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9|回复: 0

欣赏诗词中的巧问妙答(文/陈昌国)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3528
发表于 2024-2-2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陈昌国近照



    【点评嘉宾简介】陈昌国,热爱诗词对联的生物科学工作者(博士),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器官移植中心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已退休。在“唐诗宋词元曲”和“诗词吾爱”等多种媒体发表诗词对联散文和微小说一千四百多首(篇,副)。2019年荣获“诗词中国”第四届传统诗词创作大赛海外赛场一等奖和二等奖。


欣赏诗词中的巧问妙答



作者:陈昌国



    诗词创作中有一种技巧是设问。问得巧、答得妙可以使诗词的感染力大增,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诗词可以在开头处设问,如元好问的《摸鱼儿. 雁丘词》,劈头便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这样的设问扣人心弦,让读者忍不住急着往下追索。有的在文中设问,如吴文英的《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



有的在结尾时设问,如汪藻的《点绛唇. 新月娟娟》: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此文要着重欣赏巧问妙答的诗词,对问而不答的妙句只作些微介绍。



    我认为天下最美的巧问妙答句出在南唐后主李煜词。他在《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首句便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接下来抒发了亡国失落的犹伤情绪。在结尾处又倾情掀高潮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问一答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绝妙佳句。他的设问引发人们对他的“愁”作出深度和广度的推想,而他的妙答既用了比喻又用了夸张。把“一江春水”的“愁”倾泻下来,奔腾不息。而且他还要用“恰似”二字来强调。



    另一个奇绝的巧问妙答句,当属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他在此词的上阕描述了与情人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举酒消愁。接着便问: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一问一答把离愁推上高峰,把别恨抛至谷底,让读者感同身受而暗暗叫绝。这还没完,他还要在结尾追问一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多么孤独和惆怅!



    贺知章的七绝《问柳》也有一联巧问妙答: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问得天真烂漫,答得比喻贴切。



    很多好诗词总是借用各种景象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在发出巧问以后,接着就列举多种景象作回答,非常优雅。如贺铸在《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中: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王雱在《眼儿媚. 杨柳丝丝弄轻柔》中有:“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这里“相思只在”是个隐藏的问句,它省略了“何处”二字。

同样,辛弃疾在《青玉案. 元夕》中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他在“那人却在”后面省略了“何方”二字。



    陈亮在《水龙吟. 春恨》中,明白地发问,然后也用多种景象作答: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李白当然更是应用此写作技巧的高手。他在《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中写道: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古人送别时都在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中难舍难分。李白正是看中了这个景象来回答“何处是归程?” 有他的独到之处。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有:



少壮能几时,鬂发各已苍!



    王之涣在古诗《凉州词》中有名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他要表达,何必用羌笛吹起那“杨柳曲”而埋怨春天姗姗来迟呢?要知道,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此句如此闻名于世,也是借着巧问妙答而流传千古的。



    辛弃疾更是借景象将巧问妙答的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在《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有的诗人在巧问妙答中强调对某些事情的别无选择。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中描述了早春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挥之不去,有名句: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还有的诗人在巧问妙答中采用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如李商隐在《七律. 马嵬》中用前面的六句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如胶似漆的恋情,却因禁军叛乱而迫不得已杀掉杨贵妃。诗中进行了一些批评以后,用最后两句设问作答,创造出强烈的对比而使全诗完美结束,余音缭绕,让读者扼腕叹息。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老百姓能够安全保护自己的妻子呢?这种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震撼人心。



    当然,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只设问而不作答的。首屈一指的要算爱国诗人屈原的《天问》。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屈原在《天问》中一共提了一百五十七个问,他仅仅简单回答了几个 ,而其他一百几十个问,可能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很多人至今也可能无法回答,真的只有天知道。



    唐朝孤篇压全唐的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诗中也提了很多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张若虚的这些设问可答可不答,不答可能比回答更有诗意。



    李白还写了一首“笑而不答”的趣诗。他的七言诗题就是《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细心的读者一看便知道,李白的“笑而不答”其实在三、四句中详细地回答了。他栖碧山的目的,就是要享受“非人间”的仙境。



    议及“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山居生活,唐朝诗人皇甫冉写了一首六言诗,连连发问而不作答。他的题目是《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以上是我学习诗词的一点肤浅体会。所列举的巧问妙答难免挂一漏万。 敬请您们将自己喜欢的巧问妙答诗句在留言中赐教。我定当拜读致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1-28 10:58 , Processed in 0.09848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