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1|回复: 0

赏析杨旭题中医楹联

[复制链接]

1092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0510
发表于 2024-4-1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赏析杨旭题中医楹联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04-11 00:01 河南


联 斋  第4245期


赏析杨旭题中医楹联

刘科元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是数千年来人类生存和繁衍与疾病作斗争,长期经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愚虽不才,也涉足杏林五十余载,中医药经典运用于临床,多少次起死回生的案例,斗胆告诉你,绝对不是南郭先生!但若穿梭在两行窈窕貌美而婀娜多姿的对韵里,借它来揣摩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的形象,确实我是个滥竽充数的。众所周知,杨旭老师是追杜崇李,拈诗撰联的高手,读他“题中医生”的楹联:
      望闻问切,脉从六部辨沉浮,救人有术;
      丸散膏丹,药以四时分表里,治病多方。
      没听说过杨旭老师学过中医,但对祖国医学如此深悟。在医学界,衷中参西,相互取长补短,中医学就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精髓灵魂,不论医学发展到任何时代,它永远不落后!永远都不会消失!
上联提到“望、闻、问、切”,是中医提取疾病外观指证和病人主观感受的采集方法,正如“有诸内必形诸外”,把得到这些“证候群”进行立法辨证。所谓“证候”就是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相关连的症状总称。比如:发热、鼻塞、流鼻涕、浑身乏困、咳嗽、痰清稀、头痛、脉浮数或浮缓等这些都是症状,往往一种疾病表现很多症状,或者是好多种疾病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这些症状的综合发生病机就是证候,医生根据证候群去辨证分析,立法遣方选药。
      中医看病,首先是望诊,即望神态,望气色,望舌质,望舌苔。中医有句名言:“有神者生,无神者死”,如果第一眼看到患者消瘦,乏力,骨瘦如柴,无精打采,第一印象是慢性胃炎或消化不良之类,中医认为他属虚证;如果是年龄稍大,一半年体重下降很多,同时有不明原因疼痛,或能触到肿块边界不清,不疼不痒,或发热或不发热,恶性病的可能性较大,中医认为他是正虚邪实证。接着主要是问诊,若有咳嗽,气短,气喘,痰清稀粘多,色黄或白,现代医学印象属支气管炎或慢性肺气肿,肺心病,中医认为是肺气虚。如果第一眼见到患者体胖臃肿,这肯定是三高症(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甚或加一个尿酸高,中医认为脾虚失运,痰湿瘀结脾肾两虚的消渴症。这样问诊就有目的性,是否夜尿频多,口干舌燥,阴津虚少,皮肤瘙痒,容易感染,大便粘腻不畅或大便稀溏,长期服用降压药,男性性功能减退,妇科月经周期紊乱或稀少甚至没月经,肛周潮湿,心悸气短胸闷,甚或有心梗脑梗的可能,同样的病,表现的症状不一定完全一致,这就体现主症与兼症的主次之分。
      杨老师联中提到“脉从六部辨浮沉”,中医的四诊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有些人把切诊看的很神秘!其实不然,一般来说医者是以证印脉,或以脉印证,“频湖脉学”只有二十八脉,是否涵盖所有疾病?或者有患者不吭气先让你诊脉后,能否说出与自身相符的症状?以评价医生的医术高低,其实这是聪明的愚蠢者也!也有大头鬼医生不让患者说症状,想露一手,想些歪门邪道,有意表现与众不同的诊断方法,都是违背中医诊断规矩极不科学的。《传心录》曰:“诊家只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浮沉轻重指端祥,迟数息中分缓急……”这就是说:浮主表,沉主里,数为热,迟为寒,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寒,沉迟里寒。这只是一般纲要而易,如浮紧,浮滑,浮涩,浮洪等另有玄机,总的来说,左右两手以桡骨突起处定为关脉,前边为寸脉,后边为尺脉,寸脉代表上焦,关脉为中焦,尺脉为下焦。体格高大,指应疏些,个子矮的指密点,中医以自身中指节的长度,定为七尺。左手寸脉为心脉,关脉为肝脉,尺脉为命门脉,右手寸脉为肺脉,关脉为脾脉,尺脉为肾脉。也有认为右手为气脉,左手为血脉,男主气,女主血之说,但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命门与三焦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这样三部九候大置涵概五脏六腑疾病的部位所在。从脉象的辨识,大体知道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虚是脾气虚还是肾气虚还是肺气虚,是表虚还是里虚,表热还是表寒,是虚热还是实热,是虚寒还是实寒,是真寒还是假寒。这就要结合问诊去辨证立法,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杨老师上联末提到“救人有术”,中医药学这门神奇之术,不仅仅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有大量的经验积累,和灵活的辨证思维才是治愈各种疑难杂症,闯过一道道鬼门关的决窍!才能不负救死扶伤的历史使命。
      上联杨老师重点在讲中医的诊断方法上,下联重点放在中药的方剂学和药物制剂学上,这个就不多累赘了!方剂学和药物学是中医理论不可肢解的一部分!方剂和药物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结晶!张亭默教授在讲中药学时说:中药不是来源于中国的药叫中药,而是应用中医理论指导,在研究运用于临床,特别发挥疗效的药才叫中药。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中药配伍的相协,相畏,相反,累加等,就炮制和制剂也有很多讲究,这里主要是说中药的应用,特别体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病因时因人而异的中医学观点。不论是新冠还是非典,大剂量都用一个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方剂同服,有些有效,有些就没疗效,甚或个别恰恰相反!为啥呢?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体质差异也很大,感染的病邪在人体的反应差异也很大,不同病程阶段正邪相争的局势差异很大!所以说把握一方一法,很难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很难达到满意的疗效!
      杨老师在联末提到一个“治病多方”,不禁勾起我多聊几句,比如平常的感冒,中医根据季节气候变化特点,和外感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及人体免疫的差异,合病并病的异同,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等好多证型。风寒感冒多选“桂枝汤、麻黄汤”;风热感冒多选“银翘解毒汤”;暑湿感冒多选“霍香正气汤”;阴虚感冒多选“桑菊饮”;气虚感冒多选“玉屏风散”,流行性感冒相当于中医学所谓的“瘟疫”范筹,多选“清瘟败毒散”;表寒里热多选“麻杏石甘汤”。毛主席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中医药学数千年来运用于临床,只要你辨证准确,炮制得法到位,疗效依然显著!
      纵观杨旭老师的这副联作,上联说中医的理与法,下联揭示中医的方和药。他不是中医药学家,而是他业余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作了导火索,点燃了我这个中医学专业的炸药包!或者说杨老师是位好编剧好导演,他用楹联的四梁八柱为热爱中医的专业者经心设计搭好了舞台,我虽然酷爱中医,从医约五十余载,但对中医药学或许说只摸索得到了一鳞半爪!当然作为杨老师题中医生楹联的扮演者,很不到位!如果您也是一位中医专业者,也来赏析或者说分享您在中医药学上的成就!咱们共同为传承祖国医学文化把它发扬光大吧!


刘科元,山西平陆人,1956年生,高中文化。1973年底毕业后代理民办教师,从教初中数学三年余,1976年参加县赤脚医生培训班,连实习一年多,至今从事乡村防疫保健医疗卫生工作,善长中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6-25 14:34 , Processed in 0.10069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