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63|回复: 31

修身养性联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发表于 2023-5-11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大德必寿
美意延年

上联出自《礼记·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下联出自《荀子·致士》:“得众动天,美意延年”。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有高尚品德的人一定会得到长寿,心情愉快就能延年益寿。德为福寿之本,大凡品行端正、为人善良、心境淡泊、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往往有利于身心健康。而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人,因其胡作非为必然会导致精神紧张、恐惧、沮丧等不良心态,久而久之,必会不利于身心健康。唐代医学家、养生家孙思邈早就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善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心畅延年久;德高益寿长”。“心宽能益寿;德高可延年”。“处事德为本;居家书当先”这几副对联和“大德必寿,美意延年”讲的是同样的道理。(尚廷震)2022·8·8

作者:尚大先生
链接:https://www.zhihu.com/pin/1540043255764267008
来源:知乎

——来自 熊经浴著《古今养生名联赏析》,金盾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曾”即孔子弟子曾参。他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复习三个方面,此为“曾三”。

“颜”为孔子弟子颜回,他有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故称颜四。

“禹寸”,是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游南子》谓:“大圣大责尺壁,而重寸之阴”。

陶分,指学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时光。他说过,“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郑板桥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简练的语句,囊深邃之内容,此联在于激励人们,珍惜时光,思想积极,值得效仿、学习。

——来源于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享遐龄
德能昌后

选自民国·胡瑞芝《养正录》。意思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能享受长寿、高龄;道德高尚的人,其后会兴旺、昌明。

上联由“仁者寿”(《论语·雍也》)引申而来。这里的遐龄,指人长寿,高龄。《魏书·常景传》:“以知命为遐龄”。

下联自“德积者昌,殃积者亡”(《十大经·雌雄节》)转化而来。为什么仁者会享遐龄呢?享寿73岁的孔子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孔子家语·五仪解》)这里说的将身有节,就是生活有规律,慎节起卧,饮食有节;动静以义,就是动静要符合道义,且要劳逸适度;喜怒以时,就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随意狂欢,不动辄暴怒;无害其性,就是根据人的身心特点安排生活,不压抑,不戕贼,不放纵,不懒惰。“仁者,内善于心,外及于物”(《周礼·地官·司徒》)。仁,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的美德,如宽厚、慈爱、守信、勤俭、忠孝等,它是众善之本。在这里,仁就是与人为善,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把人的情志和生活起居掌握到适度的程度,把心中的善念转化为嘉言懿行,这样自然会有利于健康长寿。这正是“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宋·邵雍《言行吟》)。用更通俗的话讲,就是好人寿长。
湖北汉阳县侏儒山崇仁古寺有一副崇仁崇德与修身的对联,也很有教益:

崇仁崇德尚崇智;
修道修仙须修身。

与此类似的对联还有:
积德前程大;
存仁后步宽。

德高增福寿;
神静乐天年。

Jason阿其叔

19-10-10 17:19
来自 微博 weibo.com
https://weibo.com/7028623477/IaRET38wj?type=comme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容德乃大
无欲心自闲

选自清·周希陶编《重订增广》。

  上联语出《尚书·君陈》:“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有忍耐精神,所做之事才能成功;有忍让宽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括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坚强和力量。从养生角度说,宽容又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

  下联源出五代·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六,全句为:“无欲者,神合于虚,气合于无,无所不达,无所不通。”意思是说,人如没有贪欲,人的神就会进入无情无欲的虚寂状态,气也会顺应自然的变化。虚无是道家用来指“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又无形象可见。说白了,“无欲心自闲”,是说人只要没有贪欲,就会有清闲安逸和闲适的心情。“德乃大”、“心自闲”则是以宽容、无欲态度立身处世的结果。

  (熊经浴辑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3月19日 第六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此联为明末画家王时敏(1592—1680)所撰.

上联所谓“宽”,是指宽厚、宽和、宽恕、宽容等.《尚书·君陈》有言:“有容,德乃大.”而且,宽容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所以联语强调德要从宽处积.从养生角度言,心宽才能体健,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下联讲幸福、福分、福禄则要从俭中求.俭,指俭省、俭朴、节约.《后汉书·郎(岂页)传》:“夫救奢必于俭约,拯薄无若敦厚.”宋·罗大经说:“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这就是说,俭能治奢、治贪、养气.

来源于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德用十分功,自然神安梦稳;
作事退一步想,无不心平气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俯仰不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择友须求三益
克己宜守四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静日长仁者寿
荷香风善圣之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能克己身无患
事不欺心睡自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正当师包孝肃
忧乐应学范希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知行义修仁者
便是延年益寿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护体面不如重廉耻
求医药莫若养性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寿本乎仁乐生于智
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守清贫,力行克己
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惟俭助廉,惟恕成德
寡营习静,寡欲养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德日休,为善最乐
知足不辱,能忍自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
修万间广厦不若修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善最乐
读书便佳——朱子斋联。

此为朱子斋联。

上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L日者问东 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意谓做好事最快乐,孟子 也曾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了 (《孟子•公孙丑上》)君子的最高 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善,是君子追求的最高标准,是德的 最高境界。善良也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古话说广人而好善,福 虽未至,祸其远矣。”人们发现,经常为善的人,心绪安宁,心胸坦 荡,在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的同时,自己的身心得到慰藉,精神会 感到愉悦。古今中外的养生家无不把“乐善不疲”,“乐善好施”视 为养生的灵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 过于善。”现代医学也认为,善恶会影响人的寿命。美国耶鲁大学 和加州大学共同就这个问题调査了加州阿拉米达县7000 A,得出 的结论完全相同:乐于做好事者长寿。专家指出,人的大脑中有一 部分细胞膜上存在着吗啡样受体,在受到“爱心”滋润时会产生一 种类似吗啡的天然镇静剂——内啡吠,它会使人产生愉悦感,这就 为“善者寿”提供了科学依据。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乐善好施的 人,能激发人们对他的感激、友爱之情,从而使其获得内心的温暖 和满足。当然为善虽然最乐,但终身坚持为善又谈何容易!清代 文学家蒲松龄在《省身语录》中有一则联语令人警策:

为善如负重登山,志虽已确而力犹恐不及;
作恶似乘骏走坡,鞭即不加而足莫禁其前。

下联同样认为读书也是美好的事情。因为“读书不独变人气 质,且能养人精神”(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清人陶云汀亦撰有内容相同的对联:

尽力量为善;
养精神读书。

清人周希陶编的《重订增广》也辑录了内容相似的对联:

欲高门第须为善,
要好儿孙必读书。

还有两副古联也与此联相似:

人间乐事唯为善;
天下奇观在读书。

(福建南靖孝坎下村尚德楼联)

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两字;
遵司马公家训只在积德一墙。

(山西灵石王家大垸敦厚宅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积善家方庆
心闲体自舒

上联出自《易•坤》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 余殃•”意思是说,多做好事、乐于助人的人阖家幸福,并且会恩泽 及于子孙。

下联是说人的心情闲适,身体也觉得舒展、平安。《礼记,大 学》有“心广体胖”一语,下联即由此引申而来。

以下几副联语也与此联内容相似:

门内罕闻姪笑怒骂,其家范可知;
座右遍书名论格言,其志趣可想。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家范勃指治家的规范、法度、风俗教化。《旧唐书•崔琪传》: “礼乐二事,以为身文;仁义五常(指仁、义JL、智、信),自成家范, 上联是说家庭内极少听到嬉笑怒骂声,可知其治家严谨。下联讲 在书桌的右边遍书用以自警的格言至论,可见其志向和情趣的高 雅。明•袁了凡云:“凡人居家,几案上须有劝善书,或先贤格言一

册,俾朝夕翻阅。可以收摄身心,扩充善念,获益不浅,而于教子弟 辈,尤为要紧。”这是对联语的很好诠释。
悯济人穷,虽分文升合亦是福田;
乐与人善,即只字片言皆为良药。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类》)

“升合”,系容量单位,10合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意谓

同情接济穷人,虽然是很少的钱和米,也是积福;
乐意友善待人,即使 是只字片语都是灵丹妙药。

劝诫人们养性修善的联语还有:

积善庆源长;
结冤路头窄。
(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言》)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汪曾祺选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这是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的书斋联。此联出自北宋哲 学家邵雍《自乐吟》的颔联:“才闻善事心先喜,每见奇书手自抄” (《全宋诗》册7,页4636)。

大禹闻善言则拜,邵雍则'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道善言,乐 行善意。闻人之恶,若负芒剌。闻人之善,如佩兰蕙”(《安乐吟》)。 对“出口无善言,行身无善事”的人,邵氏深恶痛绝,斥责那种人是 “徒有人之身,殊无人之贵”(邵雍《又五首》之五)!联作者闻善事 则喜,足见作者有“见善思齐”之志。而作为养性者“应善言不可离 口,善药不可离手”(《新唐书•隐逸传》).

见到奇书,即不辞劳苦,亲手抄写,在古代这不仅是为了复制 图书,它还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即使到北宋,正是雕版印刷术 的普及时期,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还写道:“余犹及见老儒 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明初有一代文宗之誉的宋濂在《送东阳 马生序》中曾谈到他嗜学抄书的情景:“余幼时即嗜学,家貪,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 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 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故有人作诗赞扬宋濂幼时刻苦读书, 严守信约的好品德:宋澆幼嗜学,家贫无书览。假借藏书人,笔录 计日还。天寒砚冰坚,手抄不怠慢。录毕走送之,守约人皆赞。此 联同样表现了祝氏修身治学的良好心态和进取精神。“得见奇书 手自抄”。这是读书人学习的好习惯,好方法。清人阮葵生在谈到 “抄书之益”时说/宋景文尝自言手抄《文选》三过,始见佳处。洪 景卢亦自方手抄《资治通鉴》三过,始究其得失。古人读书著书,未 有不手录者」'(《茶余客话》卷十)抄书之益,一是加深记忆,积累资 料;二是增强理解,温故知新。三是可享受抄书之乐。

重视好的见闻,寻找抄书的益趣,这也是养生所应有的心态。 本联尽管文字平淡,却是劝人为善和培养高尚情趣的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关因果方为善
不计科名始读书

宋-戴曷《自况》诗的颈联曾云

非图报施方为善,
岂为功名始读书

《全宋诗》册59,页36982)清-梁章镇之父资政公(梁赞 图)化脱戴诗而成。
人们常说“善有善报”,说明有些人为善是有所期许、希望有所 “报”的,而此联作者却强调为善应不问因果之报,而应该是出于善 念不图报偿的自觉举动。善应当是纯良的。如夥县一副古联所 云:万事莫于疑处动;一生常向吉中行。明人谢肇潮说得好:“大凡 有利于人及理所当为者,孳孳(同孜孜)为之,皆德也,不必计较人 之知否,亦不必望后之有报否也。"又说:“善自可为,恶自不可为, 何必计较报应?譬如奸盗、诈伪,即律所不禁,良民不为也。惧死 而修生,惑矣:惧来生而修今生,亦惑矣"(《五杂组》卷之十五)。 “善良的行为有一种好处,就是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了,并且使它 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为”(法•卢梭《忏悔录》)。对于善应如是观。

同样,古代读书人多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此联则强调 “不计科名始读书气可见作者修养身心已摆脱流俗,达到一种较 高的境界。《楹联丛话》编者梁章銀指出:此“乃自修要旨也。终身 用之不尽矣V《楹联丛话》)卷八)。

还有内容相同的对联:

不因果报方修德;
岂为功名始读书。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

不关果报方行善;
岂为功名始读书。
(清•陈句山撰,《联话丛编》一,第560页)

随时随地,留心积善;
惜寸惜分,发愤读书。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 读书纵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行善不期获报,
自然梦稳心安。
(原出傅一风《闻知集》,载清・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一 •格 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忘果报能为善
欲立功名在读书

清代文学家梁章籠为人书的楹帖,选自《楹联续话》卷二。

上联是说,要为善必须忘记回报,不计较因果报应。梁氏说, “古今果报之爽者十有八九,若此念未忘,其阻善机者多矣”(《楹联 续话•卷二•格言》)。关心他人,好行善事,尽可能地为别人服 务,这是一种善良品德的体现,是道德的升华。如果为善之前先计 较图报,那许多善举善事就做不成了。无独有偶,19世纪俄罗斯 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样认为,行善事是 一种发自内心、超乎因果关系之外的自觉行动。他说:“如果善有 目的,那就不是善了;如果善有结果——有报酬,那也就不是善了。 因此善是超乎因果关系之外的飞《安娜•卡列尼娜》)。他鼓励人 们“多行善事”,成为°以他人的幸福为目标的善人”(《列夫•托尔 斯泰文集•十七卷,日记》)。

明人陈基在《修慝余编》中分析了两种人为善的不同心态:“好 善之人阴为善,惟以善念为修省;不善之人阳为善,惟以善事为铺 张/告诫人们应取不图报施的*阴为善”的态度,从善念出发,乐善 好义,播种爱心。“不以小恶为无害而不去,不以小善为无益而不 为「(明•周臣《厚生训篡》)实践表明,“为善”是养身的营养素。 善心和爱心与心理健康是密切相联的。

下联则说,要立功名则要认真读书。梁氏说:“至于'功名,二 字,在三不朽之列,正读书人所当念念不忘者,以为立功立名之地,

此殆误以科名当之耳”(《楹联丛话•卷二•格言》)。这里所谓“三 不朽”系指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经久不废,故曰三不朽。与科场 的功名是不同的。《老子》云广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意思 是说,死而不朽的人也算长寿。按照老子的观点有“三不朽”业绩 的人,其精神不朽,也是长寿者。如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 人莎士比亚所言:“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戏剧集》)。

山西榆次城隍庙玄鉴楼也有类似的劝善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梦魂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事莫如为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

这是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分别阐述了 “为善乐”和“读书香”的修身养性之道。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可以使助人者得到许多精神快慰,有助 于保持良好的情绪。所以世间万事都没有为善那么使人快乐。这 种精神上的欢愉、轻松和幸福感对为善者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日本著名社会医学家若月俊一曾有一句名言:利他可以延年。他 说:要使自己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就要一切为他人多着 想。这样你会感到胸怀宽阔,精神舒畅。这对全身的血液循环和 激素分泌,都会带来良好影响。这是他在82岁时向他人介绍的自 己的健身体会。这说明利他、亲社会确能给人带来愉悦幸福的高 峰体验。正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书之所以“香。是因为古人为了防蠢虫咬蛀在书中放置芸香草,给书留下了幽幽清香。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载:“古人藏 书辟蠢用芸。芸,香草也,今人谓之'七里香'者是也。叶类豌豆, 作小丛生。其叶极芬香,秋复生,叶间微白如粉,辟蠢殊验。‘'“书 香”这一极具文化韵味的词汇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就把读书人 脱尘出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或“书卷气”,把喜爱读书的人家和 有读书传统的家庭称为“书香门第”或3世代书香,“读书香”之所 以胜过百花香,是因为优秀书籍的文字内容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 华和智慧,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人类崇高道德和美好价值的宝库。 “读书香”还香在优秀书籍对读书人的净化心灵和启智感悟作用。 西汉经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苑》)善读 书,书中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高风亮节,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令人倾慕钦敬,见贤思齐。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 能开启心智,增长才干。从养生角度讲,读书还能帮人开阔眼界, 宽畅胸怀,健脑防衰,消怒化郁,获取养生知识,提高对人生意义的 认识,增强防病抗病的信心和能力。这些表明,读书的浓郁香味是 馥郁的百花香难以比拟的。

有道是:
诗亦醉人何用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福建南靖书洋镇怀远楼也有一联与此联内容相近:

书为天下英雄业;
善是人间富贵根。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二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善不言因果事
养心有取老庄书

这是清孙严修的自题联。

因果,指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指佛教用语,因缘与果 报: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上联是说,作者不相信佛家的因果 报应,因而作者乐于为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也不讲究会有什么善 果,得什么好报。因为做好事本身就是一种“乐,是“理所当为气 正如古徽州(今黄山市)一副联语所云广清贫自有清贫乐;好事多 做康寿来;对于潜心向善的人们来说,乐善虽然不讲究因果报应, 不图什么报偿,但乐善确有利于长寿。正如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 家葛洪所言:“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 逮昆虫;乐人之吉,悯人之苦;肩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 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 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做必成,求仙 可冀也。'‘(《抱朴子•微旨》)这里的“求仙”无非是追求长寿,只要 潜心向善积德行义,长寿是有希望的。

“养心”,就是修养心神。即调节意识、思维活动以保养精神,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那么养心以什么理论作指导呢?联语说得 明白:“取老庄书气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春秋、战国时道教 的主要思想家。亦指以老子庄子学说为代表的道教思想。老庄并 提,始于汉,盛于魏晋以后。三国•魏•曹植《七启》广窃慕古人之 所志,仰老庄之遗风。”三国•魏-嵇康《幽愤》广氏好老庄,贱物贵 生,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下联是说,养心就要取老庄的书来学习。 寡欲知足,淡泊全神,此乃老庄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

《楹联新话》编者朱应镐对此联十分赞赏,称它“句法苍古,妙造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四时春为首
人间五福寿当先

上联谓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当以春为首。春,指春季、春天。 我国习惯指农历正月至三月,为一年四季中第一个季节。“一年之 计在于春气春天是一个生气蓬勃的季节,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 节。“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人 遇春暄,则四体舒泰”(孔颖达语)。《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 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 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意思是说,春天三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 的季节,人们应该日入即卧,早一些起床,到庭院中散散步,披开头 发舒缓形体,使情志活泼,充满生机,像对待初生的万物一样,只应 让其生长,而不要杀害。这就是适应春天,调养“生气”的道理。波 兰作家显克微支也说:“在春天里,每个人的心都是愉快的,每个人 的心充满了无尽的生的希望。'‘(《火与剑》)

人间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 终命”(《书-洪范》光孔颖达疏一曰寿,年长也。"下联是说人间 五福,寿是第一位的。它不仅在五福排列顺序上占第一位,而且就 重要性而言,健康长寿则是一切幸福的前提条件。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象山)对此则有他的独到见解,他 说广若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 不是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自考其心,则知福祥殃咎之至,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必然之理也。”他强调要获得五福,关键要心地善良,多 做善事。对于“寿。他认为不仅是活的时间长,而且在于心地,心 里“知有中国夷狄,知有善恶是非,知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 妇顺,朋友有信……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 有患难,心实康宁,或为国死事,或杀身成仁,亦为考终命(转引 自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陆象山讲洪箔以代醮》)一句话,只要 心地善良,崇尚道德人伦,即使为国尽忠,或杀身成仁,亦为“考终命”,即是享尽天年。这与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观点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善为至宝生生用
心作良田世世耕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第三集。

“生生”意为滋生不绝,繁衍不已。孔颖达疏:“生生,不绝之 辞。”又指世世代代。上联是说,把人的善心善举要像最宝贵的传 家宝一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用下去,做心地纯洁的善良人。

世,古称三十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心作良田,语本佛 经《心地观经》卷八,'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气 下联是说,善良的心地犹如良田让子子孙孙世代继承受用。宋人 刘清之在《戒子通录》中说广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 积善以滋润之。”这副对联不仅劝人为善,而且要积学、积德、积善, 让子孙效法。

唐代享寿91岁高龄的著名禅师石头希迁曾为人们开列了十 味祛病延年的奇方:“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 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鹭全用,方便不拘 多少了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 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 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搓。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 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便在于 养德行善。正是: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乃快乐之源。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和金缨《格言联璧》也有内容相同的联 语: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山西灵石不陋居也有一联: 闲从世外观今古,为善最乐3 懒向人同问是非,树德为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选自清•曾国藩《求阙斋日记•问学》。

上联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 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人有善,则取以益我,即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有善,则与以益人,即诲其为,善,助其为善, 善与人同。一取一与,相互促进,则善端无穷,善源不竭。为什么 历代先圣贤哲如此看重“善”?因为善乃美德之源,善是做人的道 德准则,也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同样指出: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 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备急千金要方卷第 二十七•养性》)

“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汉•徐干《中论》)。这些格言告 诫人们,“善恶书于史册,毁誉流于千载”(三国•魏-李康《运命 论》)O不论是延年益寿,还是流芳百世,都得有一颗善良之心,“取 人为善,与人为善,人生在世,总是忧乐相伴,但以何为乐,以何为忧,如何对待乐 与忧,人们的看法却各有不同。下联反映了儒家以天下之忧乐为 忧乐的忧乐观。《孟子•梁惠王下》云:“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即以天下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孟子•离娄下》又云:“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即人格 高尚的人有一辈子的忧虑,却没有突发的痛苦。下联即由此化用 而来。这种以天下之忧乐为忧乐的传统美德,在范仲淹的名句中 得到了集中表述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 记》)从修身养性角度言,如何对待人生的忧乐?古人云:“乐不以 忧而废,忧不以乐而忘。”(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尽管人生 忧乐无尽境,但是“知足则乐”(宋•林逋《省心录》)则是必须谨记 的,如此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
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
选自清•蒲松龄《省身语录》和金缨《格言联璧•惠吉类》。

上联的“世事”是指社交应酬和人情世故。清•独逸窝退士在 《笑笑录-不晓人事》中说:“李长源虽高才,然不通世事,傲岸多 怒,交游多畏之。”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离群索居,“不通 世事,傲岸多怒”,就会使自己孤立起来。古人有言:“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气“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气这些格言告诉我 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只有宽容豁达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如果 遇事让三分那就更加天宽地阔了。

下联的心田,系佛教语,即心。谓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如 田地长五谷黄稗。下联是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嘉言懿行,让 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清末享年八十的郑观应曾说:“常 观天下之人,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善者寿,量之宽宏者寿。”(《中 外卫生要旨》)这说明心胸宽宏、培育善德的人会健康长寿。

与此联内容相近的联语还有: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的自题联)

要好儿孙,须方寸中放宽一步;
欲成家业,宜凡事上吃亏三分。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

遇事让三分,天宽海阔
心田留一点,子种孙耕。
(清大臣曾国藩赠马瀛洲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31.

合宇宙奇观绘画吾壁 收古今绝艺置我窗前

文人的书斋联较多,但口气、气魄最大的当首推明代诗文家、 为宰辅长达15年的明大臣李东阳(1447—1516)。他自题书斋联 为: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映云、洞庭月、彭蠢烟、潇湘雨、广 陵潮、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画吾壁;
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 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窗前。

上联列举了自然界九处胜景誉为“宇宙奇观,下联列举了历 史上九位名人作品誉为“古今绝艺气表现了书斋主人的志趣和情 怀.欣赏此联,令人耳目一新,神怡心醉。此联后被明末学者陆绍 布收入《醉古堂剑扫》,仅稍易数字。即:

沧海日,赤城霞,点眉雪,巫山云,洞庭月,潇湘雨,彭畫烟,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酉吾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 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窗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楹联辞典和楹联书籍误以为此联是清篆 刻家、书法家邓石如(1743-1805)所撰,实为张冠李戴。其实,邓 “题碧山书屋”的联语,乃自《醉古堂剑扫》而来,仅把“广陵涛”易为 “武夷峰气

邓石如的自题书斋联,则又是一种风格,主要讲立身行己、修 身养性、却病延年之道。联曰:

容人却侮,谨身却病,小饮却愁,少思却梦,种花却俗,焚香却 秽;
静坐补劳,独宿补虚,节用补贫,为善补过,息忿补气,寡言补 烦。

“却”是除去避免的意思。上联是说,容人、谨身、小饮、少思、 种花、焚香六种作为,可以避免受辱,消除疾病,驱散愁闷,减少梦 幻,不落流俗,冲淡秽气。

“补”是弥补、补养、裨益、补救的意思。下联是说,静坐、独宿、 节用、为善、息忿、寡言六种作为,能够缓解劳顿,裨补肾虚,尚俭养 寿,补救过失,益气养性,减少烦怨。联语表现了作者超脱世俗、洁 身自好的精神境界,也概括了前人的养生经验。联语既是待人处 事、修身养性的座右铭,又是却病延年的养生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1-28 11:20 , Processed in 0.107104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