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0|回复: 0

关于无情对的认识偏差

[复制链接]

1956

主题

19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50
发表于 2024-4-15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关于无情对的认识偏差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04-15 00:00 河南


联 斋  第4258期


关于无情对的认识偏差

刘可亮

      对联一度被学界认为是“诗之余”,无情对在某种意义上则被认为是“联之余”。与这种“尾巴的尾巴”之尴尬地位相对应的,自然是诸多价值观的偏失。

一.古人的认识偏差

      民国时一些联话记载了无情对。其中有些论述透漏出了当时认识的局限性。
      《文苑滑稽联话》中载:“迩来文人颇喜作羊角对,其佳者殊滑稽可喜”。这句话的陈述本身并无毛病,但其背后的“殊滑稽可喜”为佳的价值观则只看到了风景的局部。那些内容上并不滑稽可喜、甚至上下皆用雅词密集借对而成的作品,也有佳者,其审美意趣另有鉴赏标准。
      金铁庵《撰联百日通》中有“无情格举例”一则,陈述道:“这种无情对,都是那些心思巧妙的文人想出来的。”这句话在当时的背景下也是准确的,但其价值判断中所蕴含的“无情对创作难度大”“非心思巧妙者难创”等观点,却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
      《撰联百日通》中还写到:“如当筵谈笑,山水闲游的时候,忽然想着一个无情对,那是很足以助兴,而打破寂寞的。若动不动就做无情对,终觉纤巧刻薄,有伤风雅,甚或因此开罪于人,也是有的。”认为无情对的作用仅仅限于消闲时的开胃菜,不主张“动不动就做”;认为无情对“纤巧刻薄,有伤风雅”,与大雅之堂格格不入,这显然是以偏概全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对联话》的作者吴恭亨可谓民国时“最懂对联”的人,居然因不熟悉借对和无情对的特点,而以普通联的价值观为标准,很外行地给了无情对很差的评语:
      又有流水对格者,仅对字面而一不顾命意,如“木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即“木”实字对“果”虚字,“斧”实字又对“干”虚字也。顾虽巧绝,而五雀六燕,轻重则失平衡矣。又,“春眠未觉花心动;夏礼能言杞足征。”亦然,然究不可为训。又,天津某富翁悬一联对云:“三径渐荒鸿印雪;”或对以:“两江总督鹿传霖。”又然,然亦不免失之佻。
      以普通联的价值体系为参照,“轻重则失平衡矣”“究不可为训”“不免失之佻”正是密集借对引发审美错觉之前,即“甲义状态”下的无情对之特点。
      有趣的是,吴恭亨在下面这则联话中对另外三副无情对却没有给予差评。
      又,陈君海鹏,清咸同名将也。解甲后,养鸭于新河,座客常满,有北海风人为之联云:“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后陈殁,其孙亦有祖风。人为续之云:“欲吃新河鸭子;须交陈海鹏孙。”两均有风趣。又,沪上有出联征对者云:“岑春萱拜陆凤石。”许弼丞对云:“川冬菜炒山鸡丝。”与上联亦同工。然以逊朝宰相总督资格,只与川冬菜、山鸡丝相等,则其人物之价值又可知。
      究其原因,在于这三副作品上下联有直接或间接的相关性,同时,除了“新/陈”跨越了词性,其他的借对都是“名词对名词”,破缺深度指数较低,造成句子的“不均衡,不并行”感没那么明显,故而感觉上的反差没上面三副作品那么大。
      以上认识的局限性,都是无情对萌发初期的必然。

二.今人的认识偏差

      近几十年间,尤其是网络的便利带来了无情对创作的兴盛以来,人们对无情对的研究有所深入,但仍然存在诸多偏差。
      比如,百度“无情对”词条中的介绍,就有诸多不严密之处。其定义是这样下的:
      有一种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
      既没有强调“小类工对”,更没有强调对仗手法为“借对”或“密集借对”,这实际上成了关于“隔对”的定义。而上下联意隔的对联未必是无情对。
      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其下文中所举之例: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洞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山落叶松叶落山中
      皆为普通的意隔对,而被误认为了无情对。而在其下文中归纳无情对的特点时,又强调“大量采用借对法”,可谓自相矛盾。
除此之外,百度词条还有硬性规定上乘无情对“不少于五言”、 上下句要一庄一谐、把借义解释为“偷换概念”等不严密的做法。这样的词条,会严重误导读者,显然于推进无情对的发展过大于功。
      这种不严密,在当今联坛具有普遍性,即便是一些理论家的论断也如此。
      比如,常江先生认为“无情对的喜剧效果出在对句上”,这是对于上转和双转缺乏深入认识而下的结论。这个论断还被列入了初高中选择题库,令人担忧。
      又如,刘峰先生在《关于无情对的界定和研究中》中说:“什么是无情对?无情对是指一副对联的上比和下比之间有落花有意和流水无情的关系。”以形象语言来作定义,比喻上下比之不相关,并不严谨。同时,又说“看似无情却有情,看似无关却有关。”“明明多情却似无情”是无情对的宗旨所在,却没有道出个所以然来,让读者云里雾里。该文还提出了“第二个要求是下比无情而又有趣,要出人意料。”的观点。无情之趣,必须依靠对仗,上下比合作才能生发出来,割裂着强调“下比要有趣”显然是不对的。这是由于作者混淆了无情之趣和诙谐之趣,才有这样的偏失结论。
      又如,田作文先生在其《无情对的产生发展和创作中》认为“无情对创作难度大,工夫深,须反复琢磨才成”,同时还设定了错误的无情对认定标准——用了改变主词本义的借对。然后根据自己的这个定义,错误地认定“红白相兼,醉后不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一联为无情对。
      再如,陆伟廉先生《莫把“拼盘”当对联》一文在批评一些低质量的无情对成了“拼盘联”时,有“一棍子打死”的嫌疑。无论什么文体,本质上都在数学的排列组合之内操作。无情对不强求诗家语,只要组串出来的句子流畅合律就算合格。故吾师余公德泉先生评曰:“无情对是否成为“拼盘”,不在无情对本身,而在于作者。只要运用得好,无情对也是可以很好地表达思想的。”
      概括起来,当今联界关于无情对的认识误区主要有:

      1.认为诙谐搞笑且意隔,就是无情对
      无情对与诙谐联,无情对与“意隔对”其实是从属关系或交叉关系。而很多人却模糊、混淆了这种关系。
      翻身不忘共产党
      吃喝全靠秦始皇
      流行于西安的这副诙谐联,一度被认为是无情对。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峡工程有问题
      这副诙谐且意隔的对联,也被认为是出色的无情对。
      无情对的创作原理和幽默原理,前面已有揭示。应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进行分野。
      这一认识误区,是引导很多无情对论坛对出“四不像”作品的主因。

      2.认为字字工对的作品就是无情对
     当一些作品被指出“不是无情对”时,作者们往往质疑:“我这字字工对啊,怎么不是无情对?”
      其实,“字字工对”,是无情对保持对联特色的最根本的部分。“字字工”,是一副作品成为无情对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知道,一些普通对联也是可以做到字字工对的。比如《楹联丛话》和《对联话》中收集的许多“巧对”。

      3.将借对手法看成无情对所独有
      一些人在没有了解借对和无情对的历史的前提下,误以为借对是专门为了创作无情对而发明出来的,或认为无情对和普通对泾渭分明,而认为借对不属于普通诗联,或基于对无情对的不好印象,而抗拒将借对手法用于普通诗联对仗。
      通过前面的篇章,读者已经知道借对一开始就属于诗联,且永远能用于诗联创作。

      4.执著认为上下联必须风马牛不相及
从顾名思义的角度来看,坚持认为“无情对上下联必须风马牛”是有道理的。
      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总要自己观察、统计、研究,认清客观真实,才好下结论。
      无情对的命名之不严密带来的认识误区,在它完全抵达学术层面后,终将纠正。关于无情对的定义或密借联的分类,终将尘埃落定。

      5.把普通联的工对标准移植于无情对
      无情对对于“字工”,有比普通对联更严格的要求。因为,唯其“字字小类工对”,才能衬托出“明显的不对称”所带来的“距离之美”的韵味。
      普通对联对“工致”要求的底线是“大类”工对;无情对对“工致”要求的底线是“小类”工对。标准不同,价值判断体系也相应不同。在普通对联中工致的情况,放到“无情审美体系”中去判断,就很可能是“比较宽”了。
     许多高水平联友在初涉无情对时,总是不理解自己的作品被指出有“略宽”“宽”“太宽”等毛病。其实,这是对两个标准缺乏认识和比较所致。

      6.过于严苛地要求字字小类工对
      也有一些无情联界的人士喜欢戴着显微镜来要求无情对的“字字小类工对”,差不多认为每个字都是“玉工+”才称得上优秀。
      其实,字工终究只是形式层面的追求,内容的需要自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句出天然或思想内涵突出时,适当的退让也不失作品之优秀。一般来说,优秀无情对作品都包含一定比例的玉工-、石工。
      也就是说,无情对尽管对工致度要求高,也是存在“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的对立统一关系的。

      7.强调一雅一俗方为正宗和上乘
      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误区。“雅俗配”固然是优秀无情对的一种风格,但其他风格也不失其优秀。
      尤其是上下联皆文雅的无情对,如:
      树已千寻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种并未逃逸于诗家语的作品,有必要建立鉴赏价值体系。相信人们会有善赏“羊角联”的一天。

      8.用借对后的乙义去歪解整个句子
      一些联友错误地以为:无情对的幽默,在于通过字、词“借对”后的引发工对错觉的那个“含义”来解释整个句子,串起来能得到稀奇古怪的句意,以求得诙谐效果。例: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认为此作之所以是合格的无情对,在于“乙义”串起来能得到“阁楼下面的李树率先生长”的完整句意。从而认为,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就不能算合格的无情对,或出彩的无情对。
      这显然是不对的。甲义才是落实在句中的,乙义只是在联想之中。这种审美错觉以字词为单位,强求组串起来的对句句意通顺,就过分了。
      其实,从原理上分析,只有所有字词的借对全部用的是下转者,方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而事实上,上转、双转也是可以使用的。

      9.认为无情对只能用于偶尔消遣
      这一观点之所以如此大有市场,且保持恒久,主要还是由于人们普遍未了解和掌握借对的原理,未能窥见借对资源库之丰富,被大部分作品的“俗风格”所蒙蔽,同时,被错误的授受模式耽误了。
      这一认识误区很普遍,也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无情对的纵深应用。

      10.认为无情对登不了大雅之堂
      这一观点也大有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对“雅词”借对缺乏认识和把握,同时,尚不能窥见“无情对的无情是相对的。”
      前面的章节已经揭示,雅词的密集借对能为往圣继绝学,同时,一个无情对可能成为“多分句”有情对的一个分句,或者多个无情对可能组合成一个“有情对”。
      这些认识误区,将随着借对的深入应用,并全面地抵达学术层面而得以纠正。


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著有对联理论集《无情对论》《对偶破缺论》《借对论》,领衔主编《无情对韵》,联作收入《藜薰堂集》。其理论专著,皆有填补空白之功,其中《对偶破缺论》首次从“对称性破缺的美学价值”视角来立论,为传统格律文体尤其是对联形式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犁出了全新的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2-27 16:02 , Processed in 0.103285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