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回复: 0

【25.5.2揭晓】2025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擂台争霸赛评选结果揭晓(第二场:韶阳楼)

[复制链接]

7693

主题

4963

回帖

5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4603
发表于 2025-5-4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
https://mp.weixin.qq.com/s/zNcmI_uEwvfcS3wOd8g9JQ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二场(韶阳楼)获奖作者名单
风采奖(1名)编号5:《我向韶阳要点光》(雪兰广东河源)韶阳奖(1名)编号16:《韶阳楼》(叶涛广东韶关)大村奖(1名)编号42:《登韶阳楼》(梁福强马来西亚)学宫奖(5名)编号17:《韶阳楼》(李开颜广东韶关)编号14-1:《七律•登韶阳楼感怀》(黄双华广东乐昌)编号2-2:《七律·咏韶阳楼》(曾德广东韶关)编号20号:《韶阳楼事》(李丽广东广州)编号21:《登韶阳楼》(肖锋广东始兴)入围奖(7名)编号46号:《韶阳楼叹》(刘晓丽广东韶关)编号6:《韶阳楼,莲花山顶盛开的一朵莲》(黄凤娣广东翁源)编号19:《站在韶阳楼上放歌》(曾诚广东南雄)编号35:《韶阳楼》(谢锦良广东乐昌)编号43:《登韶阳楼感赋》(曾议辉马来西亚)编号23:《水调歌头·梦游浈江(毛滂词谱)》(纪福华上海宝山)编号15号:《韶阳楼新咏——致善美韶关的古今对话》(冯志光广东韶关)

地标之光,次第绽放    ——“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第二场(韶阳楼)获奖作品赏析    作者:唐学连    正是人间四月天,芳菲未尽花正浓。“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赛第二期“韶阳楼”地标征文自4月1日开始,至4月25日截稿,共收到来稿77篇(首)。比第一期数量上有所增加,作品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可喜可贺。说明我们这个“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赛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大家的创作兴趣和创作力也在一步步提高,这也正是我们举办本次赛事的初衷。   韶阳楼不仅是地标,更是韶关文化基因的凝结与绽放。在匿名评选中,评委评出5号作品《我向韶阳要点光》获得“风采奖”。这首诗以韶阳楼为载体,将莲花山的自然奇观、五行风水的哲学思辨、三江灯火的市井烟火、韶乐诗酒的人文雅趣熔铸一体,同时展现了韶关“向阳而生”的城市精神。作者应该是没有来过韶关,也没有登过韶阳楼,她是因“一枕误入”的,恰好“这地方正是我慕名而来”的。凡是被慕名的,应是精神高地。因而她需要“向韶阳要点光”,点燃心中的火,纵情“放歌诗酒茶”,“任由清风徐来”,我自恣意潇洒。       16号作品《韶阳楼》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韶阳楼五层设计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与诗中“文脉不间断”形成隐喻关联。此诗以简笔勾勒出韶阳楼作为文化容器的复杂性——既是地理坐标,亦是历史层积的标本,更是文脉延续的仪式场域,当得起“韶阳奖”。   获得“大村奖”的是42号作品古体诗《登韶阳楼》。此诗通过建筑、历史、自然、人文的多维刻画,展现了韶阳楼“雄峙三江、襟带古今”的文化地位。诗中“将军剑”“宰相髯”等意象,贴合韶关本地历史人物。   获得“学宫奖”的是17号作品《韶阳楼》和14号作品当中的第一首《七律•登韶阳楼感怀》、2号作品中的第二首《七律·咏韶阳楼》、20号作品《韶阳楼事》、21号作品《登韶阳楼》共5篇。其中17号《韶阳楼》作者以“自心之佛像”喻指内心的觉悟,与韶阳楼的禅意空间形成互文,完成了“烦恼”与“超脱”的辩证。桂老师曾对某位诗友说过:“一个人能出世,还要能入世,才能修成正果。”此诗作者将登楼过程当成一场修行,在此“悟人生”。当“一时惶恐”,“一时迷惘”时,“总见韶阳楼/宛如北辰/指引路向”,顿时让“自心之佛”于喧嚣中寻得澄明,也让自己在“出世”和“入世”间如意转换。   《七律•登韶阳楼感怀》诗中既有杜甫沉郁顿挫的写实笔法,又融入晚唐李商隐式的朦胧意象。其中“唐蜃迷踪融史雾”意指唐代的韶阳楼在历史中逐渐消失,像海市蜃楼一样难以捉摸。而唐代许浑的诗《韶州韶阳楼夜宴》,说明唐代确实有韶阳楼的存在,所以这一句也可能是在表达对唐代历史的追忆。而“凤音遗落”则以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韶州府志》载韶关为“韶音”起源地),隐喻中原礼乐的失落。  《七律·咏韶阳楼》以雄浑笔触勾勒韶阳楼的壮丽气象与历史底蕴,以凝练笔法完成多重叙事:建筑美学、历史文脉、生态哲思的交织。诗写对仗工整、气脉贯通,诗中以“瞰八荒”“云天阔”等意象,强化韶阳楼作为“山水名城新地标”的城市符号意义。   《韶阳楼事》这首现代诗以时空交错的笔法,通过建筑这一文化容器,完成了对时空、记忆、身份的多维勘探。诗中“白领”“阿婆”“手机拍星光”等当代元素与古建筑形成蒙太奇拼贴。当舜帝的琴声与手机快门声在三江交汇处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韶阳楼的物理存在,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身根系的深情凝视。这种凝视既包含对传统的敬畏,也蕴含着拥抱未来的勇气。  《登韶阳楼》通过建筑意象的诗化重构,完成了对韶阳楼从物质遗存到精神图腾的升维。那些“穿枋交错”的不仅是木构构件,更是历史文脉与当代意识的对话桥梁。当“微光融入明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建筑的重生,更是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的持续进化。   因获奖篇幅数量有限,经过反复比较,本次评选出以上8篇获奖作品。另外还选了7篇比较优秀的作品入围,以补沧海遗珠之憾。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15号作品《韶阳楼新咏》,其诗歌本身写得很不错,可惜因不符“应征诗歌(包括现代新诗、格律诗词)严格控制在4-20行之间”的征文要求,只能遗憾放弃。还有19号作品《站在韶阳楼上放歌》因疑似AI写的诗,所以评委们一致认为不予入选。   就目前已开展的二期诗赛来说,“浈江走笔·地标巡礼”短诗赛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模式。虽然浈江作协大部分成员参赛积极性不高,但墙内开花墙外香,诗赛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已向外扩张,这是好现象。希望我们接下来的几场赛事更加火爆,诗友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典之作。   (2025年4月3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5-5 03:18 , Processed in 0.70195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