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8|回复: 0

【联播天下No.1】心系黎民播五谷 功从上党列三皇——诗联角度导游炎帝古都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发表于 2024-9-3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吴世超近照



    【作者简介】吴世超,蜀中人氏,《对联》杂志社执行主编。诗联作品风格独特,倡导地气文学,注重创作与社会现实结合,题联见性,以文会友。



心系黎民播五谷 功从上党列三皇

——诗联角度导游炎帝古都



本刊记者 吴世超


仲夏时节,风和日丽的一天,记者一行奔赴上党区,专程寻访这里的炎帝文化。在街区一处非常逼仄、却处处浸润墨香的书画室里,记者见到了上党区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秦杰先生。此刻他正捋起袖子挥毫泼墨,听说是特意来寻访当地的炎帝文化,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研究会的历史及成果。



由于上党区的炎帝文化遗迹众多,2006年,炎帝文化研究会就在当地县委(当时还叫长治县)数位领导的关心下开始筹建,大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老领导退了后,还语重心长地专门嘱咐他,一定要把这个研究会一直搞下去,以造福乡梓。今年他们还专门在政府招待所二楼上,办了个图文并茂的“炎帝功绩看上党”专题展览。展览以名家题字、灯光烘托的立体效果呈现,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炎帝在上党的活动与功绩,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



“炎帝功绩看上党”专题展板之一



秦先生介绍说:炎帝与神农合二为一,亦帝、亦农,这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特性。他是上古传说中的风云人物,带领部落从陕西一路迁到上党,创立黎侯国,在羊头岭建都,这就是上党区又称黎都的原因。作为华夏民族的象征,无论民间传说还是历史遗迹,在上党地区都存在普遍的文化崇拜。不管是叫炎帝、抑或神农,更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不应该简单把他理解为某一个人,而是一段历史时期,由若干部落首领共同演绎的形象。比如神农氏头上长牛角的形象,就是在长期的神话传说中演变而来的,这中间必然寄托有黎民百姓盼望安居乐业,有意无意间神化首领的质朴愿望。



上党区去年策划的“尝五谷 识百味”主题饮食文化活动,就是对炎帝文化的深层次发掘与规划。文化先搭台,经济更有戏,助力上党美食和旅游文化走出太行山,走向全中国。



雄踞太行真福地  聚焦上党古黎都



炎黄子孙皆知炎黄二帝,但说起炎帝遗迹,就会有各种不同说法。甚至仅炎帝陵,目前国内就至少有四个地方在大力宣传。这也难怪,毕竟作为人文始祖,炎帝的足迹曾遍及大江南北。但有一条是为各种文献、实物所证实的,即炎帝当年从陕西宝鸡一路进入了上党地区,并以羊头岭为中心,建立了古黎国。


《竹书纪年》称:“炎帝,初国伊,又国耆,合称曰伊耆氏。”《尚书》说:“耆即黎也”。清代《长治县志》记载:“黎侯岭,县西南三十里,黎泉出焉,有黎侯亭;诸山皆石,此独土山。”



羊头岭又名黎侯岭,面积约6平方公里,四周沟壑迭起,同围有九条岭脊,像九条巨龙盘旋而上。岭南有黄龙泉、黑龙泉。


关于炎帝这段功绩,吉林联友刘彬成是这样总结的:


上继伏羲,下开华夏,德智启人文,位列三皇称始祖;

发明耒耜,教化民耕,功勋昭日月,恩播四海号神农。



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学者的意见。炎帝与神农,其实就是数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的始祖。《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火,也是刀耕火种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开始用火,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前长治地区有关炎帝的遗迹特别多,如果在地图上把它们一一标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它们均以羊头岭为中心呈放射性分布,比比皆是。这些遗迹主要有:


黎国国都:羊头岭。



炎帝出生地:八义镇龙山村(碑碣)。



炎帝陵:庄里村炎帝陵、潞城先茔、百谷山帝寝。



国宝级炎帝庙:高平市神农镇炎帝庙、潞州区关村炎帝庙、上党区北和村炎帝庙。



并各地各式有关炎帝的碑碣200余通。




上党地区黎国遗迹分布图



古上党地区炎帝时代的都会、出生地、陵墓,均发现于相距100公里以内的区域内,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炎帝文化在上党地区如此流行,仔细分析,此地应该就是当年黎侯国的都城所在地。“黎民百姓”中的“黎”民,最初就来源于此。


说到羊头岭,在上党区与高平交界处还有一山叫羊头山。山上有神农城、神农泉、神农畦、炎帝陵等遗迹和著名的羊头山石窟。为何这么近的地方,会出现两座“羊头”呢?


传说炎帝姓姜,是古羌人的一支。“羊”下加女,可能跟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文化有关。在甲骨文里,“羌”字是人上装饰羊头之形状。现在羌族聚居地区还有崇拜白羊的习俗,明显是古图腾崇拜的遗迹。


羊是生性特别温顺的动物,其肉质鲜美,皮毛可御寒,很可能是炎帝部落驯化的第一种动物,故部落以羊为尊。如果细心观察的话,羊崇拜其实在汉字中也多有体现。比如:羊鱼为“鲜”,羊大为“美”;羊次当“羡”,羊丑当“羞”;衣羊则“祥”,食羊则“养”(繁体字的“养”)。


在上党区还广为流传一个故事,说炎帝当年养了六只神奇的白羊。其中五只被送往广州,播五谷以造福百姓。剩下的一只后来化为金羊头,埋在山岭上,所以得名羊头岭。至今在上党地区,各类祭祀活动中还有蒸面羊的习俗,而且所做的羊形态各异。更有传说炎帝尝百草时,都带着这只羊,草先让羊吃了没事后,自己再去尝。炎帝和羊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黎侯岭上的大石羊



陕西联友雷向博了解了炎帝这段故事后,奋笔疾书道:


民有疾而尝百草,民无饥而教五谷,辟此蛮荒,九万里同尊始祖;

开集市为贸易先,制炊具为昼食熟,文斯华夏,数千年更祀神农。



自古以来,上党地区就是有关炎帝文化传说的密集区,也是神话的乐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很多传奇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这些上古神话故事,虽然有一定的加工成分,但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的上党,自然条件恶劣(女娲补天的神话),太阳炙烤大地(后羿射日的传说),盆地低洼处一片汪洋(精卫填海的神话),太行山就是这片大泽中的高台(愚公移山的故事)。


在这种环境下,炎帝带领他的部落不断迁徙,在上党地区尝百草、种五谷、教农桑、创药学,完成了中华民族由游牧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的伟大壮举。从炎帝出生到创业到去世都有相关传说,构成完整的生活链,奉祀神农的祠庙遍布全境。有关炎帝的历史文献、方志碑刻、考古发现等文化遗存极其丰厚,风俗信仰得到弥久传承。羊头岭周围一系列山岭,相传都是炎帝活动过的名山。全国再找不出其它任何一处炎帝文化之密集,可与上党比肩。



与授嘉禾誉炎帝  定居福地佑黎民



走在上党城区宽敞的迎宾大道上,抬头向西边仰望,只见一条长长的坡道,一直通向郁郁葱葱的山岭上,这就是羊头岭。黎都公园就坐落其上。


进入公园拾阶而上,登上黎岭俯瞰小城,四野风光尽收眼底。车水马龙,高楼崛起,一派兴旺发达景象。前方道路的尽头,登上28级台阶,上有一座高高的炎帝神像直入云霄,面朝旭日,气宇轩昂,矗立在群峰之巅。塑像前安放有一大八小共九只鼎,象征九州大统、江山定鼎。炎帝散发披肩,头生牛角,手捧嘉禾,面色慈祥,目光炯炯,注视着他曾创业的上党这块土地。庇佑众生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塑像下祥云缭绕,寓意其英灵永远守护在这片热土,为后辈祈福纳祥。



黎侯岭神农像



炎帝像下面宽敞的平台侧,悬挂有上党区本地的黎都诗社创作的诗题上党十景图。其中邑人杨孝义盛赞此景道:


故邑风光何处胜?羊头岭上觅先踪。

帝宫照日承千古,圣像凌烟入九重。

尝草开元黎庶旺,垦田制耒谷粮丰。

小城眺望云天远,海子扬波秀玉容。



上党区海子河的得名就耐人寻味。据专家考证,在精卫填海神话传说里的“东海”,应该就是指上古时期上党盆地那一片汪洋。


黑龙江联友乔德红望而仰止,退而题联:


誉农皇肇启文明,尝草医民恙,治麻御民寒,种谷增民食,造琴悦民情,浩浩于功,利济苍黎崇礼法;

齐黄帝合称始祖,创新铸自强,重教推自信,从勤绎自尊,共富升自立,煌煌其德,绵延华夏树精神。



此联起笔稳健,铺陈虽多而有序,尤其是其提到的四个“民”、四个“自”,不独是在写五千年前,细想也是在写今天。上比言礼法,下比赞精神,分而述之,以古喻今,颇有见地。思炎帝之丰功,尝草、治麻、种谷、造琴,无一不是造福万民。于此巨大的炎帝像面前诵读,别有一番感悟,更生景仰之情。


湖南联友吴建华也是感慨万千,赋得一联,以述炎帝之功,几近备矣:


源于姜姓,氏号连山,战蚩尤而统三苗,火种刀耕,神农茶祖五千载;

麻里成衣,日中为市,制耒耜而尝百草,网渔狩猎,医术陶工第一人。



虽只两行文字,却言简意赅,备述了炎帝诸多主要功绩,其功在肇启五千年古文明,无愧其“第一人”之称。



九天龙凤绕宫殿  千载布衣拜冕旒



炎帝像西北方向,有著名的炎帝宫。此处是整个羊头岭的最高处,坐北朝南。巍峨的山门依山面谷而开,气势恢弘。站在宫门前极目远眺,依稀可见山峦起伏,沟壑相间,呈“九岭九沟”之势。漫山遍野树木葱笼、芳草连天。207国道与长晋高速公路从山脚下向两侧延伸,如两条翩翩起舞的玉带,从羊头岭蔓延开来,迎接八方来宾。九为至尊之数,“九龙九凤”的风水宝地,正与炎帝宫相得益彰,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炎帝宫占地面积达15亩,四方各开一门,均按宫廷建筑规格而设。宫内设有棂星门,并以台阶相隔,保留了原庙一进三院的制式。


很多人常在孔庙里见到棂星门,以为“棂星”指天上的文曲星。其实这是误解。文曲星是北斗七星的第四颗星,即天权星。而棂星又叫灵星,也称天田星,在古代是农神,掌管着所有的田地。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规定每次祭天之前先祭天田星,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耕时代,君臣百姓都希望天田星能显灵,所以称“灵星”。


此处有记载以来,一直就有一座炎帝大庙。庙内有戏楼一座,与庙门相对,正门上有骑门戏楼;进入大门有东西厢房,沿石阶而上是水龙殿,殿内供五谷神,壁上绘有炎帝神农氏艰苦创业的壁画。


以前羊头岭周围村庄基本都有炎帝庙,每年四月初八,传说是炎帝生日,百姓都要赶神农节。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此。后多毁于战火,炎帝大庙也是毁于上党战役期间。当时为防止国民党部队利用此建筑负隅顽抗,老百姓自发拆除了大庙,支援子弟兵。后来在原址上复建的炎帝宫,规模宏大,是上党地区敬奉炎帝第一庙,也足见炎帝文化在当地的重要性,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炎帝宫里的神农殿非常高大,属于仿盛唐风格,四周须弥座环绕,屋顶三重挑檐,古朴典雅。殿内的炎帝双目半垂,端坐台上。背景是九曲黄河奔流不息。黄河图上有一个巨大的牛角图腾。从拜谒者的角度看过去,牛角恰好正在炎帝头上,恰如一顶巨大而别致的王冠,非常震撼。独具匠心的巧妙设计,不觉之间就让人驻足流连其间。


来自浙江的平平联友,仔细观察了炎帝圣像,退而作联,绘其神采:


疑非是帝,赤脚裸肩,刀耕火种,寒暑千般教稼穑;

实在为神,蓑衣箬笠,嚼草尝花,雨晴一样学岐黄。




黎都公园内炎帝宫



作者其实是故意说反话,上联写其赤脚裸肩的直观画面,是指其亲民的形象,“非帝”只是表象,实则功绩足以位列三皇五帝。下联写其“为神”,风里雨里亲力亲为,是为了体恤黎民、造福百姓。写神话人物,也能作不寻常语,是本联的最大看点。


作者从炎帝画像的具体模样娓娓道来,把炎帝的功绩一一列举。具体而形象,且能归结于务农事与创医术二大功绩上,确能让人信服。


在炎帝宫四周的长廊中,展示有炎帝故事的版画。炎帝宫旁有一个高挑靓丽的楼阁,匾额上大书“古黎阁”,这是黎都公园最大的楼台建筑。阁高16.8米,十字歇山结构,雕梁画栋,飞檐重脊,结构严谨,造形优美大方,一派富丽堂皇、气宇轩昂的气象。阁体方正,阁基宽敞,四面开窗,东西两门相对而开。


居高望远,黎都大地尽收眼底,数千年往事涌上心头,冥想幽思,激荡于胸襟。这里地势高峻,据说当年炎帝有个掌上明珠叫女娃,去东海边游玩不幸落水溺亡,其魂魄化为精卫鸟,从附近的发鸠山衔来石子、树枝,誓要填平东海,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整个羊头岭都是土山,唯独这里有一块巨石,老百姓都叫它望海石,都说是炎帝一片精诚、凝神守望的身影的化身。


炎帝宫东侧还有规模宏大的炎帝碑林,号称华北第一碑林。碑林里挂满了全国书法名家的怀古佳作,有上千块之多。整个碑林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回环曲折。漫步碑林,如同遨游在书法的汪洋大海中。驻足细赏其间,作品皆以炎帝文化为主线,笔走龙蛇,发怀古之幽思,汇艺术之精粹,堪称艺术宝库。



炎帝碑林




日中为市开先例  天下行商出潞州



在黎都公园大门南侧广场上,有一组高大威猛的雕塑群赫然而立,顶天立地,夺人眼球。


雕塑以天下潞商为主题,彰显潞商文化的厚重历史。其中心雕塑为一辆大型的运货马车,所载货物琳琅满目,堆积犹如小山。车顶上坐着一个驾车的老把式,神情严肃,手中一条长长的皮鞭高高扬起,威风八面。前面是五匹骏马扬蹄狂奔,刻画得活灵活现。马车自城门洞穿出,疾驰向远方,动感十足。另一组潞商雕塑,是五个伙伴齐心协力运货,有的肩挑,有的背扛,奋力推着一辆载货手推车。行商之路的艰辛与漫长,可见一斑。


为什么羊头岭上,会有潞商的巨形雕塑呢?原来,这与炎帝文化也息息相关。数千年前,炎帝在黎都首创“日中为市”。每逢正午时分,人们相约出来赶集,以物易物,各取所需。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也是市场交易的鼻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炎帝庙附近形成了赶庙会这种形式,更来了不少手艺人、戏班子,一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在古时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的时期,庙会成了非常难得的文化盛会,逐渐在上党地区发展为生命力极强的大众文化。由于对外交流的增多,这个地区的物产也越来越丰富。


同时,炎帝“耕而作陶”,以解决百姓生活用具问题,这就是最初的陶器制造业。一代代传承下来,这项传统工艺在这里一直发扬光大。上党区的八义窑,在北宋时期就非常有名,开彩瓷业之先河。鼎鼎大名的景德镇彩瓷,就是吸取北方窑、尤其是上党的彩瓷技术,在元代以后才发展起来。有鉴于此,湖南田兴隆先生赞道:


百草遍尝,五谷俱收,黎庶三餐趋鼎盛;

千秋华夏,八荒俎豆,乾坤九土秉陶钧。



此联耐品处,在三餐之“鼎”盛,与九土“陶”钧之对仗,既工也巧,是对炎帝这一丰功的盛赞。陶钧比喻造化,也指治国大道。《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述神农之功,四平八稳。



“天下潞商”雕塑



明清时期,潞安府的商业更是超级繁荣,不仅有万里荫城、日进斗金的铁货贸易,还有麻、绸、酒、煤等大宗商品行销九州,从这里走出去的商家及分号,遍布全国各地,有“天下潞商”的美誉与气度。即使是更有名气、以晋中票号为代表的一代晋商崛起,从时间线上看,都远在潞商之后。正是他们这种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才使“潞商”得以名扬天下。



信步黎都五福地  结庐人境四宜天



遥想当年炎帝创业,绵亘数千年尚有遗泽,故此地民风淳朴、物产丰饶,不由得感慨良多。站在古黎阁上极目远眺,风光旖旎,远山近水,起伏绵延,一派上佳风水宝地。仿佛还能看见成群结队的上党人筚路蓝缕,在茫茫太行间披荆斩棘,趟出一条盐铁古道,成就一段潞泽商帮的辉煌传奇。


今天的古黎都大地,尤其需要弘扬这种敢作敢为的精神。上党文化名人傅怀珠先生的诗句,恰如这种精神的注脚:


嘉禾压地秋风里,犹有先农劝稼声。



这里是神农与授嘉禾的地方,自然条件、人文资源都是得天独厚。上党人如数家珍般告诉笔者,上党胜地,至少有以下五“福”临门:


文化福地:“炎帝故里、城隍之都”。

资源福地:“煤海铁府、战新之城”。

商贾福地:“晋商先驱、潞商之根”。

生态福地:“康养胜地、北药之乡”。

康养福地:“清凉之都、无扇之城”。



上党区,这个远古大神都无比青睐的地方,正在挖掘现有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深入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一个宜商、宜居、宜学、宜养的“四宜”上党区,正张开双臂,以太岳般宽广的胸怀,恭迎四海嘉宾。


行文至此,有感而执拙笔,拟得一联,以记录上党区这个让人一见倾心的文化之都,给笔者留下的深刻记忆:


上党印象

娲皇曾补,炎帝曾耕,更撑开太岳画廊,上党高为天下脊;

铁府赐金,城隍赐福,长相守清凉胜境,黎都绝似梦中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1-29 01:14 , Processed in 0.097848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