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6|回复: 0

对联中运用典故的探索

[复制链接]

1956

主题

19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50
发表于 2024-5-1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对联中运用典故的探索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05-10 00:03 河南


联 斋  第4344期


图片
图片

对联中运用典故的探索

张子千

      前几节课里使用的清代楹联,在分析内涵时,经常涉及到使用了什么典故。由此看来在楹联里能恰当地运用典故,也是撰联的一个重要技巧。本节课就专题探讨关于对联中运用典故的学题。
      关于在对联中运用典故,好多谈对联写作的书,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只字不谈,有的是把作为修辞的一种手法略提,都没有做长篇的专题探讨,百度上的资料也不太多。
      但是,在古代,在对联中“用典”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你写的联有啥讲究,用的典故是啥?这直接涉及到了一个人的学养修为。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拾起这个话题,进行探讨一番,以期达到抛转引玉之目的。
      运用典故,历来是文学作品的一重要手法和技巧。本节课咱们还拿清联来说事。

一、对联运用典故的要义
      那么,什么是典故呢?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引成辞以明理也”。所谓的“事类”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作品中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的“典故”范围要大得多。说的就是把用典分为两类,引用历史故事的称“事典”,引用有来历的词语或诗文名句的叫“语典”。
      对联用典故,多以典喻今,以典起兴,以典褒贬,以典概括,以典谋篇,以典修辞,以典美文,以典突出主题,以用典达到思想、意境艺术完美统一的效果。可见典故之于对联的重要性。
      对联中使用典故,可以使语言更加简洁,内容更加充实,表达更加含蓄,寓意更加深刻。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是“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将瞻才力,务在博见”,“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与学必须“表里相资”才能发挥作用。“才自内发,学以外成”只要坚持学习,广闻博见,就可丰富其才力。
      他还提出了用典的要求是:“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众美辐辏(fu cou),表里发挥”翻译一下,就是:“学识要博,取用应约,选择必精,道理须核。”小小的铜键能够控制住车轮,门户的转轴可以承运开关。
      他还提出“凡用旧合机,不啻(chì只、仅)自出其口”意思是“用典引文,必须准确得当,而如自出其口”。

二、清代对联的普遍用典现象
       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对联的发展高峰。唐诗、宋词、元散曲(戏剧)、清楹联。明清是楹联的旺盛发展期。清朝的文人,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清朝的科举考试中,包含了对联的考查。清人的私塾教育,从入私塾起就学对对子,有专用教材,启蒙读物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龙文鞭影》等,有对联启蒙的必修课,《龙文鞭影》就是一本关于典故的启蒙教材。有点学养的人与人相见,对对子是见面礼。上至皇上(乾隆、雍正等),下至秀才,都是高手,那是社会氛围的熏陶。在名胜景区和祠堂庙宇悬挂楹联,那是时尚。唐诗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的时代成就,那正是唐朝的科举中以诗赋取士。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谈到典故说:“文人撰述,必先有相当之词料(典故)为之运用,斯能斐然成章。”可见用典的重要性。
      楹联中的运用典故多出于文人之作,他们或抒情明志,或写景状物,或恭贺悼念,或警世自励,或陈古讽今,或为丰富内容和追求艺术效果,在对联中下功夫用典,成为对联用典故的缘起。

三、对联用典的手法
       应用典故时,最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套用,二是化用。
      (一)、“引成事述故言”,直接引用。
      例A、
      国华光夏甸;
      民众乐春台。
      这副五言春联,就用了“国华”、“夏甸”、“春台”三个典故。“国华”表示国家荣耀繁荣,语出《国语·鲁上》“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夏甸”由“信彼南山,惟禹甸之”演化而来,禹建夏朝,故禹甸又称夏甸,用以表示中国。“春台”,指登高游乐的胜处。词见《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例B、清代·余小霞《题广西桂林府大堂》联:
      领郡愧难胜,愿闾阎俗变饮羊,人除害马;
      同舟须共济,与僚寀政期驯雉,节励悬鱼。
      闾阎:(书)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区;泛指民间,也指平民。僚寀:同僚。其官地为寀(采邑)。
      这是一副倡导廉政的对联。以句中自对的手法,联中用了多个典故。这里就“饮羊”、“害马”、“驯雉”、“悬鱼”说说。“饮羊”典出《孔子家语·相鲁》:“鲁之贩羊有沈氏者,常饮其羊以诈市人。”这是以水饮羊,增重牟利,如今天的注水肉,古又称“饮诈谋利”。“害马”语出《庄子·徐无鬼》,本指损害马的自然本性,后引申为害群之马。“驯雉”是《后汉书·鲁恭传》中的故事。说他的政绩化及鸟兽,连小孩也不愿捕获来到身边的雉鸟,比喻地方官善施仁政。“悬鱼”是《后汉书·羊续传》中拒下属送鱼不食,悬而以示拒贿的故事。宋诗有句赞道:“清身太守旧悬鱼。”清身太守:表示羊续为官清廉。
      此联里用的典故有点生疏,叫“生典”,理解上费神。上联:从社会风气上入手。下联:写官府里当官的要为官清廉,善施仁政。

      例C、清·俞越《题南京江苏按察司大门联》:
      听讼吾犹人,纵到此反平,已苦下情迟上达;
      举头天不远,愿大家猛省,莫将私意入公门。
      作者自注:同年应敏斋任江苏廉访(监察员),以署中楹联无佳者,属为更易。辄拟数联诒之,亦未知其果用否也。聊识于此。
      晚清·俞樾(1821-1906),清联大家。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父。起句“听讼吾犹人”,此典故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不过要使诉讼的事情完全消灭才好。意思是听理诉讼时,要设身处地地去考虑。谨慎小心,不搞冤假错案。(按察司:相当于现在的法院)
       联中所用典故:“举头天不远”,从陶澍(1779-1839)任两江总督在南京任所书的堂联:“绕案风清尘榼,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中的“举头日近”脱化而来。这在当时,用的就是“今典”。下联以苍天有眼,告诫大家,应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此联格调清高,发人深省。“莫将私意入公门”一句,点亮主题,确为忠言。
      这副对联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不失其现实意义,是一副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好联。

      例D、再看一副在秋天结婚的婚联:
      诗题红叶同心结;
      酒饮黄花合卺杯。
      此联四处用了典故:(1)诗题红叶。传说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考,偶临御沟,拾得一片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渥恰好与题诗的宫女相遇婚配了。(2)同心结。梁武帝萧衍《有所思》“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后用同心结表示恩爱。(3)酒饮黄花。古代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李白《九日龙山歌》:“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4)合卺杯:旧时婚礼饮交杯酒。卺(jǐn):婚礼用的酒器,见《礼记·昏仪》。以上典故的应用,正适合秋日婚礼。表明婚姻是最佳配合,夫妻恩爱,礼仪完备,热烈欢洽。

      (二)、化用 
      1、关联:即景叙写与之相关的史事,人物等。
      例A、 清·樊恭煦《题苏州寒山寺》联:
      江枫渔火,胜地重来,与国清寺并起宗风,依旧钟声来半夜;
      木屐桦冠,仰天大笑,有寒山集独参妙谛,长留诗句在吴中。
      此联的用典,在于“江枫渔火”和“依旧钟声来夜半”,它紧密结合苏州寒山寺的文化典故,关联了唐朝·张继名篇《枫桥夜泊》句意,形象地渲染了如今“胜地重来”的内心感慨。
      此联写寒山寺的夜景,并点出是从天台山的国清寺来这里,作者穿的鞋帽是木屐桦冠。(清·樊恭煦,曾任先后任陕西、广东、江苏学政。)

      例B、 清·陆润庠《题苏州寒山寺》
      近郭古招提,毗连浒墅名区,渔水秋深涵月影;
      傍山新结构,依旧枫江野渡,客船夜半听钟声。
      招提:寺庙。浒墅:指枫桥镇西北的浒墅关,境内多名胜古迹。
      此联尾句引用唐朝张继名句。“涵”与“听”把古寺秋月之夜的幽静、空旷、高远描摹得十分传神。

      例C、 清·毕沅《题湖南岳阳楼》联:
      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
      岳阳楼人文荟萃,这副联通过经济的笔墨写尽了岳阳繁华,烟云万千。“湘灵瑟”也就是“湘灵鼓瑟”,湘水女神舜妃娥皇弹奏古瑟,见《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吕仙杯”指的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典故。“子美诗”,指的是杜甫《登岳阳楼》诗“吴楚东南坼(chè裂开),乾坤日夜浮。”;“希文笔”,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些都密切关联着岳阳楼的文化背景。(四个典故都是人们熟悉的,这叫熟典)
上下联以诸多有关岳阳楼的典故,又结合岳阳楼的景色与作者的感受,妙笔生花。展现了乾隆时的状元郎之才华。

      2、化用:
      清·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这副联的用典,化用了范仲淹、杜甫的文章和诗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杜甫在五律《登岳阳楼》中的首联就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下联即化用了此诗。

       3、掇拾。将来源不同、内容不一的典故或诗句在对联中缀合在一起,为主题服务。(掇duō:拾取)
      刘再清《题湖南常德·桃花园遇仙桥》联:
      开口说神仙,是耶?非耶?其信然耶?难为外人道也;
      源头寻古洞,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欲呼渔子问之。
      此联的句脚韵是: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这叫鱼竿韵?
      上联中的“是耶?非耶?其信然耶?”取自韩愈《祭十二郎文》,意思是听说十二郎死了,这个噩耗是真的呢?还是传闻有误呢?下联用《桃花源记》意,“秦欤?汉欤?将近代欤?”语出李华《吊古战场文》。意思是这是秦朝?汉朝?还是近代的事情呢?
韩李文句原是互不相干的,但作者将二典撮合入联,叙写桃源古洞,妙合自然,可称既般配又得体。

      4、只一联用典故:
      清·毕沅《题苏州灵岩山·西子池》联:
      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携砚客;
      画廊垂月池,幽花曾照浣纱人。
      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上联以写奇石,回顾了作者(砚客)求学之时在此地“洗砚”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西子池的赞美和留恋。下联写池水,通过西子池的典故,联想到西施浣纱与弹琴的典故。展示了此地的绮丽传说,将西子池的人文底蕴写得淋漓尽致。
      这副联的构思其实很简单,西子池它就是一池水,这水我在此洗过砚;这水有故事,西施在这儿洗衣并在池边弹过琴(用典)。现在画廊的影子倒映在池子里,池边有奇石和花草。
      对联中的用典,最好是如同自己说话,不露痕迹。

      5、集一个人的典故构成对联:
      道光三年状元·林召棠《题苏州关帝庙》联:
      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皆丧胆;
      单刀会鲁肃,江南才子尽惊心。
      这副联,句句不离关帝事迹,用典准确,对仗工整,意境豪放。
      这里的故事是,林召棠在状元及第后,恩准回乡省亲,路过苏州,住在苏州的广东会馆。会馆在设宴接风时,请来了一些当地的官绅、才子作陪。席间苏州的显贵藐视出身外地的林召棠,见他衣着朴素,谈吐无华,就想捉弄一番。有人出面提出:“敝地新建一座关帝庙,还欠缺一副对联,恭请林状元题联赐书。”林召棠察言观色,早识其意,并不推辞。写下了如上对联。显露了自己的才华,又暗含对那些所谓才子的讥贬。于是,满座惊服,气氛大变。这副联,成了一段佳话。
      这些例子展示了清联中典故运用的高妙之处,不仅增加了对联的文化底蕴,也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和深刻。
      我们在写名胜古迹楹联时,往往离不开用典。典故的运用需要恰到好处,既要符合对联的主题,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

四、对联中用典的常规要求:
      从以上的例联中,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1)、对联中的用典,最好是如同自己说话,不露痕迹。
      2)、用典有种种情况:a、有上下联共用一典;b、有上下联各用一典;c、有一副联中多处用典;d、有一联用典,另一联不用典。
      3)、用典的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用典有直用,也有化用。
      5)、可用可不用典时,最好不用典。
      6)、典故的应用,须符合主题要求。
      7)、须用典时,最好用容易被人理解的典故,少用或不用僻典。
      8)、用典须注明出处。现在的楹联大赛中常要求标明,即“用典须标明出处”。

五、典故的积累
      古人为什么用典得心应手,信手掂来?原因是他们一辈子只学传统文化,开始是三百千,然后是四书五经,完全泡在古文化之中。就像腌咸菜,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出那个味。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典,也只能是多读书,多思考,多练习,多在古文化中浸泡,久居兰室,自濡其香。
      对联所用的典故可分为两类,引用历史故事的称“事典”,引用有来历的词语或诗文名句的叫“语典”。
      故事典故又分为历史故事、文学故事和生活故事。
      词语典故包括:名言、格言、箴言、警言、熟语、惯用语、文句和诗句等词语。
      如何积累典故,在我们写的对联中能用上典故,就成了我们的必修或必补的功课了。这里介绍几种短平快的方法:
      1)、学习《成语词典》
       大家对成语并不陌生,每个人都应掌握一定量的成语。

      2)、学习启蒙读物
      从前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龙文鞭影》等,是前人集约的典故大全。
      《声律启蒙》(清·车万育 著)车万育是湖南邵阳人,清代官员,康熙三年进士。《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律的启蒙读物。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
      《笠翁对韵》(明末清初·李渔 著)是一本关于声律启蒙的读物,本书按平水韵分编,包罗了实词、虚词的应对,也从音律是教授了一、双、三、五、七乃至十一字对的方法,对仗工整,声律协调。可让儿童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训蒙骈句》(明·司守谦 著)本书采用骈文形式,按音律,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对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寓意深刻,是古代启蒙教育必修教材。(拼多多网,《训蒙骈句·探源精解》正版书11元左右。)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轶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阅读趣味。原作者是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萧良有,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修订,改名《龙文鞭影》。龙文是古代的一种良马,这马见到鞭子就会急速奔跑。本书名体现了对少年儿童的寄望,是一本好书。(拼多多网10元左右)

      3)、要了解历史,多读点古书,熟悉典故,掌握典故。
      我国的典故多来自经史子集,所谓“经史子集,文人之资储也”。
      推荐:《汉赋经典》(12篇)黄皮书(拼多多网4.2元)

      4)、笔记小说,稗史逸闻,古体诗词也要多加留意。

      5)、利用网络资源,搞个案研讨,搜有关的典故、材料和诗文好句。

      6)、以当今的热门成词入联,也叫用典。几个看是简单的几个字,具有特定的涵义,就是典,那叫“今典”。

六、课时小结:
      小结:用典分为两类,引用历史故事的称“事典”,引用有来历的词语或诗文名句的叫“语典”。
      对联中用典,可使文字更加精炼,内容更加充实,表达更加含蓄,寓意更加深刻。增加艺术感染力。
      今天所涉及的例句,多数是名胜古迹题联,在为名胜古迹题联,用典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在对联中用典,可使文字精炼,增加艺术感染力。那么我们在创作对联时,用典应该是一个躲不开话题。


张志谦,笔名张子千。1956年10月生,河南济源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生学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南省楹联学会会员,高中历史教师,退休后任济源市诗联学会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2-27 15:47 , Processed in 0.10293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