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回复: 0

由“形对意联”派生出的两个问题:合掌与隔

[复制链接]

1956

主题

19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50
发表于 2024-9-25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由“形对意联”派生出的两个问题:合掌与隔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年09月22日 00:01 河南


联 斋  第4798期


由“形对意联”派生出的两个问题:合掌与隔

李洪起

      对联的对仗不工、声律失误属于外在形式方面的禁忌;合掌与隔景则是内涵方面的禁忌。好比“孪生兄弟”,提到合掌往往就要提到隔景。合掌与隔的现象是在选物、景、事、情、理方面走了两个极端:合掌是对的太近了,变成一条腿走路;而隔是对的太远了,两条腿用力方向不同。这种情况调整过来才好。在某种程度上明白了合掌不合掌,也就明白了隔与不隔。

      一)对联的合掌:即联语中对偶词句的语意相同或相类,在联意内容上不能“避复”的联病。对联上下联语意关联可以借助不同事物,或从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侧面,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单纯的语意重复通常多因思路狭窄,大量地采用别称、同义或近义的词句,加之联律又要求同类相对,而语言工力不够表达又不得法,因而易犯合掌联病。其蔽端是会影响对联的对称性和差异性,从而失去了对联应有的韵味和意境。如:
       神州滋雨露;
       赤县灿春花。
      此联后三字,虽上下联意思有别,但“赤县”就是“神州”,且在句中充当中心词,而后三字“滋雨露”与“灿春花”语义上没有多大的变化。虽然不是完全重合的,但也属语义相近。而且中心词在联句中占比较大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此可以认定为合掌。对联的合掌尚有完全合掌与局部合掌之分。

      其一,完全合掌。具体看:
      1,上下联语境完全重合。下联如同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如:
      布谷声声催懒汉;
      子规句句警闲人。
      “子规”是“布谷”的别称,同属一个事物相对,“懒汉”与“闲人”是近义词,声声、句句,催、警也都意近。下联基本就是上联的翻版。此类联句即属完全合掌。

      2,创作角度及炼意、炼字手法相近,而使得上下联语义内容基本相同,可视为完全合掌。如:
      日出东方红满天;
      月升西岭白映地。
      同样都写了自然景象的宏大与美丽,但意境过于相似,缺乏足够的差异性,构成了合掌现象。

      3,左右联意变化的中心词所占比重较大,而且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本质并无二致。这类联因其中心词合掌亦可视为整联合掌。如:
      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
      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无论当句中,还是对句间,皆有语意重复之嫌,这样的对联直接可判其“合掌”。

      其二,局部合掌。即局部语义或语境重复。上下联重复语义的词句不是联意的全部,只是个别部分语义重合。对局部合掌的判定,关键取决于中心词即语义重心所在的紧要部分对语境所起的作用。不能因个别词句的内容重复就妄判其局部合掌。
      一方面是,虽然起作用但不左右联意变化,属非主要因素的部分。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无伤大雅,可以按宽对看待。如: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是一副庆贺一百四十一岁生日的贺联。虽上下联内容相同,都是表达的同一个人的同一件事,词句除“重开”、“双庆”意近,“岁月”对“春秋”略有合掌,其余词句不同,对于民间贺寿联,人们喜欢祈福纳祥不去细究合掌与否。
      另一方面,视局部合掌的词句在联中所占比重大小。若局部合掌的词句在文中语义所占比重较小,且其局部合掌不影响整联语意,要求可适当放宽。一般将语义重复的占比标准定在 75%。超过 75%可直接判定合掌;不足75%依意酌情裁定。

      二)对联的隔:所谓隔,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的意象及语意不相关联,上下联所描写的景象不能同时融合在同一画面中,由景隔同时衍生出意隔、情隔、时隔等现象。说到底,隔的实质是对而不联,不能形成完整语境表达同一主题。隔似比合掌忌深,因为合掌是用语雷同化,上下联的语意重复,让对联的容量变窄;但是隔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意境传达效果,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如同“隔雾看花”,难以直接理解和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对联的“隔”通常表现为:
      1,隔景:即上下联所表现的景致不在一个画面里边。我们知道,对联和格律诗中的律联,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联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律联在律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语义是不完整的。对联要完整的表达一个主题,就需要上下联之间,互相依托,互相映衬。因此其局限性以及规则要求上就较律联都规范得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求上下联的内容要在一个可视的画面里,一个统一的意境中。若不在一个统一的画面,不便于相互映衬,突出主题,同时也可能因隔景而使有理之景变成无理之句,背离客观事实,背离自然法则。如:
      雨润飞红春色好;
      霜冷落叶月光寒。
      上联细雨润飞花,春光无限美好,下联已经霜冷叶落,月冷光寒。雨-月,春-秋,飞红-落叶,都是不可能在一个画面里出现的场景。在整个意境上也是上联喜柔条与芳春,下联悲落叶与劲秋。无论在景致上,时间上,意境上,上下联的语义都是不相关的。再比如:
      案上墨香诗隽;
      阵前马吼戈红。
      上下联描写的景物一动一静,一近一远,一醇香一惨烈,不在一个可视的场景内,反差巨大,且看不出联句之间的必然联系,应为隔景。

      2,隔意:主要指对联或对仗中的情感色彩不和谐、不统一。句意相隔,是由隔景衍生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隔景必然隔意。对联是要构筑意境或表达哲理的。景和情,意密不可分。上下联之间如果没有有机的联系,或者不是对立的统一,那就必然隔意。正如上面的两个例句:“春色好”对“月光寒”, “案上诗隽”对“阵前戈红”不仅隔景,同时也隔着情、隔着意。

       最后,关于对联的隔补充几点说明:
      (1)关于隔的分类:有两分法、三分法、甚至还有四分法。两分法隔景、隔意。三分法隔景、隔情、隔理。四分法隔景、隔情、隔理、隔意。只是区分方法不同,其内涵是一样的。如两分法的隔景和隔意。只是将隔景以外的情隔、理隔都归于意隔而已。
      (2)关于季节之隔:自然造景避不开春夏秋冬四季。而如春桃秋菊夏荷冬梅,自然之景又对应着四季。为此成联时经常会遇到四季之景的合掌与隔的问题。关于这类问题,务必依联意理性判断,切不可望文生义,一见春秋之景相对,即定性为“隔”。形对意联形式和内容林林总总,意联方式更不能概全。又岂可“因一字而臆断”!例如:
      春种一颗粟;
      秋收万斗粮。
      一春一秋,一种一收,是否隔景隔意?回答是否定的。这类的上下是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的,讲述的是大自然的因果循环;更有付出必有回报的人生真理。再如:自题联
      夏居月下听鸣竹;
      秋伫篱前数落花。
      上联夏景下联秋景,初看上下联一夏一秋似乎隔景。可若结合“自题联”或“居,伫”二字来看,此联的关联点在“作者”而非夏秋之景。整联借夏秋两季作者的不同生活习惯来表现作者恬淡、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貌似隔景隔意,实则联系紧密。如果此联不从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就可能得出隔景的结论。就上面二联而言:一个是以述理来联,一个是以人物来联。因此说对联的隔不可绝对化。要根据上下联的前后语义,及其所表现的主题,加以综合判断。

      (3)重视细节,着意之精以纤巧胜:对联衔接点和最紧要处在哪里,这是经常被忽略的。遣辞下字所关注的焦点或重点,所传达的语言、情感、行为的目的性及导引性等皆须具体分析。如趋向动词“去来”,形容词“远近”,副词“欲、将、拟”等,欲、拟、将要、想要等,动词“遮、掩、盖、藏、隐”等。具体分析夏去秋来、春近冬归,实际应该是什么季节?合不合掌?“八月十五云遮月”,见云还是见月?“时有黄莺藏叶底”,景中可见莺吗?遣词立句容不得废词虚话,还必须让人知其物、明其理、感其情。要具体分析,比如分清为景而下还是为境而下,为境而下还是为人而下,理清句子词语本身潜在的逻辑关系,围绕题干有无关联隔不隔。创作如此!析联如此!评判亦应如此!关注这些细节还可从意联的“软硬件”两个方面判断对联景隔意隔与否。


李洪起,网名洪波湧起,50年代生于沈阳。国家机关干部,退休后开始研习诗词楹联。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鞍山市诗词学会外埠会员、沈阳市楹联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化报辽宁工作室副主编、北梦南缘文学社副社长。曾参加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偶获二、三等和优秀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2-27 16:21 , Processed in 0.11217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