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涧西村火神庙戏台古联赏析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年11月28日 00:02 河南
联 斋 第5020期
涧西村火神庙戏台古联赏析
朱青龙
在山西省吕梁山南麓,新绛县泽掌镇西北部石门峪口右侧,有一个沧桑古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乡风文明的美丽古村落——涧西村。
驱车前往,沿途是一片片平展展,绿绒绒的麦田,苍翠的碧树将村庄环绕掩映。顺着平整的村路前行,宽阔的街道整洁又干净,犹如进入一个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行至村中心位置,伫立在路旁的火神庙古戏台映入眼帘。戏台紧贴着东西路北边,其西面紧挨着一座明净青翠的泊池,其北面就是端方肃穆的火神庙和宽阔洁净的活动广场。凭栏凝望,如同鉴赏一幅优美的图画。清风徐来,似挽一抹绿柳依依,听声声鸟鸣叽啾。波光粼粼,若持一方银镜览胜,望淡淡山色倒映。巍巍戏台静静地伫立街头,古朴又端方。感受扑面而来的丝丝清凉,感受袭上衣襟的袅袅花香,不由牵惹起游子心中那股悠悠乡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神明、多宗教信仰的民族,元明清时期形形色色的神明神庙达到顶峰。每个神庙都有一标配,就是戏台。正所谓“无戏台则庙貌不称,无戏台则观瞻不雅”。一般情况下,戏台的位置在神庙门口,戏台口面对神庙正殿,每逢庙会必会接戏娱神,闹社火,唱大戏,以期风调雨顺,家宅平安,瓜瓞延绵。
涧西村火神庙敬奉火德星君。戏台座南向北,凸现明清建筑风格,五脊六兽四挑角布局独具一格。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精雕细琢的细节处理美不胜收。戏台脊梁板刻有“道光乙巳年(1845)农历二月三日重建”字样。四根粗大的方形石柱坚实有力地支撑着整个戏台。中间和两边石柱分别饰以精美的山水花鸟鱼虫图案,两副楹联分别撰刻在面向观众的北边。台口呈倒八字形,在最外侧两边八字墙面分别镶嵌两块石板,石板上一面撰写着《韩娥善歌》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擅长唱歌的女子韩娥向东到齐国去,因为穷困潦倒,饥饿难耐,经过齐国城门雍门时,无奈卖唱求取食物。她讨得食物以后,随即离开了雍门,人虽远去,但余音却还一直在城门中缭绕,三日不断,附近听歌的人都以为她一直没有离开。在这里撰写这则典故,是期望在这个舞台上,听到的每一句戏文,都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面书写着《薛谭学讴》的寓言,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已经学完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声歌唱悲歌。高昂的歌声振动了林木,美妙的嗓音响彻了云霄。薛谭听后自惭形愧,于是赶忙向秦青道歉,要求留下来继续向秦青学习。书写这则寓言,就是盼望在这个舞台上演唱的歌喉,一定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戏台两侧石牌中的文字与石柱之上的两副楹联,两两相望,遥遥相对,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驻足观赏这座明代古戏台廊柱的两副古联,恰如看到这里从古到今如走马灯般轮回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场场好戏。人生若戏,戏如人生,粉墨登场,铅华洗尽散场,戏里戏外皆在戏台上演。请跟随笔者来一起鉴赏这两副楹联。第一副楹联:
百尺歌楼,遏得祥云攒北岭;
两肩舞袖,添来英气接西山。
这副楹联,“歌”和“舞”在这里用做动词。“楼”这里指戏台,“袖”指长袖。“遏”意为控制;“攒”意为聚拢。“添”是指添加;“接”就是连接。细细品味,每个字都用的恰到好处,叹为观止。在高高的戏台之上,优美的唱腔,悠扬激越,声遏行云,惊得天上的五彩祥云都聚拢在村北高耸的峻岭处留恋徘徊;请来的戏班优伶,长袖善舞,挥袖自如。深厚的水袖功夫,风姿绰约,如姑射仙子,婀娜多姿,似西山流水,转折无痕。让观众戏迷如痴如醉,体验到看戏的乐趣和享受。再看第二副楹联:
刻羽引商,涧鸟依林频顾曲;
歌风肄雅,池鱼出水亦听声。
乐律分五音十二律,五音,即宫、商、角、徵、羽。刻羽引商,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对楚王问》,其中“商”指的是商调,而“羽”指的是羽调,用来形容对音调的精细调整和音乐演奏时对声律的讲究和技巧的精湛。
上联的大略内容是:戏班动人的旋律,使山涧里的鸟儿也忘记了鸣叫戏闹,一个个徘徊在舞台旁边的树林之间,频频回头,怡然自得地欣赏乐曲的美妙。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歌风肄雅,歌风也做歌讽,有歌咏吟诵之意,南朝齐谢朓《祀敬亭山春雨》诗曰:“歌风赞灵德,舞蹈起轻埃。”《诗经》是入乐可歌诵的,故无论学习其文辞或学习其音乐,皆可谓“肄雅”。
下联的意思是说:迷人的唱腔,动听到道白,合着优美的身段,令池水中的鱼儿也陷入沉醉,忘记了自身的危险,纷纷露出水面,认真聆听余音绕梁的歌声。
涧鸟依林,时于此中得佳趣,让人品味到大自然的美好与乐趣。池鱼出水,更从何处问源头,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生活的真谛,追寻内心的平静与纯净。
作为新绛的明清代戏台之一,火神庙戏台虽不张扬却自显庄重。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悄然流转。古朴的建筑风格,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往昔蒲剧梆子悠扬回荡,让人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古往今来,这座戏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向你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味重古村落,最美在民间。关注涧西乡村老戏台楹联的味道,实际就是寄托乡愁的回忆,戏台古朴,多姿多曼;楹联厚重,美伦美奂。她是一种情感寄托,精神向往;她是一种文化传承,宝贵遗产。任凭时空变幻,带不走的故乡土,挥不去的竹马情,拆不开的家乡缘,割不断的梆子腔……
朱青龙,退休干部,共产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新绛县诗联学会会长,新绛县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新绛乡音》杂志副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