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4|回复: 0

高风亮节咏竹联

[复制链接]

1092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510
发表于 2024-1-23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高风亮节咏竹联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01-23 00:01 发表于河南


联 斋  第3988期


高风亮节咏竹联

刘永清

      竹,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之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士吟咏竹联,或取其坚贞,或言其虚心,或颂其淡泊。往往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此联利用竹之“虚心”和“劲节”两大特点,托物喻理。说明人只有虚心求教,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德行高尚,才能为世所重,成为造福国家和人类的“大器”,成为可担当重任的“奇才”。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词书画皆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尤其擅画竹。曾作诗赞竹:“心虚节直耐清寒”、“心秉虚兮节挺立”。在他的《竹梅图》上题有这样一副对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上联借竹叶下垂,茎体中空,言其虚心、谦逊、自尊的品格。下联赞赏梅花不惧冰霜,斗寒傲雪的顽强意志。体现了作者虚心正直的人格,高尚贞洁的情操和不畏强暴的精神。联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

      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曾在佳作《竹》图上题联: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更虚心。
      联语用比喻、双关修辞法,借物咏志。作者妙用竹子茁壮成长的特点,把生来有节,成才后更虚心比喻谦虚而有凌云壮志的人。这不仅在告诫自己,同时也在警示他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和名望,都要虚怀若谷,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水能性澹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联语以“水、竹”的特征为喻,形象而深刻地指出治学、处世所采取的态度。上联咏水,水性恬静,可以当作益友;下联说竹,翠竹虚心,可以视为良师。益友良师相伴,必将永远心静如水,躁浮全无,定能虚心学习,永不满足。所以我们要克服浮夸作风,躬身实践,勇于开拓,争做新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竹之茎干修直,挺拔坚贞,不畏霜寒,四季常青,是竹的又一显著特征。因而,联语多有褒扬。
      若松梅有节,若桃李无私,只须净土一片,便可顶天立地;
      任雨露矜功,任冰霜肆虐,总是清风万里,何曾仰面低头。
      联语高度赞扬了竹之有节、无私,没有嗜求,唯有奉献的高风亮节和不邀功,不炫耀,不怕霜打雪压的倔强傲岸精神,抒发了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山西晋祠同乐亭有这样一副对联:
      万杆逸气争栖凤;
      一夜凌云看箨龙。
      “箨龙”,笋的别称。联语洒脱自然,工稳贴切,写出了竹的纯正高洁的品格和昂扬奋发的气节。作者借竹喻人,以励其志。
      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饥食;
      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这是郑板桥为扬州小玲珑山馆题写的馆联。书可充饥,竹似儿孙,多么新颖独特的比喻!郑非常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他要求儿子“明理做好人”,要向拔节而起的新生竹一样,蓬勃向上,虚心耿直。

      老舍先生曾为祝贺电影“百花奖”最佳演员崔嵬撰联相赠:
      贞如翠竹明如雪;
      静似苍竹矫若龙。
      在这里,老舍先生首先以竹喻贞,借咏竹的高风亮节,肯定崔嵬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德。其次,以松喻静、以雪喻明、以龙喻矫,情辞典雅地赞扬了一代影星崔嵬那刚健质朴的娴熟表演和苍劲浑厚的艺术风格。
      清厉鹗《宋诗记事》云,南宋文士潘庭坚,自幼熟读诗书,聪慧有加。一日,塾师要求以园中竹梅为题作诗,他很快得一联:
     竹才生便直;
     梅到死犹香。
     寥寥十字,将“竹”与“梅”之特点,概括的淋漓尽致。犹以“直”突出了竹的性格,“香”突出了梅的品质。一生一死,对比鲜明。
      《南楼随笔》载有这样一联:
      竹傍桃花,君子也贪红粉色;
      月穿杨柳,嫦娥偏爱绿衣郎。
     “君子”,竹之别号。“红粉色”,代指桃花。“嫦娥”,神话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遂奔月宫,为月之主也。“绿衣郎”,指杨柳,柔情脉脉。联语采用比喻、借代(红粉色)、嵌名等手法,将“竹傍桃花”和“月穿杨柳”两件事物描绘的惟妙惟肖。

       过去有一戏班,曾有这样一个规矩,开戏前,挂一上联于戏台右边,观众中有人对上时,戏即开场。一次,他们到竹塘演戏,这次挂的上联是:
      竹塘细女摘杨梅,思酸未尽。
      观众中有一人想起自己路过松山时,遇见一寡妇为苦瓜(俗称“蒲突”)被偷而叹息,遂对道:
       松山寡妇追蒲突,叹苦无穷。
       “竹塘”、“松山”,皆地名。“杨梅”、“蒲突”,均植物名。联中以“酸”与“杨梅”相照应,以“苦”与“蒲突”相照应,真是煞费苦心,难能可贵。


刘永清,字江天,网名:新晴雨。1956年生,邯郸市肥乡区人,大学文化。中国楹联学会终身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邯郸市诗联学会顾问,肥乡区诗联学会名誉会长。河北省楹联学会授予“河北联坛名家”称号。微信悬联获两项“世界之最”。作品被收入《中国对联作品集》《当代国学家大辞典》《中国楹联年鉴》等。著有《婚恋对联故事》《析字对联赏析》等多部楹联专著及《千年古县—河北肥乡》《肥乡人文》等多部文史著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25 13:30 , Processed in 0.10642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