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回复: 0

翰墨风流凝地气 人间烟火毓联坛(葛淼新)

[复制链接]

1091

主题

207

回帖

970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702
发表于 2024-5-12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葛淼新,网名东方闻莺。公安职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鄂州市诗词学会理事、市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作品小辑入编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的《中国对联作品集2020卷》,2021和2022年蝉联联都空谷楹联研究院“对联之星”,获中华楹联报2022度对联临屏“十优作者”荣誉称号。



图片




翰墨风流凝地气

人间烟火毓联坛

一一浅议当下楹联深入生活的新趋势



      读年来联刊联作,接地气的清新气息可眼可心,人间烟火扑面而来。为当今中国联坛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和活力。这其中,一直站在芳香土地上的如联都融媒体集团、荊楚联坛、运河联声、天山联苑等一大批省地联坛当然功不可没。近日,我偶读“对联中国”,其连续以联会联萃的形式,专刊登载了长沙市楹联学会(3月19日)、井冈山市楹联学会(3月22日)的会员作品专辑。这几期专辑深入生活,很接地气,以艺术的形式生动诠释了文学艺术走出象牙塔介入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大趋势;生动诠释了文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时期中国文艺的“两为”方针。读了这几期专辑,本人有几点感悟:



      一、接地气才可写出人间烟霞。《论语》中孔子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钟嵘《诗品序》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都是说明文学作品要反应社会生活。纵观察这几期学会专辑,可以说因为与现实接轨,所以内容丰富,语言鲜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写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如:长沙联会的参观十八洞村联:



蚩尤故里沐春风,精准扶贫,且听洞中开胜境;

瑶寨乡亲含笑脸,游人兴会,方知世外有桃源。



还有写武阳秀水水库建设工地联:



劈山挖土,据两谷三折之势;

筑坝截流,汇千河万塘之涓。



井冈山楹联学会写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乡村白银湖:



高速接琼楼,择丽日寻游,掠影长焦,拍张胜景传微信;

祥云腾福地,喜和风入室,亲民善政,书句新诗上抖音。



题井冈山洋坳村:



初识乡村七月,赏十里荷花,绿伞红衣诗境界;

来寻伊甸一隅,消三分暑气,清风黛瓦梦家园。



有写红色历史题材的:



题朱毛会师

锤镰拓路,巨擎开篇,际会龙江添虎翼;

血火铸魂,红旗卷势,纵横圣地起烽烟。



      还有写文明城市建设的,写高考的,细细一数,有近三十种现实题材不一而足。真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接地气才有广大受众的喜闻乐见。不能否认,各种文学题材都有自已的受众圈。问题的区别在于受众圈的大小。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代、快节奏的社会。各种媒介手段迅疾快捷,如自媒体,公众号,微信圈等等。其受众选择的范围大、自由度高。如果不能反映受众所熟悉所关切的生活,他们完全有权选择少看或者不看。还是我以前举过的例子,就如京剧这是我国传统的国粹,但现在也在尝试走出宫庭、殿堂等高雅圈子,与时政接轨,与大众接轨,从形式到内容上改革创新,前两年流行的京歌《中国脊梁》,去年以来流行的京歌《梅花赋》,以及现在正热屏的越剧新曲《相遇》,都是文学艺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贴近人间烟火的有益尝试。楹联圈写雅和写实的融合,是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发展。既是理性的,更是必须的;既是联坛主流欢迎的,更是楹联圈内外广大受众欢迎的。



      三、接地气才有接文气的生命力。这里所讲的地气,是指受众欢迎的实用型普及型层面的东西;文气,指的是文化含量高的高雅型的东西。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专门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随着群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正确认识和处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深刻揭示了文艺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艺的认识和审美情趣的渐进过程,指明了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方向。当前一些有导向作用和影响的联坛,就应该主动作为,处理好地气和文气的关系,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有意识地以高雅的文艺作指导,鼓励和引导接地气的楹联创作,同时从这些有烟火气的楹联作品创作的土壤吸取有机的营养,繁荣书斋楹联的创作。



      四、接地气才可恒长恒远。五千年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传承发展的。中华文明是地球上唯一个沒有割断过的文明。文学艺朮也是在茹毛饮血的土壤上,从朴素简陋粗犷甚至带有野性的基础上萌芽生长发展起来的。劳动的号子催生了坎坎伐檀,男欢女爱催生了关关睢鸠。文明的传承谁也不能割裂。就是这些简单粗犷的原始积累,演绎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唯继承才有发展,唯朴素才能恒久。五谷的营养来自土地光合,楹联文学的营养同样来自土地和火热的生活!

让楹联的文气承接更多的烟火气,让楹联的乡土气濡染更高雅的文气!楹联的春天一定万紫千红,百花竞放!



                  一一湖北  葛淼新

                       写于4月22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26 10:23 , Processed in 0.11003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