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0|回复: 0

桃红李白品芳华 ——九省区联赛题仰韶文化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1916

主题

163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033
发表于 2024-5-23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桃红李白品芳华

——九省区联赛题仰韶文化作品赏析



甘肃/知否







这次三门峡市组织的沿黄九省区联赛中出的一个共答题——“仰韶文化”,是一个极有文化含量的题目。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许多文化的源头,它涉及了沿黄河流域的绝大多数省(区)份地方,人们大多数都多多少少地知道一些情况,若再查一下资料,嚇,好家伙,里边涉及的内容还真多,给联手们创作楹联提供了较广阔的施展拳脚的空间。但其内容丰富也是一把双刃剑,捡到什么宝贝,如何另辟蹊径,且能得到方家的较共同的认可,也是一件不易之事。可喜的是,这次选手们大都较好地迎接了这一挑战,其中涌现出了不少开挂、出彩、让人眼亮的好联作。在此,笔者选择一些有话想说的作品加以剖析欣赏,谈谈审美感受,以与楹联人分享交流。



先尧舜岂千年,谁采来第一抹流霞,染成陶彩;

近夏墟又百里,犹听见两三声石斧,凿破鸿蒙。

——甘肃兰州龚琪

赏析:这副联作,构思奇特,用摄影和微电影的手法,有画面感,有声色感,把一个较抽象的题材写成了一种很有光影且极美妙的影视小作品,美轮美奂,与所有其他人的作品相比而极有视听觉美感。上联把视角引人到一个遥远的上古时期,“一抹流霞,染成陶彩”,是多么精美的一个特写画面。下联作者出现,后面似是有一个原始人举石斧的特写,“叮叮当当”响彻空寂的天地,“凿破鸿蒙”,也是一幅极精美的特写景象。而且,上下对仗极为精工,笔触洗练,字字珠玑,是极为少见的佳作,笔者十分喜欢。



拟把劫灰稽上古,想薪火谁燃,陶彩谁烧,石斧谁磨?欲问长河惟滚滚;

但将俎豆荐洪荒,有伏羲画过,神农耕过,轩辕战过,尚遗厚土自皇皇。

——四川泸州郑韬

赏析:这副联作,仿佛在作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或一幕幕上古时期的一处处先民们群聚生活、一个个英雄们探索征战的大型长卷画面。上下联开局都是作者出现了,其中下联首句“俎豆荐洪荒”,应是奉礼器祭祀和崇敬古老大地和久远先祖之形象;上下之领字“想”“有”领出的三个当句对,各是三个想象场景,把人们带入到了上古时代;一问一答,富有思想动感,也很出彩。结尾,上联是深深的感慨,感慨上古时期已历史久远;下联是感叹这片皇天后土发生过许多事情,因而厚重与辉煌,余韵深切、悠长。联作语势跌宕有变,感情深挚、沉潜,气质凝重、深沉、浑朴,有一种雄浑之美。



石斧凿洪荒,破数千年风雨西来,华夏文明窥远古;

陶泥抟异彩,绘一万里波涛东去,山河襟带焕时新。

——甘肃兰州徐维强

赏析:这副联作,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上下联均从“石斧”“泥陶”器物形象发萌,中间一句有气象,也极有气势;上联结尾之句由今而古,下联结尾之句展开现时崭新景象。整个联作行文是一种大写意手法,注重整体,细部处理也很精工,对仗工稳,其中的动词如“凿”“抟”“破”“绘”“窥”“焕”使用得精彩,对仗也工稳。整个联作略有一袭当代气息,有阳刚、舒朗之美,呈现出浪漫主义风格。






刀耕火种,悠悠世事成沉梦,渔歌猎啸,丝韵粟风,长崇厚重追先祖;

古往今来,寂寂山村赋盛名,出土而辉,惊人以叹,欲证沧桑看彩陶。

——河南三门峡王飞鸿

赏析:这副联作,上联主要写仰韶文化原始之“事”,下联主要写仰韶文化彩陶之“物”,各有侧重,而又浑然贯为一体。上下联俱从远古起笔开局,中间部分叙事、状物血肉丰盈,其中的两个当句对对仗工整;结尾视角统摄古今,上联是从今至古,下联是从古至今,又异曲同工,收结有力,对仗也极为精工。语言主要用叙事笔法,用力有简有繁,行文起伏有致,气脉畅通自然,上下结尾的两句堪为深切、出彩,确属佳作。



垂纶钓古,探历史渊源,让岁月倒流,陶出彩时人出彩;

循序追踪,缘文明火种,自乡村燃起,足留痕处影留痕。

——山东济宁王旭

赏析:这副联作,形式虽较短,却自有一番特色和魅力。联中现代发掘之事与远古景象之影交相出现,古今相融。上联主要说挖掘之彩陶,结尾之句构思奇巧,内涵丰富;下联主要说远古之场景,结尾之句出语不凡,影像昭然。自始语势徐徐而进,从容自若,“让”之句与“自”之句及后,陡然有了波澜,使结尾顿时生花、出彩。整个联有一种端雅文静之美。



七千年尘锁土埋,惟知传箭结绳,母仪当世,始肇文明皆口耳;

一百载开封见日,有证彩陶石器,农业应时,终留智慧在形痕。

——青海西宁吴立新

赏析:这副联作,构思时有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呈现出一种理性美,是其显著特色。它没有泛泛地从文明之光、华夏族脉等宏观粗疏的层面揭示仰韵文物的文化意义,而是更深入具体地从这一文化蕴涵的母系社会情况和农业社会状况来展开思索,组织行文,值得嘉许。文中既有几千年的远古之事,也有百年前的发掘之事,血肉部分——“传箭结绳,母仪当世”“彩陶石器,农业应时”——又重在远古时的社会经济之部分,开局点明是发掘文物事件,结尾部分示其文物的文化意义,脉络、逻辑清晰,又浑然一体。语言行进中起伏有致,富有变化,干净利落,每个句子都有责任担当,也都比较有文采,呈一种沉静风格。



陶彩镌图腾,可见文明溯史前,看古邑,七千年,熠熠生辉新石器;

韶光存气象,能寻火种传龙脉,望神州,九万里,赳赳起步大河边。

——宁夏银川柳钧

赏析:这副联作,纯然用叙事笔法写就,层层推进,铿锵而行,自有一种行云流水之畅快。上下联的前两句,自今而古,抚今追昔,简述而进,一小物、一大景;“看”“望”引起的后半部分,意象豁然荡开,意境舒朗,也述也论也慨,是回应,也是生发。结尾句子各与前面回扣得十分贴切,也十分精彩,尤其是“熠熠生辉”“赳赳起步”用得特别有光彩、有神韵,是十分出彩的联眼之处。整联语言简洁洗练,干净利落,文脉畅通,上下联结尾之高潮部分颇有力度和精气神。



沉梦七千年,凭谁唤醒,溯源考古,探秘求真,惊炫彩泥陶,曙光首现;

奇闻一百载,有迹寻来,凿石磨刀,传薪播火,看仰韶圣地,文脉长流。

——山东济宁吴爱芹

赏析:这副联作,用的是叙事写法,从发现仰韵文化文物这一事件予以着眼、结构。上联回溯几千年的“曙光”,“凭谁唤醒”的疑问句很有特色,“沉梦”二字也很好,说发掘科学事件,聚集“泥陶”;下联承上联尾句从1920年代发掘之事起笔,想象远古的情景,观览“圣地”,一眼扫了上下几千年;上下联里俱有古有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上下部分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结尾的句子,一古、一今,视角一小、一大,有景象,有感叹,十分得体有力。上下联句式匀称,都为短句,似行云流水,联作有一种明快、简洁、素朴的美感。



溯其源,觅其根,正其名,考稽其聚落行藏,自浴火抟泥,九万里河山陶焕彩;

延有裔,传有种,兴有族,赓续有精神血脉,任陵迁谷变,五千年华夏石为魂。

——四川泸州杨旭东

赏析:这副联作,主要是用叙事笔法写就,层层迭进,有行云流水之顺畅。上下联都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局的三个当句扇面对可谓切入深切;“考稽”“赓续”引出的两句,大笔勾勒叙事;最后结句,是对前面一二部分的回答,结尾可谓铿锵有力、议论高拔、戛然而止。上下结尾两句有思想、有感慨,表达精美,确实有文采。笔者有一个疑惑,开头的三句,意义有些近似,是不是稍长了些,减掉一句,或在四五分句中加上一句,是否血肉可更丰盈一些?



人面鱼纹,石釜陶盆,凭领略沧桑其变,积沉厚重;

刀耕火耨,雪泥鸿爪,犹证得华夏之源,脉络分明。

——陕西宝鸡燕小燕

赏析:这副联作,有一种先微观、后宏观的开合自如的气象。前面的两个自对式的当句对,是微观视角,是景事描写,后三四两分句是宏观述论;虽然联句不多,但骨丰血盈。第三分句颇为大气,有所扬起;结尾之句干净利落,素朴却有力道。唯觉遗憾或可商榷的是,“刀耕火耨”与“雪泥鸿爪”若相互之间的词类能再对仗的精工一些,就更加完美了。



缀语:(1)有句俗话:“文无第一”,对此,我的一种理解是,一副有艺术魅力的联作,不管是阳刚、雄健也好,婉约、清秀也好,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人心中各有偏好,但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只要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就有其审美价值,都应该值得嘉许。(2)这个联题“仰韶文化”,是个竞赛作联,时间有限制,可能有些作者平时联作得很好,比赛时会有失手,也不一定就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水平。(3)关于长短联。在此文中,笔者经常使用“血肉丰盈”“骨血俱在”,这主要是针对较长联来说的,长联如果用了较多的句子,而某些句子还意思相近,语意却较浅近,且导致语脉忸怩不畅,也不好。对于较短的联,虽然用句较少,但也要讲究言有尽而意深远,写出的虽只是冰山一角,但应让人能联想体会到冰山下还有不少东西,应言简、含蓄而引人畅想。(4)对联是一种韵文艺术,既然是一种“艺术”,她就与小说、散文、美术、摄影、音乐等“艺术”应有一些共通共质的东西,笔者发现有些联作得好的联手,往往是在其他某些艺术领域也有所涉猎,他们或者在其他艺术中悟到了其中与作联艺术相通的一些东西,或者有了触类旁通,这样想象构思出的对联就会超越那些思路仅仅在文词堆里打转、在文字游戏里找词的作者之作,就往往会有一些新鲜、活泼的气象。所以,作诗联者应适当扩展阅读范围,在其他艺术作品中寻找一些启发,例如音乐中的节奏,摄影中的光影,美术中的色调,小说中的开头特点、叙述与描写特点,等等,这样就会使自己的联作更接近艺术核心的东西,更会是像样的艺术作品。一个高明的学习者,总是在想举一反三、打通几脉,广开表现角度的。笔者在阅读学习这次联题“仰韶文化”的作品中,就感觉不少联人就有这样的功力与学养,所以就能独辟其径,独谋其作,独具魅力。





知否,本名张斌,甘南州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曾编著《楹联读写十讲》。甘南州政协理论研究室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2-4 01:17 , Processed in 2.399067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