾后有秦氏祖先逃荒来此落户,意欲安居乐业,遂名安业。境内湫河东岸的东榆村东岳山顶的文塔,是临县古代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塔高43米,内有文塔铭,为乾隆二年进士、清代北方五省著名才子赵中原(1702—1750年,寺家塔村人)所撰,其中的“文笔参天、池为湫水”雄健有力,境内青塘村为驰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苇叶海眼,令人神往。联曰:



   清嘉岳色涵文气;

   古朴民风勉世人。



    6、玉坪乡



    简介: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17公里处,原名湾里村,是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武状元张从龙故里。清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农民揭竿起义,佳县、吴堡告急,临县正当其冲。慈禧太后命兵部速赴临县“御聘”已经从台州副将告老还乡的张从龙,出山镇守碛口。时任知县霍成霖引以为荣,遂将“湾里”改为“御聘”。光绪末年,知县侯绍宣提出将“御聘”改为“玉聘”。新中国成立后,进行重新区划时,又改为“玉坪”。境内东部著名的汉高山,因汉高祖刘邦挥剑斩蛇而得名,海拔近两千米,三峰遥相呼应,别有景致。联曰:



    名山事业归高祖;

    古邑功勋属状元。



    7、大禹乡



    简介:乡政府所在地歧道村在城南14公里处,相传,夏朝时“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吕氏春秋》语)”。大禹受命治水,始于冀州(今太原),到过临县,后人将其路宿的村庄起名为“大禹村”,疏通的河流叫“大禹沟” ,并在大禹村修建了一座“大禹庙”。民国六年(1917)《临县志》载:“禹王庙:县治东南三十里大禹村有庙祀禹王,不知建自何代。土人相传禹凿龙门经此,故祀焉。”2011年撤乡并镇时,原后大禹乡与歧道乡合并,取名大禹乡,其意不言自喻。境内府底村的善庆寺,创建于隋开皇三年(583年),古称善训府。至今保存完好,香火鼎盛。联曰:



    帝德绵长清似水;

    禅音隐约淡如风。



     8、三交镇



    简介:三交镇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处,为临县第二大镇。因史得名已有近1500年的时间,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载:“三交,在临县南、北周时为窟胡、定胡、乌突三县交界之处,故名。”  北魏孝文帝巡查路过镇南之山,见有异气,遂凿断来脉,建庙压之,此即南山寺。据镇内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已有商铺字号一百余家,嘉庆时发展到近两百家,道光时有两百多家。古代临县文风凋敝,三交镇独领风骚, 明清两朝该镇出文举人五名,武举人一名,贡生四五十名,生员近二百名。1948年,中央后委机关驻扎在该镇双塔村,贺龙、叶剑英在这里居住一年多时间,毛泽东路居过这里。联曰:



    文竞风流商竞义;

    山思淡泊塔思人。



    9、林家坪镇



    简介:地处湫水河下游,距离县城40公里,东连离石、柳林,南接碛口旅游开发区,生产红枣,煤炭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兴隆,红色景点众多。1947年3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在该镇南圪垛村村驻扎,贺龙、习仲勋、林伯渠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过,现在旧址与旧居依旧保存完整。 位于该镇林家坪村湫河东岸的西北军工烈士塔上有毛主席亲笔书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尤荣”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联曰:



    红色基因关国运;

    乌金能量益民生。



    10、碛口镇



    简介:碛口镇位于临县最南端,因处于黄河与湫水河交汇口的大同碛(黄河第二碛)而得名。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碛口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以“西湾民居”、“李家山民居”、“黄河水蚀浮雕”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1948年3月,毛泽东东渡黄河,于该镇高家塔村登岸,当晚路居与寨子山。目前,碛口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曰:



    凭河乃使名商慕;

    得景而教古韵生。



    11、招贤镇



    简介:招贤镇临县西南46公里处,镇政府驻双坪上村,“招贤”并不是一个具体村名,而是全镇的统称,域内蕴藏有丰富的煤、铁、铝、瓷等地下资源,是临县开发最早的工业基地,因隋唐时期张榜招天下贤能到此开发而得名。层峦叠嶂、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村庄集中、矿藏丰富是这里的特色,尤其是招贤瓷器,驰名秦晋两省。清代时,该镇某村来了一位外地人居住,其子偷吃了村民杨守成家的桃子,恐惧中迁往他处,杨守成知道后,携妻带子上门将其请回来,并将桃树砍掉,因此该村更名为留邻庄,被传为嘉话。联曰:



    瓷都不拒贤才至;

    村叟能将远客留。



    12、车赶乡



    简介:地处临县与方山县交界处,相传刘渊起兵占据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时,这里所处的沟内长满高大笔直的松树,刘渊命令士兵伐木大造战车,这里被称为“车杆沟”,后来演变为“车赶沟”,民国《临县志》记载的也是“车赶沟”,近年来逐渐去掉“沟”字,定名为“车赶”。联曰:



    民朴善书风物志;

    松高曾遂帝王心。



    13、湍水头镇



    简介:位于临县东南33公里处,湍水头村位于地势狭窄的的深沟陡坡上,每逢暴雨,上游黄家沟及两侧支沟的山洪在此汇集成一股湍急的洪流,汹涌澎湃,直泻而下,故名。境内石灰岩储量很大、地下煤层丰富,是临县的东大门,壕子墕山被认为是进出临县的门户。联曰:



    山成地利水成势;

    石裕家园煤裕民。



    14、清凉寺乡



    简介:地处县城北20公里处,古时村中有清凉寺,村以寺名,北依紫金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可谓军事战略要地。相传,东晋时羯人石勒曾据此山为垒。山顶部有座古庙,俗称大王庙,也叫石勒祠,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建。该庙建有升水殿,左右壁间有风、雨二穴,风穴封闭人不敢开,雨穴遇旱有水滴。据多次勘测,发现地下储有丰富的钾、磷矿。钾矿储量探明部分已达10亿吨。联曰:



    近山自是清凉境;

    有寺咸存淡泊心。



    15、雷家碛乡



    简介:发源于紫金山南麓的曲峪河流经这里,构成浅水中砂石堆积的一个“碛”,因是雷姓人家聚居地,故名。北依著名的佛教圣地大度山。 这里因东南的紫金山,西南的天子城(佛楼寺古址)、正东的玉家山,东北的天台山,西北教朋崖山四山环绕,号称“小五台山”,这里奇景独特,神秘诱人,清澈的饮马池、古怪的栓马桩、神奇的“马王庙”、险要的古神路、以及 石棋盘、石狮、石虎、百鱼、石龟、形态各异。大渡山大善寺始建于汉代,是一座享有盛名唯一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古寺院。联曰:



    大善铭心成大度;

    农耕足食惠农家。



    16、兔坂镇



    简介:坐落在杏林庄沟与柴家岔沟交汇处,村东有一山峁,因形似兔子,称之“兔峁”。相传,宋朝初年居民聚落于兔峁,又因为这里是一块斜坡,此即“坂”字本意,故立村取名“兔儿坂”。之后,为使用方便,将“兔儿坂”缩改为“兔坂”。境内庞村古代建有观音寺,为临县古十三官寺之一,史上特产以优质毛驴著称,盛产红枣,地下煤层气储量丰富,商业繁荣,是临县西部千年古镇。联曰:



    官寺古时传佛法;

    大山深处出商家。



    17、八堡乡



    简介:黄河在该镇窊石泉进入临县境内,素有“临县西藏”之称,民国24年(1935年),阎锡山派晋军七十一师杨耀武部的三个团,在本县黄河沿岸修筑碉堡群,这里是第八堡,故名“第八堡村”,后来逐渐去掉“第”字,成为“八堡”。境内有宿皇寺,因康熙皇帝曾经路居这里而建,是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炖羊肉远近驰名。联曰:



    堡前虎踞峥嵘石;

    河上龙吟浩荡风。



    18、克虎镇



    简介:临县西大门,紧靠黄河,《永乐大典》记载:“克虎寨,在临县西一百一十八里,边临黄河、形势陡峭,西至佳县仅2里,西可通往神木县,直抵沙漠,正系冲要之地,今设巡检把守。”清代前期更名为克虎寨,后逐步简称为克虎。山巅古寨,仅有遗址,绵延五、六里地,境内有一莲花池,形状如瓮,满而不溢,竭而不涸,中有坚物、非木非石,可摇而不可拔。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联曰:



    胡族兵强其地克;

    汉家国泰此时承。



    19、曲峪镇



    简介:位于城西71公里的黄河岸边, 民国六年(1917年)县志载:“曲峪东距县治一百二十里,黄河经其下。山势盘曲,故名。黄河流经这里,在石岩上留下形态各异的水蚀浮雕,是沧桑厚重的天然画廊,景内正觉寺是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印度大德檀那在临县小甲头创建了佛教寺院,名曰“正觉寺”。附近的十二株古柏排成一溜,至今郁郁葱葱,是谓“十二连城”,该镇白道峪村的九十九孔半窑洞,是临县西部建筑奇迹。联曰:



    风来古寺知正觉;

    水蚀浮雕忆宏开。



    20、丛罗峪镇



    简介:位于县西59公里处的黄河边上的一个峪口,因为得水滋润,枣树丛生,罗列四处而得名,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境内真武山草遍布而得名,罗,散布、罗列的意思。境内真武山海拨约800米,山势挺拔,错落有致。上面建有古寺庙和真武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如今仍是楼阁亭台应有尽有,每年三月实三真武诞辰和九月九日真武成道之日,山上香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联曰:



    峪风劲健道风素;

    河韵绵长枣韵新。



    21、石白头乡



    简介:位于城西30公里处,境内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土地瘠薄,从而构成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奇观,因略成白色石头格外引人注目而得名,用“头”取名,含有处所、方位的意思,是临县村名的构成方式之一,比如:小甲头、石盘头、桥头、堰头等。该乡曹峪坪的民居别具特色,为临县西部建筑杰构,福龙山的寸福寺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联曰:



    山中石硬天行健;

    村里风清民尚贤。



    22、安家庄乡



    简介:位于城西25公里处,小川河贯穿其中,为纯农业乡镇,临县红枣主产区之一,主要农作物有谷子、高粱、玉米、土豆、马铃薯、蓖麻等,境内的孝长村的纯孝寺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至今依然可见遗址。联曰:



    闻得佛音官寺古;

    说来民意孝心纯。



    23、刘家会镇



    简介:位于城西50公里处,为临县小川流域商业重镇,古称“沙陀国”,唐僖宗年间,群雄四起,西突厥别部的沙陀族酋长之孙李克用乘势挥师南下,一路杀来,到刘家会后开始筑寨安营,招兵扩军,整蓄待发。境内广严寺建于唐代,佛座后有焰光,屹立如碑碣状,前年不竭。境内白家坂有晋王李克用兵寨遗址和晋王庙,一步堰、石豁子、纱帽翅等地名和村名象形而名,别有情趣。联曰:



    古国流风商贾得;

    小川重地稻粱香。



看点

02

    二、古八景篇(8副)



    1、紫金瑞云



    简介:紫金山位于临县北22公里,主峰海拔1757米。山势陡峭,林涛起伏,云舒霞起,禽飞兽走。现有森林面积二万亩,探明钾矿储量10亿吨。旧县志中说,山上有二个小洞,一曰风洞,一曰雨洞。风洞一般不开,雨洞深约二尺,人们祈雨之后,把手伸进雨洞里,如果摸见有湿感,不久就会下雨。十六国时期后周建立者(史称赵明帝)石勒(274—333年)曾据此山为垒。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初建石勒祠,俗称大王庙。联曰:



    洞见将来风雨事;

    禅修不扰帝王祠。



    2、黄河古渡



    简介:古渡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因黄河的第二大碛大同碛,正好处于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之口,故名碛口,并因此形成了遐迩闻名的黄河渡口。这里依靠独特的地理条件,成为明清之际沟通整个北方水陆两运、文化交流的枢纽,赢得闻名遐迩的晋商发源地之一的美誉。在驼铃与船棹声中,古渡碛口成为九曲黄河第一镇,无数的游人到此看河听涛、乘船逐浪。流传于此的碛口号子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曰:



    渡口移来商贾棹;

    潮头激起虎龙声。



    3、 慈云镜碑



    简介: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后庄村,汉时建,金大定三年敕赐“慈云禅院”,内有镜碑两通。慈云寺僧石珏纪行碑记曰:“大元创天下,以河东未归,天兵南下,临县与大河为近,渡先得临县,为大定总管府,以便节镇。”明万历年间知县诸葛升有诗曰:“何年一片石,秋汉起云晴,山山临池媚,人来向月明;银河连影合,玉女爱妆成,欲傍温公去,安台似有情。”联曰:



    镜下云游禅隐迹;

    碑中法显佛行慈。



    4、 普化神钟



    简介:在城内贤良坊关帝庙东,金皇统二年(1142)建。民国六年《临县志》载:“宣统三年(1911),僧登辰劵巨款,兴大功, 丹楹刻桷,今则顿复故观矣。”该寺建筑规模宏大,寺内有一古钟,重数千斤,声闻百里。诸葛升诗云:数声残角后,清梦隔尘器。因此,普化神钟被列为临州古八景之一,可谓名不虚传。联曰:



    一杵忽传无俗念;

    两间顿醒有余声。



    5、东林晚照



    简介:东林寺建于明成化12年(1426),为明代13官寺之一,位于临泉镇东峪沟村半山腰。寺院依山临水,景色秀丽,佛像与菩萨均为檀木制成,工艺极佳。东林寺有两个特色:其一是许多寺院的佛像是金身,而这里的佛像是素面银身的白色玉雕;其二是这里的佛像背面不放置三大菩萨,这样使像位后移,给像前留下了宽阔的地面。每到日暮,夕阳独照此山,乃成一景。联曰:



    莫说山中将日暮;

    应知寺内已禅深。



    6、 凤岭朝阳



    简介:临县城西凤凰山(有名长寿山、真武山),海拔1123米,为道教文化传承之地,遥对湫水河,为县城最先沐浴朝阳之所,故而得名。明诸葛升有诗云:峻岭来赢女,吹箫欲其飞,芙蓉开曙景,松桧领朝晖;苔益千张羽,云增五色衣,德辉堪下览,疑向舜庭归。如今,这里是市民们朝夕游览与健身的山顶公园,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联曰:



    山姿最适初阳染;

    树影频邀火鸟来。



    7、 湫川烟雨



    简介:湫水河为黄河之流,在《水经注》中,因“水出陵川北溪,南经其(临县)川,西转入河(黄河)”而名陵水。唐代设临泉县后,曾名临泉水,元代蒙古人入境,称其为吃那河,明清以后,因其发源于兴县白龙山湫水寺而名湫水河,相延至今。 河全长122公里,白文镇阳坡村入境,流经临县90多公里,留下一幅烟雨蒙蒙的旖旎风情画,在碛口镇注入黄河,故有百里湫川或湫川烟雨之称。联曰:



    烟来古邑川流韵;

    风起微波水弄姿。



    8、 甘泉漱玉



    简介:城东2公里处甘泉沟内,有前、后甘泉村,村内有泉水数处,皆从石岩涌出,清澈晶莹,四季一色,冬亦不冰、旱亦不竭,甘甜酥润。泉水涌出后,荡涤青石,发出清脆悦耳之声,汇而成河,绵延数里融于湫水,故名甘泉漱玉。有诗云:千金杯一插,吸饮似夷齐,喷玉纷流乱,鸣珂听壑低;莎青云沥沥,草碧雨萋萋,我欲乘骢去,踏花香作泥。联曰:



    出于石内涌成势;

    流在河中融入酥。



看点

03

  三、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篇(5副)



    1、临县伞头秧歌



    简介: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 是原始宗教仪式在民间的遗存,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流行在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上, 因以临县最盛,故称“临县伞头秧歌”。俗称有“闹会子”“闹红火”“闹秧歌”等,春节期间盛行。伞头秧歌的表演主要是扭和唱两个方面,扭表现为“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三个方面;唱分为自唱与对唱,特点是就地取材、触景生情,出口成歌、方言四句押韵。联曰:



    脉因社火扭春舞;

    歌以方言唱韵文。



    2、临县道情戏



    简介:临县道情戏属于俗曲道情,起源为金元时期,清末民初发展到巅峰,为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该剧种地方色彩浓郁,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 语言通俗,接近日常生活用语。其唱词和说白均由民间艺人自创而成,口语化极浓。同时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传统唱腔为曲牌体,分为平调和小调两大类。联曰:



    陈情小调谐平调;

    入戏今人演古人。



    3、临县三弦书



    简介:临县三弦书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于清代咸丰年间由柳林传入临县,由当地艺人吸收了一些民间小调,经过长期的说唱实践,创造了平调、四平调、上川调。临县三弦书的唱腔属于板腔结构。使用三弦、竹板、醒木、小铜镲、竹筷五项乐器自弹自唱。乡下人称呼为“说书”,多由盲人表演。演唱时,艺人怀抱大三弦,左腿绑楷子响板,内容多为历史长篇故事,和一些新编奇闻。联曰:



    艺人漫说书中事;

    听众须知弦外音。



    4、临县大唢呐



    简介:临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境内黄土覆地,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区。属于山西省传统民俗音乐的临县大唢呐,才天地之气,得文化之魂,兼有粗犷、豪放、音色激亢的格调与清秀、明快、委婉细腻情怀。演奏时排街则威武雄壮,坐场则幽雅宛转,哀则凄切缠绵,喜则喧闹红火。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中荣获非专业组演奏奖,声震九州。联曰:



    手指头中情激越;

    腮帮子上曲悠扬。



    5、碛口号子



    简介:碛口号子又称艄公号子,来源于黄河划筏行船劳作,属民歌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吸收当地民歌、民谣、民间音律,形成一种独特的黄河流域传统民间音乐,是扳船的艄公们为了协调动作,统一节奏,由简单吆喝逐步演变为有领、有和的行船号令。大体可分为起船号子、顺流号子、跌碛号子、抽船号子、拉纤号子、背船号子、蹬杆号子等。体现为连续的“嗨──哟!嗨──哟!” 声。联曰:



    一声吼出沧桑调;

    九曲拉长吆喝腔。



看点

04

四、临县自然景观篇(17副)



    1、二碛



    简介:碛为水中沙石堆积而成。临县碛口古镇的大同碛险如天设,是万里黄河的第二大碛,故而被当地人称为二碛。它同红龙城、军渡暗水浪、川口高石岩、黑脖子崖,并称黄河五险滩。二碛的成因是因为碛口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石块,挤占黄河水道,使黄河河床在这里由400米猛缩为80米,形成一段长500米,落差10米的暗礁,故有“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之说。联曰:



    浪头或有艄公影;

    碛上时闻号子声。



    2、水蚀浮雕



    简介:在临县碛口——曲峪镇的黄河两岸,有连绵不绝的悬崖、巨石,在亿万斯年的风蚀、水浸与光照的作用下,形成了诸多似动物、如飞禽、像雕刻、若书法的许多自然画图,堪称神工鬼斧,天生地造。加之数不清的石沟、石龛、石窟、石柱点缀其间,形成独特的画廊,颇具神奇色彩与大家风范, 据专家们考证,黄河水蚀浮雕地质遗迹形成于三叠纪,游人乘船靠岸,可以近距离观赏。联曰:



    画境沿河生古意;

    母亲信笔衍初文。



    3、黄土柱林



    简介:世界罕见的高原土柱林位于碛口古镇北5 公里处的冯家会村。土柱高的有10 余米,低的仅 2 米 多,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顶部都戴有一个石板帽,宛如农家少女,亭亭玉立,她们的“帽子”重量从几十斤到近千斤不等,形态无一相同。地质专家研究得出,土柱林的形成是大约十万年前地震中震垮的山上石头停积在山坡上,在雨水流水侵蚀下由于巨石保护作用残留的土柱。联曰:



    有女临风夸石帽;

    来人问路访山家。



    4、麒麟滩



    简介:位于碛口古镇文化名村李家山村黄河岸,因麒麟送子而得名,依黄河呈一宽阔的弧形状,分为“二碛盖”和“金沙滩”,盖上有庞然的“乾隆石”和“罗锅石”,“乾隆石”旁曾有一颗树干九尺的高大水桐树,可惜在大炼钢铁时被砍伐;滩中有数不清的黄河七彩石,形态各异、天然去雕饰。因河水冲击,随时变换位置的漠漠细沙,松软纯净,是水浴以后沙浴的天然场所。联曰:



    石上闲谈朝野事;

    滩头远眺往来船。



    5、十二连城



    简介:“十二连城” 是屹立在临县正觉寺东黄土高原的一道干土梁上的十二棵硕大无比的古柏树。古柏最高的达20米,最低的也有10余米,粗壮挺拔,多数两三人都抱不住,冠幅巨大,最大的树荫达七八十平方米。古柏一字排开,状如长城,故名。古柏植于唐代,历经1300多年的历史而不老。 成为晋西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干土梁上的奇特景观和亮丽风景,见证大千世界的沧桑与不朽。 联曰:



    十二弟兄闻梵籁;

    三千世界饮唐风。



    6、克虎镇莲花池



    简介:位于克虎镇东南9公里处,为一天然石池,深三尺,宽尺许,呈瓮状,底部有清泉涌出,满而不溢,汲而不涸,雨丰雨歉保持常态,天冷天热总是恒温;池生莲花一株,扎根泉眼、非木非石,可摇动却不可拔,泉波荡漾,其态摇曳生姿,娇柔若村姑。人来驻足,嗅得一缕淡淡的清香,分不清是水之味,还是莲之韵。故而随身居山野,名声却古今相传,自成一景。联曰:



    泉流浅浅水之韵;

    风弄田田莲者姿。



    7、青塘海眼



    简介:县城南10公里处湫水河西岸有一历史文化名村曰青塘,因村内有一被誉为海眼的池塘而享誉。该池塘水量丰沛,久流不衰,致使全村绿树成荫,苇叶青翠,酷似旖旎江南风情,当地有一民谚概括的非常形象:湫水流、海眼流,流到农家地里头,禾苗旱不愁;地头挖、院里挖,深挖两米见水花,灌田能泡茶。村中古民居三街一巷,呈“王”字形,彰显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文气盎然。联曰:



    清波脉动滋民俗;

    翠苇丛生漾古风。



    8、大度山



    简介:大渡山位于县城北30公里处,海拔1882米,因有东南的紫金山、西南的天子城(佛楼寺古址)、正东的玉家山、东北的天台山,四面环绕,故有“小五台山”之称, 山上鸽子寺、石棋盘、石狮、石虎、百鱼、石龟、朱沙洞、万佛洞、龟蛇斗智等景点遍布各处,清澈的饮马池、古怪的栓马桩、神奇的“马王庙”、险要的古神路令人遐思,始建于汉代的大善寺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古意森森。联曰:



    梵音骤起寺尤静;

    棋子频敲山更空。



    9、连枝山



    简介:位于临县东北部,北南分别与两界山与架尔梁山相连,山连山、岭套岭,绵延10余公里,素有“大小连枝山”之称,其山脊为临县县域东极点,主峰柏榆庙山,因山顶就有古庙得名,海拔1924米,为临县县域最高点,林地面积达15余万亩,野生动物聚集,乔木、灌木、油松苍翠欲滴,绿水潺潺,颇有诗情画意,山脚有曹家岭水库,游鱼往来出没,乃天然的休闲避暑胜境。联曰:



    山高必有拔尖势;

    树老犹生连叶枝。



    10、汉高山



    简介:汉高山,原名满堂山,位于临县东部与方山边界处, 海拔近两千米,三峰相连,是其形势,方圆几十里,是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半山腰里长着一棵千年苏子树, 树高入云。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从离石,经大武到临县三交,闻知附近有座山易守难攻,便诏令上山,突然见山洞中出来一条大蟒口称万岁,向刘邦讨封,刘邦大吃一惊,挥剑一砍,大蟒省首分离,留下一句话:平地(帝)见。从此,当地老百姓就将满堂山更名为汉高山,后来,汉平帝时,王莽篡权夺位,自立新朝。如今,汉高山的“拴马柱”、“饮马池”与“巨蟒洞”依稀可见。联曰:



    山中胜景原非假;

    史上奇闻未必真。



    11、凤凰山



    简介:位于县城西,又名真武山,自古就是道家修炼圣地,近年来开发为市民休闲场所,山巅的玄天阁横空而起。 山腰建有临县烈士陵园,园内碹砖窑3孔,陈列烈士纪念碑14通,记载着1937以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501名烈士的名字。园内还有一烈士塔,上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手书“死难烈士万岁”6个大字。联曰:



    问道还需观太极;

    听涛恰好向湫河。



    12、响水圪垛



    简介:位于碛口对面李家山村山巅北口的一个“圪垛”。是一目观三景的绝佳地方,一是可以俯瞰碛口街“L”型全貌;二是可遥望二碛的惊涛骇浪;三是饱览麒麟滩的自然风光。最令人奇特的是,站在此处,二碛的涛声滚滚传来,前行几步,声息已无,再行几步走出“圪垛”,则又是涛声依旧。许多专家来此考证,始终解不开其中之谜,北魏孝文帝曾登临这里,俯瞰黄河。联曰:



    且行且止随人意;

    时有时无是浪声。



    13、开阳大红枣



    简介: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最适宜红枣生长区域,是中国红枣起源的中心地带,冯家会、索达干等村发现的枣树化石,证明枣树在临县存在至少有一亿年的悠久历史。史料记载,西周初年临县人就开始人工栽植枣树,汉代大面积发展,目前临县有红枣林82万亩,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临县红枣的传统品种以木枣最为有名,其中曲峪镇的“开阳大红枣”尤其著名,乾隆年间就成为贡品。联曰:



    但逢叶发纷披绿;

    每到秋来便走红。



    14、克虎古枣树群



    简介:位于克虎镇崔家垛村黄河岸边,其中的枣树王据当地村民代代口传,在南朝时期就有了,至今已是1400多岁的树龄了。该树周长2米、直径0.9米、高9米,树梢为小碗口粗细的独枝,果实是木枣,而距地面一米多处,有一细枝,果实却是酸枣,堪为嫁接技术的活化石。在这株枣树的四周,则是树龄几百年不等的三十四株老枣树,虽然垂垂老矣,依旧年年开枝散叶,生花挂果,令古老树群,王风不减。联曰:



    木枣绵延根祖脉;

    群员感戴树王恩。



    15、冯家会枣树化石



    简介:2007年春,碛口镇冯家会村村民冯六六在“土柱林”沟打石头时发现一颗枣树化石,高1.8米、直径1.2米、周长2.8米,重约两千公斤,树纹清晰。2009年,该村再次发现枣树化石,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两块枣树化石,已有一亿年的历史,是研究临县枣树生长史的自然原始资料。另外,1995年索达干村修建公路时,也曾发现一颗高2.8米的枣树化石,可惜保存不善,下落不明了。联曰:



    枣使年轮存入史;

    石将档案送归人。



    16、“母子”牙枣树



    简介:牙枣,是枣的品种之一,为雄性枣系,颗粒较木枣小,果味香甜可口,在临县为数不多。罕见的“母子”牙枣树,存活于林家坪镇南圪垛村古老的兴安寺上面。“母树”至少在宋代已经居住在这里,树干周长2.1米,直径0.86米,树高9.7米,树冠面积40平米,枝叶茂盛,年年挂果。在该树五六米处,有一株四百年以上的“子树”,横枝挺叶,与其母亲不离不弃,守望着古老的家园。联曰:



    容颜未减安熙态;

    母子难移古老情。



    17、贺家墕古酸枣树



    简介:灌木酸枣为乔木枣树的原生种,酸枣很难长成高大的树,偶尔有之,则为古老。在八堡乡贺家墕村,现存一颗千年酸枣树。树干周长2.1米,直径0.8米,高6.5米,树冠面积40多平米,春来发花,秋到挂果,一串串的玛瑙,因绿之韵得红之韵,是研究枣乡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活文物。被当地人奉为神树,加以顶礼膜拜。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日报》曾对此进行了专版报道。联曰:



    自成特色心无恙;

    天赐高龄貌有神。



看点

05

    五、人文景观篇(23副)



    1、县城文庙:



    简介:临县古文化名片,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址在城东郭,明永乐16年迁至城东南,嘉靖三十五年迁于贤良坊内现址,崇祯六年因战乱而毁。清顺治三年,知县谢道在原址重修。文庙是明清两代临县崇尚儒学、推崇礼仪的活动中心,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照壁、奎星楼、泮池、戟门、大成殿、尊经阁、明伦堂等。1905年,废除科举,文庙成为临县现代学校摇篮,直到如今依旧书声琅琅。联曰:



    师从教也循循矣;

    子曰文哉郁郁乎!

   

    2、临县文塔



    简介: 临县文塔,修建于清乾隆二年,位于临县城南三点五公里安业乡东榆村北湫水河畔东岳山顶,塔高四十三米,文塔座北向南,为楼阁式塔,攒尖顶,塔基用细凿石块砌成,塔身为砖结构,塔八角九级,每级四个窗口,十字对开,可谓八面来风。登塔远眺,县城风光一览无余,湫川风景尽收眼底。 塔内有北方五省才子、赐同进士赵中元撰写的“文塔铭”碑一通,文采飞扬,备受推崇。联曰:



    文心尚雅儒风古;

    塔势趋高笔意新。



    3、冯家会奎星塔



    简介:冯家会魁星塔,位于临县碛口镇冯家会村东山巅。该村代代重儒学,屡出贤才,同治三年(1864),冯建勋获岁贡。光绪十一年(1885),冯汝骅中举。光绪二十九年(7903),冯汝骧中举,后考入北京大学。于是,被誉为“两举人一秀才”的三兄弟就修建了这座塔。登此塔,远眺百里湫川,河水回环,石桥飞架,村后面层峦起伏,玉气飞扬,全村面貌,尽收眼底,别有境界。联曰:



    古来芒角兆文运;

    天定湫河做砚台。



    4、九十九孔半窑



    简介:位于曲峪镇南五公里黄河岸边的白道峪村,由该村望族贺氏先祖兴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临县西部民居建筑之首,大院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设计奇特,大院包含十多处小院,皆有考究的院门。院内题写有恩荣、三锡鸿恩、辟雍养翮、名登天禄、南极星辉等字的匾额均出自名家笔下。最为关键的是,当初建筑者拟建百孔窑洞,但其中一孔屡建屡挫,只能成半孔,引人遐思不已。联曰:



    未成百孔已呈景;

    因建半窑更见奇。



    5、黄河古商道



    简介:位于碛口镇张家山村西南黄河岸边,始建于清代,南北走向,石砌路面,遇沟搭桥、无路凿壁,依山就势蜿蜒于悬崖峭壁间,是碛口兴盛时期,商客、驼队往来于晋南、挺进中原的主要通道,现存商道长三千多米,宽一点五米,现存桥梁两座,桥旁分别有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2)镌刻的“长兴桥碑文”和咸丰元年(1851)镌刻的“永兴桥碑记”,记载着当年修筑情况与捐款人名录,联曰:



    循迹可知商有道;

    读碑当鉴德无声。



    6、皇姑墓



    简介:民国六年《临县志》载:皇姑墓在县治北四十里送家圪台村,相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昭文帝刘曜之妹;或云北魏大将军尔朱兆之妻,年久证,未知孰是。至今墓旁采樵者不敢犯。该墓现存坟头一座,底径四点四米、残高二点五米,占地一百二十平方米。年年岁岁,坟头芳草萋萋,山风缕缕。1962年曾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古迹,后调为县级文物古迹。联曰:



    虽是无名留史上;

    也需有草在坟头。



    7、堡子峪摩崖窟刻



    简介:位于丛罗峪镇黄河岸边堡子峪村西南约一千米的庙梁上,凿于元至正五年(1228年),石刻分布于砂石崖壁形似“窟”状的凹陷处,立体呈方形,高六点五米、宽六米,总面积三十九平方米。共两龛,左侧为一佛二弟子三尊像,右侧为供养人一尊像,石刻线条分明、面部表情逼真,至今保存完好,堪为摩崖石刻中的小家碧玉,题迹现存“白庙石刻一行五人”字样。联曰:



    投缘即有窟中佛;

    得道宜修心上禅。



    8、碛口黑龙庙



    简介: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庙分上下,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钟鼓楼碑记载:下庙创建于明代,主尊黑龙,河伯、风伯供奉左右;上庙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主尊关帝,抗战时被毁,近年依旧貌恢复。庙宇规模壮阔,下庙的乐楼的音响效果更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故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联曰:



    山呈虎势春秋踞;

    水发龙声气象腾。



    9、西山公园



    位于城西龟山(又名长寿山),占地一千四百八十亩,由大小不一的五个平台组成,从下到上分别为:一、玄天广场,有真武道观;二、县域地理图,有二十四孝墙;三、休闲生态区,有名花翠树;四、阴阳太极图,有矮化的梅花桩;五、玄天阁,有呈“7”字的七个仿古凉亭,寓意北斗七星。来到公园,湫川烟雨尽收眼底,奎星楼、文塔遥相呼应,是古临州展示新姿的标志性建筑。联曰:



    上得山来宜问道;

    飞开目去尽开颜。



    10、临县钱钱饭



    简介:就是将黄豆(临县人称为黑豆)浸湿后捣扁成榆钱钱状,有淡淡豆香,与小米一起熬成的稀饭。是临县传统的家常饭,故有“早晨钱钱饭,中午饭钱钱,晚上黑豆捣成扁片片”之说。临县人吃钱钱饭,起源于五代十六国时期,当时后赵明帝石勒,驻扎于紫金山一代,恰遇饥荒年,他就让士兵采摘榆钱钱吃,并赈济村民,后来,当地人将黄豆捣成榆钱钱样子做饭吃,以示纪念他,竟成美食。联曰:



    片片滋香滋日月;

    家家做饭做文章。



    11、临水古城遗址



    简介:汉武帝元朔4年(前125年),置临水县,县治在今白文镇郝峪塔村东北500米的湫水河东岸台地上。故城墙依山就势,沿崖壁自沟底向山顶夯筑,垂直高度二十到六十米,底宽二十到三十米,顶宽四点四到四点九米,高低相差悬殊,势当南北交通要道,实乃兵家必争之地,古城由内城、外城、和城外防御体系三部分组成,北齐时修筑的长城于此通过,遗址至今真切可见。 联曰:



    城老久闻湫水韵;

    月明还恋汉家山。



    12、临泉古城遗址



    简介:唐武德三年(620年),置临泉县,县治在今城北25公里处的白文镇故县村西北的寨墕顶上,俗称古城梁。东临湫水,背靠深山,据高临下,易守难攻。遗址呈不规则圆形,垂直高度四十多米,南面正中留一个三十多米的豁口,此即城门。现存完好的北墙,长五十二米,宽约四米,高二到五米。据考古家从遗址内采集的白灰面、陶片、砖瓦、瓷器碎片考证,古城从战国年间就开始兴建。联曰:



    仍有深山留古貌;

    欲知旧事问残墙。



    13、第八堡遗址



    简介:位于县城西北六十九公里处的黄河东岸,与陕西佳县的大会坪渡一河之隔。北宋时期,陕北沿河的吴堡、佳县、府谷等地由西夏国占据,为防不测,元符年间,从克虎寨到今八堡,沿河修筑了堡垒八个,屯兵于此,严阵以待,该堡排列第八,故名,后代替地名,此即如今的八堡乡。该堡据山临河,是黄河进入临县后迎来的第一个屯兵堡寨,其遗址至今尚存。联曰:



    临河在意兵曾累;

    忆古于心堡已闲。



    14、沙陀国古兵寨



    简介:位于临县小川中心地带的刘家会镇。唐僖宗年间,群雄四起,西突厥部的沙陀族酋长之孙李克用乘势挥师南下,到刘家会后安营扎寨,扩军蓄势,故名沙陀国。唐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接受唐王朝招安,西去长安镇压黄巢起义,得胜后被封为“晋王”、“河东节度使”,从此当地人对李克用备受敬仰,并在附近的白家坂村修建晋王庙,以示纪念,晋王兵寨至今留有遗迹。联曰:



    何以小川称小国?

    是因强将统强兵。



    15、寨子山古村



    简介:位于碛口镇东一公里湫河东岸,古为“平周”,西晋末年,胡人在此创建大同镇,成为南临重镇。北宋时,山上筑寨屯兵,与西夏直面雄峙,把守湫河南大门,故更名为寨子山。金元以来,碛口水运渐兴,这里贸易繁荣。明万历年间,碛口一代大兴水利工程,湫河改道远离寨子山,致使这里开始冷落。1948年春,毛泽东东渡黄河,于该村夜宿,至今住所完好,为厚重的古村添加了一笔重彩。



    重镇曾教村史厚;

    伟人又使夜灯明。



    16、瓷器老村小塔子



    简介:位于招贤镇南一公里处的丘陵塔地上,北魏时期就开始烧制瓷器,隋朝有了明确记载,计有缸、瓮、盆、坛、罐、碗等多种产品。宋时,烧制的黑釉瓷远近驰名,借助碛口的水运,大量外销,历元明清而不衰。到民国时期,发展到十二座瓷厂,达到全盛时期,引领着全县的工业。至今,该村的院墙、院塄依然全部是瓷翁垒筑,层层叠叠,是一道独特、难得风景线。联曰:



    代绳祖业都成器;

    景布山村全是瓷。



    17、西湾村民居



    简介: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临湫水河而建,2003年底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评选为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成为山西唯一获此殊荣的村子,是明清之际北方民居的杰出代表。 西湾民居民居整体设计奇特,整个村落由五条南北走向的竖巷分隔开来。这五条竖巷寓意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各个支系的人分别依这五条巷子聚居,既便于管理,又易于日后村落向左右扩展。每条竖巷里的宅院都可以互相贯通。联曰:



    一村兴废晋商史;

    百代继承陈氏家。



    18、李家山民居



    简介: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五华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形似凤凰。著名画家吴冠中1989年10月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曾因牛生麒麟而闻名遐迩, 李家山上,依山岭地形,有东、西“莲花台”,“牛咀岭”、“老虎头”、“蝎子疙瘩”。在“老虎头”北面有“堡子城”,旧址尚有土墙存在。 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联曰:



   凤出深山村貌肖;

   人居旧院祖根延。



    19、孙家沟民居



    简介:位于三交镇东南五公里处的山坳内,整个村庄犹如一朵莲花落座盆底,五片莲花瓣就是不同方向的民居。村东有一小瀑布,将村落分割为阳坡与背坡。全村的民居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匾额多,诸如严中蹈和、修竹吾庐、慈惠流光、天清地宁、勤能补拙等,皆有深厚底蕴;二是神龛多,或在正窑窑腿、或在厢房墙体、或在大门内侧,名曰:天地会、土地会、爷爷会、马王爷会,不一而足。联曰:



    一村瀑响依稀韵;

    五瓣莲开简约花。



    20、城庄镇东柏村德教碑



    简介:位于城庄镇东柏村北,立于清代光绪15年(1889年)乙丑科进士,被授奉政大夫的陕西凤翔府麟游县知县的刘汝䜣古宅旁。由清光绪28年(1902)壬寅科举人,刘汝䜣学生,安业乡张家塔村赵暐于刘汝䜣去世三周年的1914年所立。该碑系砂石质地,长方形圆首,高一点九三米,宽零点八二米,厚零点一八米,碑文为楷书,四边雕刻有石榴、喜鹊登梅、八仙过海等图案。联曰:



    德满麟游因奉政;

    碑镌凤藻为思贤。



    21、崔家坪村神道碑



    简介:为临县三交镇崔家坪村崔氏两兄弟而立,立于乾隆3年(1738年)。崔鹤龄于1708年中举,1712年中进士,候补内阁中书,改授湖广兴宁县知县;其弟崔南龄于1714年中举。该碑为青石质地,长方形圆首,高一点八米,宽零点六四米,厚零点一六米,阴刻楷书三行,每行15字。碑头刻有“兄弟联芳”四字。崔鹤龄为官清廉,卒于任上,棺不能回,治下民众,捐款以助,方得归根。联曰:



    乃因昆仲文承德;

    而有梓桑石著名。



    22、麒麟桥



    简介:位于碛口街湫河汇入黄河处,因通向麒麟滩而得名。桥为石拱结构,一百三十二个栏杆柱上,各有一只造型各异的石雕小麒麟各有两尊大型麒麟石雕像;桥栏用一百二十四块青石板填心,每一块上都有古镇记事浮雕,内容分为历史篇、商贸篇、文化篇。这些浮雕,一幅一图画,一图一典故,构思奇巧,栩栩如生,可观可读可思,是图画版的“碛口志”,使得古镇具有了祥瑞的气息与文化氛围。联曰:



    比肩瑞兽思前事;

    对面长河起大潮。



    23、湫河公园



    简介:北起临泉镇前麻峪村大桥,于湫河两岸,向南一直延伸,纵贯县城中心。河两岸石砌汉白玉栏杆,水中有大型音乐喷泉,沿途相间有仿古路灯。公园内有花草垂柳松柏;毽球场、羽毛球场随处安排、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碎石小道、石盘、木椅各有地点。是古老的临县城,依托湫河而建筑的一个县域文化的标志性景致。朝朝暮暮,男女老少络绎不绝,移步其中、陶然忘返,不亦乐乎!联曰:



    两面流来山素色;

    一河泛起水微波。



看点

06

   六、宗教景点篇(9副)



    1、义居寺



    简介:位于城南30公里处湫水河西岸的枣疙瘩村北,原名佛堂寺,南北朝时期,一代高僧刘萨诃(法名慧达,360—436年,今离石人),从天竺取经归国(早唐僧230年),在此弘法,并开凿万佛洞,从此晨钟暮鼓不绝,为临县十三官寺之一。明代洪武年间,临县实行都里制,佛堂寺属于义居都,因此更名义居寺,此后几经重修。上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义居寺成了学校,近年来,学校停办,义居寺得到大面积恢复与重建,成为临县新的旅游景点。联曰:



    湫水长流参妙法;

    柏山不老度高僧。



    2、宿皇寺



    简介:位于八堡乡麻峪沟南,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283年),明清两代,屡有修缮。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布局,中轴线建有戏台、前殿、正殿、是临县历史上比较影响大,且为彻底消失的一座寺院,现有部分建筑与四通古碑。是为北魏大丞相高欢曾在公元533年挂帅征讨尔朱兆曾在此驻扎而建,因高欢为北齐的实际缔造者,死后于天统元年被谥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寺名意为皇帝曾在此住宿。联曰:



    月遣闲心寻帝迹;

    云追旧事读碑文。



    3、正觉寺



    简介:位于县城西45公里曲峪镇的“柏圪垯”,临县古十三官寺中最大的寺院,占地15785平方米,始建于东汉,兴盛于唐代。 与别的佛寺最大的区别是,寺院内的柏树大都以人物命名,如: “哼哈二将”、“八大金刚”、“四大天王”、“站殿将军”;寺院外的柏树以星宿命名, 如:“北斗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而寺外满山遍野的柏树则被称为唐王点兵,今存十六株古柏,主体建筑仍见规模。联曰:



    既成古树皆成佛;

    非是名人便是星。



    4、善庆寺



    简介:位于县城南约15公里的大禹乡府底村,这里在北周时期,曾为县治。 据碑文载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历代香火鼎盛,佛事不断。 善庆寺原来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佛事活动,西院为僧人生活区,殿宇前后层叠,错落有致,结构严谨。其中的木雕、砖雕,技艺精湛,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价值,为临县现存为数较少的历史文化遗产。联曰:



    看开俗事知空也;

    结得禅缘说善哉。



    5、南山寺



    简介:位于城南22公里处的三交镇南山,别称南海院。北魏孝文帝曾登此山,观其山势,有异气,遂凿断来脉,建庙压之,此即南山寺之始也。又传孝文帝登临当日,有酸枣枝挂其锦袍,帝怒而折之,故此地棘针独无钩云。寺中原有椁树一株,为唐时所植。清道光间,临县知县赵辉璧有《孝文山》诗一首,诗云:“行殿依稀入翠微,孝文曾此驻骖騑,一从望气开山后,草木犹知拓跋威。” 联曰:



    寺以禅深曾有椁;

    棘因帝怒已无钩。



    6、丛罗峪真武山道观



    简介:丛罗峪真武山道观距“世界历史文化名镇”——碛口25公里,海拨约800米,山势挺拔,错落有致。上面建有古寺庙和真武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登山护栏有由一百九十四块石板镶嵌,各有动物、植物、人物、景物等石雕图案,栏杆柱顶有火炬、莲花、狮头、华表登等雕塑,顶石阶一共有九十九个台阶,寓意九九归一。道观内古建筑依旧成规模,山下是古老的黄河,气象不凡。联曰:



    名山得道白云访;

    古柏朝河清籁流。



    7、克虎镇宝珠山道观



    简介:位于山西省临县克虎镇东南5公里的宝珠山巅,建于明嘉靖年间,气势雄伟,群峦簇拥,相传山巅珍藏明珠三颗,“大如碗、放光山巅”,故名。观内现有真武大殿、五龙宫等。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殿内四壁和扇面墙上壁画满布,内容为小秦王行拳图,姿态生动,神情备至,栩栩如生。该山保存有明万历皇帝御制的佛道经典数箱,对研究我国佛、道文化和宗教流派,有重要历史意义。联曰:



    脱俗何需分佛道;

    藏经毕竟有缘由。



    8、前青塘天主堂



    简介:位于安业乡前青塘村,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主教传入临县后,1912年神父陈国砥在该村购置大户庄院,历经五年建成,占地面积五百零五平米,建筑特色具有哥特式风格,礼拜堂平面为凸字形,三层建筑,正面题有“圣心堂三字”,堂内宽敞宏大。联曰:



    许以虔心期救世;

    留将圣迹为传经。



    9、大禹乡安多尼堂



    简介:位于大禹乡姚家山村庙圪嘴,创建于民国年间。祭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一百三十七平米,整体建筑为哥特式风格,其平面呈凸字形,正面为三层建筑,高低错落,楼柱为砖砌,门窗为拱劵式,顶部设置刹楼,正中部题有“安多尼堂”。联曰:



    信存入教升天意;

    来是登堂拜礼人。



看点

07

    七、红色景点篇(9副)



    1、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



    简介:位于碛口镇高家塔。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在这里登岸,从此离开了陕北。该纪念碑,碑名为赵朴初所题,碑高27米,意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1948年东渡黄河,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27年。联曰:



    情若河长腾浩气;

    骨如石硬耸英姿。



    2、寨子山毛泽东路居处



    简介: 位于临县碛口镇湫水河东寨子山村的半山腰,为一四合院,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东渡黄河,当晚在该院的窑洞内住宿,于第二天沿湫水河北上,窑洞至今保存完好。联曰:



    河山起伏风云动;

    记忆依稀领袖来。



    3、南圪垛西北局旧址



    简介:南圪垛村,位于临县林家坪镇湫水河东,1947年8月至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驻扎于此。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与他的战友们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统筹陕甘宁、晋绥两区后方工作,支持西北战场的神圣使命。联曰:



    顿开新局向西北;

    长泽老区匡国家。



    4、西北军工烈士塔



    简介:西北军工烈士塔位于林家坪镇林家坪村湫河东岸,塔身为大块青石砌成,呈八角形,分三层,塔顶竖有铁铸红五星, 塔体中层正面为毛主席亲笔书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尤荣”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下面是西北军工烈士塔铭记。侧面为贺龙、李井泉、甘泗淇、续范亭的题词。联曰:



   战士为人民而去;

    题词因气节以垂。



    5、双塔村中央后卫旧址



    简介:双塔村,位于三交镇南湫河西,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贺龙、叶剑英等率中央后委机关,进驻双塔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为夺取全国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1948年3月24日至26日,毛泽东居住在双塔村。联曰:



    后委挥师凭剑指;

    东风举翼任龙飞。



    6、三交烈士塔



简介:三交烈士塔

    血著光辉史,勇击倭奴,碧落常留司号手;

    塔存社稷碑,长眠烈士,清波不蚀颂功铭。

    简介:三交烈士塔,位于临县三交镇湫河西四渠沟南口,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196位烈士而建, 塔顶雕塑着一位庄严肃穆的八路军战士,手执军号,作司号状,为釉瓷塑像,碑铭为时任临南县长的王敖撰写。联曰:



    碧落常留司号手;

    清波不蚀颂功辞。



    7、临县烈士陵园



    简介:临县烈士陵园位于临县县城西凤凰山腰。园内碹砖窑3孔,陈列烈士纪念碑14通,记载着1937以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501名烈士的名字。园内还有一烈士塔,上有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手书“死难烈士万岁”6个大字。联曰:



    日曜青霄思国士;

    山留翠柏鉴军魂。



    8、李鼎铭旧居



    简介:位于曲峪镇前曲峪村,1946年秋,因提出“精兵简政”而名声大振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携幼子及其警卫,从延安古渡过黄河,迁居到此,翌年三月离开,其使用过的物品依在,县为红色教育基地。联曰:



    曲峪遥观新浪起;

    旧居不见故人回。



    9、庙墕村烈士纪念碑



    简介:位于林家坪镇庙墕村槐树墕,1950年由该村群众为抗日战争中光荣牺牲的村民张建业(1902—1942年)、张汝霖(1916—1943年)兴建,楷书的纪念烈士碑记,记述了两位农民烈士的生平与英勇事迹,昭示后人。联曰:



    梓乡勒石铭双士;

    槐树生枝荫一村。



看点

08

八、历史名人篇(6副)



    1、刘明德



    简介:刘明德,字节望,唐开国名臣刘文静五世孙,贞元年间官封校尉守左武卫,其子刘超逸、字超凡。诰封上柱国镇军大将军。告老还乡永吉村时,皇上赐予古铜月镜,上书“明镜高悬、正大光明”八个字,村民为纪念这件事,遂将村名改为月镜村。光绪二十六年(1896年),山西巡抚胡聘之纂辑《山右金石丛编》,指令临县将刘明德之墓志石拓印呈核。其墓志铭犹存。联曰:



    为政明如悬月镜;

    返乡隐似荐云心。



    2、赵中元



     简介:赵中元(1702——1750),字正公,号酉古,誉为北方五省才子。山西临县寺家塔村人。祖籍是车赶乡赵家塔村,安业都甲人。自幼敏而好学,过目成诵,10岁尽读乡里藏书,20岁赴京求学,“日游书肆,悉心翻阅,归则择要抄录。”雍正十年(1732)中顺天乡试举人。乾隆二年(1737)中进士,御批“即用浙江知县”,辞而不受。 后返乡,乾隆十五年(1750)去世,临县文塔铭文出自其笔下。联曰:



    憾在帝都辞帝命;

    成于文塔宕文风。



    3、 李锡嘏



    简介:李锡嘏(1708——1765),字如九,号祉堂,临县城内人。清乾隆丙辰年中举人,乙丑年中进士,受聘于汾阳罗城镇就馆教学,不久又受聘于交城卦山书院任主讲。先后任委任河南省阳武县与杞县知县。他为官公正廉明,离开阳武县时,百姓攀辕卧辙挽留,到杞县后,抗水灾、立书院、正文风,并亲自到书院执教,政绩卓越被升为卫辉府知府,杞县人焚香顶烛而送,乾隆十三年病逝,终年57岁。联曰:



    史传卧辙攀辕事;

    民忆焚香顶烛时。



    4、 张从龙



    简介:张从龙(1797—1870字子云,临县玉坪村人,晚晴民族英雄。 道光二年 (1822)中武举,道光三年会试,名列榜首。继经殿试,擢一甲第一,钦占状元及第。 道光十七年 (1837)被提为参将。道光二十年 作《闽海战略图》,送给闽督邓延桢,邓大悦。在定海战役中,杀英军50多名。道光二十二年,奉命护理处州总兵,三十年坚守海防,后致仕返乡。同治九年 (1870)病逝,终年74 岁。联曰:



    尚武攸关清国运;

    抗英未负状元名。



    5、吴命新



    简介:吴命新(1856—1928),字敬夫,临县上西坡村人。1895年中进士,为临县最后一名进士。 参加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时,与康有为参见光绪,专折奏事。先后任陕西定边县知县、岐山县知县,辛亥革命后离职返乡,岐山人赠“万民伞”三把, 命新以书法负有盛名,墨迹存世的有篆书《石鼓文》、《千字文》等; 1904年创办第一所公立学校。1917年,出任《临县志》的总纂。 联曰:



    岐山举起万民伞;

    凤藻飞来千字文。



    6、白文先



    简介:安业乡白家庄村人,字含章,号自镜。以第一名入庠后,胸怀大志,于康熙后期西出战乱频繁的陕甘,考察民情,一路将所见所闻、一草一木进行了详细记录,归而编著《游西记》,是了解清初西部地区风俗民情、地理人物的一本难得资料。乾隆二年(1737)主持修建城南东岳山文塔,其功甚伟,其事甚奇,《文塔铭》中有确凿记载。联曰:



    秀才独有游西记;

    文塔同怀向上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1-10 09:25 , Processed in 0.09534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