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4|回复: 0

【转载】馨香端午,遇见《诗经》

[复制链接]

1492

主题

15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402
发表于 2023-6-28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转载】馨香端午,遇见《诗经》
编审:张项学 悠雲詩笺 2023-06-27 18:20 发表于河南



馨香端午,遇见《诗经》



文/金霞



      人生最美是遇见。走过田野,越过山川,遇见的都成了笑脸。沉浸时光的河,总有浪花闪闪。捡起,既是春花秋月,又不乏诗和远方。



      馨香端午,一场遇见,一场修行。遇见的是《诗经》,修行的是魂灵。倾听悠云老师柔和的诗语,该是粽逸兰香最美的状态。



图片


      从中文系认识《诗经》,到《典籍里的中国》遇见《诗经》,再到跟魏俊梅老师学吟《诗经》,可以说只闻其声,不见其语。直至今日《诗经》开坛,方拨开云雾。悠云老师深入简出的解读、体悟,道出了《诗经》的当代价值。既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总括,又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生活常态。



      时隔13年,这声音听起来还是那么恂恂和善,浑厚恳切,浓郁的人间烟火在兰香阁回味无穷。清楚记得 2010的某天上午,赵会长通知我去灵宝一中听课,说是三门峡的老师主讲。恰巧周末,我就带着十几个小作家班的孩子参加了这次诗词楹联培训。给我们讲课的老师知识渊博、谈吐儒雅、气宇轩昂,很像一位教授。下课时,刚好坐我身边,机会难得,赶紧请教含糊其辞的地方。老师始终微笑着给我讲解,他的友善消除了我的胆怯,互相留了电话和QQ号,这才知道他名字叫张项学,三门峡诗词楹联学会的副会长,其它一概不知。也就是最近,方晓得他毕业于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任三门峡发改委副主任,做过高中老师、中学校长、技校校长等。想不到历经数职的他,今年已经65岁,却还是那么笔耕不辍。常常拜读他的楹联诗词、散文随笔,很多平台都有他的影子,还有一个“悠云诗笺”公众号,为他的勤奋好学着实感佩!



      几年前,发现他研习《诗经》,每篇学完都会附上自己一首诗。无独有偶,当我们对《诗经》痴迷,却还有些生涩时,我想起了他,可不可以为我们抛砖引玉呢?怀着忐忑发出邀请,他却欣然应允,促成了这个别样端午节。



      泱泱中华,以‘诗’为‘经’,足见其浪漫;以“诗”为“镜”足见文脉雄健。正如悠云老师开场那副联,荡气回肠:



涵盖西周一部诗,桃夭焕彩,河广思乡,绿衣怀旧,黄鸟悲人,更有采薇守塞,击鼓奋威,官史民情成大卷;

绵延中国千年韵,赏赋比兴,品风雅颂,研郑氏笺,探毛公序,欣开强汉盛唐,宋词元曲,古吟今唱起金声。



图片


      钦佩古人,看到什么就歌唱什么,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可以写成诗,那种句子和句子之间更换少数词语的艺术表现手法起到了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很容易理解。



      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个端午节,依然怀着一颗诗心,去寻觅我们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转达的是相思之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的是白头之诺,“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传达了欢饮之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谙达了婚礼之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明达时节之序……



聆听悠云老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解说,我们与先民心灵相通,情意相同,共享一个盛世家园。诗,回归了当下生活,温润一壶酒,醉了欢喜,碎了忧伤。忍不住出此一联:



手握蒹葭,当回淑女,穿越大唐谈场爱;

心牵日月,做次天神,漫游玉殿送台经。



      我知道笨拙的文字不能与悠云老师相提并论,但的确是盈一怀月色,持一笔悠扬,在阑珊处淡淡流香。这份卿卿我我,并非《诗经》本意,而是透过诗情画意树立如何做人的标杆,把握一个“度”,当拥有了这个标杆,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悠云老师长达两小时的分享,让听者感慨不已。大家收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学习方法、审美情怀、生命态度等等与文本看似无关,却隐含着文明的悠远,文化的美善,人们的志向,民族的精神……他在一开篇就给出我们一个“系统工程法”,这种思维方式在《诗经》中处处可寻。当人们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难关,这也正是经典给人的力量。我们一起捧读《诗经》,吟诵《诗经》,延续的是淳厚的民风,承接的是中国的文明。当我们畅游在重叠的章句,回旋反复吟唱时,豁然生出一种新念:这是一种悠久的合唱,群体的美声;这是一种广泛的协调,辽阔的共鸣。



      悠悠三百篇,如同一幅幅画卷,我们看到了农耕文明下人们生活的模样,看到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诗经》像春风一样直抵人心,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像春草一样清新素朴。可以说,《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化,是最基本的情感基调,最高级的审美趣味,最醇厚的德性光辉。《诗经》究竟有多美?在悠云老师的分享中,我们深刻领会:她美在灵魂,美在心田,美在生活!无论年代多么久远,她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她并不高深,把生活的日常、大自然的生命百态、人世间的万般情愫统统入了诗里;她有生活中静与美,生命里喜与忧,爱与青春,态度与风骨……



图片


      此刻,我突发奇想,如果让孩子们从小开始读诗经、吟诵诗经,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文雅地表达,正如孔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还能多识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让孩子从《诗经》中接触自然、走进自然、理解自然,认识了鸟兽草木,然后带孩子到自然当中去寻找,就可以把有趣的自然和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寓教于乐;《诗经》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四字一句,适合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言,不过就是音、音韵朗朗上口;当然,为孩子开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从文学专业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唐诗宋词 ,《诗经》的语言和意境更为质朴天然。想到此,忍不住草拟一联:



千年大雅,诗言道纪,童蒙养正鸿鹄志;

四海玄歌,经寄乾坤,孔圣得中华夏风。



      感谢悠云老师,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诗经》民风淳朴,毫无造作,是天然去雕饰的美好。因此,《诗经》中的音韵,是先民最为质朴、天然的歌唱,其中表达的情感也会比后来的文人更加纯真天然,因此更适合教育孩子。



      这个端午,因诗而遇,自然少不了悠云老师的美章,且听:



端午节与兰香阁诸贤同学经典有感



佳节故园欣遇君,兰香阁上暖风熏。

走心三百催新翠,着意几行飞绮纹。

秦岭景和千载梦,函关气紫万重氛。

偷来一段离骚韵,串起清荷织彩裙。



图片


      掌声久久不息!感动悠云老师,把人生第二季演绎得如此雅致、温良。怀着一颗虔诚,步韵悠云老师《端午节与兰香阁诸贤同研经典有感》



邀来故友比贤君,三百诗文任我熏。

冥冥仙界一袭翠,默默屏前半缕纹。

粽逸兰香馨远梦,云出函谷画新氛。

香草美人添新韵,锦鲤磋磋染绣裙。



      悠云老师的诗情,诱发了我的诗心。我想这份诗情,也会沐浴兰香阁每一位姐妹,还有我的孩子们。我们都会以这份遇见作为契机,温润生活,馨香每天。


再次感谢悠云老师的倾情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17 21:29 , Processed in 0.10299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