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5|回复: 0

2024年《中华诗词》第三期作品选析5则

[复制链接]

2074

主题

17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995
发表于 2024-5-31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2024年《中华诗词》第三期作品选析5则
杨远建




相关链接:杨远建:2024年《中华诗词》第二期作品选析3则





1.做布鞋【毕彩云  06面】



忙得当时未掩门,抬头已是月黄昏。



楼高怎比千层底,指破曾留一点痕。



巧手穿针连世界,细心引线补乾坤。



鞋如船队情如水,载我扬帆出小屯。



赏析:千层底手工布鞋,以纯棉为主要用料,手工纳底精制而成,舒适耐用,但是制作辛苦。本诗炼字精到,并以多种手法,诗意描写布鞋的手工制作过程,其艰辛而又浪漫。首联以“忙得”起笔,点题“做”。在低头与“抬头”间,时间变化极快,暗示出诗中主人翁的勤劳。“月黄昏”,写时间,为环境烘托,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有云:“暗香浮动月黄昏。”颔联,借“怎比”、“曾留”于对仗中做议论,写高楼虽高,其层数远远不可与“千层底”的层数相比,暗言手工纳底比建筑高楼辛苦多了,形象生动,境界开阔,构思大胆、新颖。而用针线手工纳底,会被针尖刺破手指头,应是常情,这里却轻描淡写,而曰:“指破曾留一点痕”,明·张岱《湖心亭看雪》有曰:“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出诗中人任劳任怨的可贵精神。接着一转,颈联用夸张、对比手法,极力赞美主人翁的“巧手”与“细心”,而曰其能:“穿针连世界”、“引线补乾坤”。“针”、“线”点题,同时与“世界”、“乾坤”在体积上形成强烈反差,言样貌小,作用却甚大。“穿”针却能联系着世界人们的温暖,“引”线便能缝补乾坤之缺,非同一般呀。“补”,使人想起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这里,借典赞美做鞋子的伟大劳动,也说明,诗中主人翁是女性。于是,尾联两个“如”字,连绵而出,用了两个比喻,充满激情地说:“鞋如船队情如水,载我扬帆出小屯”,走向“世界”。与唐·秦韬玉《贫女》中的情况——“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相比,则大不相同。今人可以自己做了,自己使用,故而结尾,立意翻新,极具时代特色,在对比中,颇耐人回味。





2.扫花游·见雪松花开【张晓虹  09面】



层云叠雪,是簇簇团花,莹莹青斗?漫盈玉酒。恐天风乍起,湿了绿袖。绾住晴光,莫把冰



心揉皱。顾怜久,折一枝紫烟,与她拼秀。       何处无邂逅。涉静苑幽篱,试手弹叩。



与君约就,待雁衔霜月,片鳞红透。笃向穹空,抖落一襟星豆。谁厮守,这般情、翌年开否?



赏析:雪松,属常绿高大乔木,花单生于支顶,花期为10-11月。人言见之者少,吟之者自然更少。此词写雪松“花”,也是本事词,语言典雅、清新,形象丰富,颇具诗情画意。起笔,以“云”、“雪”作比,写出雪松花的颜色、形状。“是簇簇团花”,在点题中,不觉发问:“莹莹青斗?”“斗”,这里指酒器,为暗喻,写花的形态。观之“莹莹”,尽“盈玉酒”,可是,其前加一“漫(空)”字,意味便不相同,含有叹惜的意思。因为:“恐天风乍起,湿了绿袖。”“恐”字,意为担心,害怕,使词意顿生变化。“绿袖”,唐·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里把雪松带有绿色针叶的长长枝条,比喻成美人的舞袖,也即把雪松比喻为美人。于是,词作者劝美人,即雪松,要“绾住(眼前)晴光,莫把冰心(雪松花)揉皱(弄坏)。”然而,雪松没有回答,词人观察、怜爱良久,便“折一枝紫烟,与她(雪松花)拼秀(比美)”,多么浪漫的想象呀!人与自然融合一体,分不出你我了!“紫烟”,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这里意为高贵与优雅,对雪松花饱含赞美之情。下阕,开端“何处无邂逅”,于感叹声里,遥接上阕词意,山断云连。言担心是多余的,“涉(徒步)静苑幽篱”,便可“试手弹叩”,与之亲近。“静苑幽篱”写环境,烘托出雪松的优美。虽久之情深,然而,季节不饶人,于是词作者便有约定:“待雁衔霜月,片鳞(雪松果)红透。笃向穹空,抖落一襟星豆(雪松籽)”。“雁衔霜月”,巧写季节,为果子成熟,营造环境。随后,便有“抖落”,当代·魏新河《水调歌头》:“抖落满身星斗,呼吸九垓风露,濯足水潺湲。”“片鳞”、“星豆”,比喻雅切、自然,令人品味。词的结尾,又发一问:“谁厮守,这般情、翌年开否?”,不过,我们知道,雪松原分布于阿富汗至印度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500-3200米地带。抗寒性强,雪松因耐寒而得名。这问句的答案是,纵使没有人们守护,第二年的雪松花,依旧开放的旺盛,与“层云叠雪,簇簇团花”,首尾呼应,针脚细密,可见章法精湛。





3.冬日观荷【郝敬英  24面】



今日萧疏影,昨曾摇翆红。



大千多少事,尽与一池同。



赏析:诗为五言绝句,写冬天里观看残荷的感受,概括力极强,言简义丰,亦形象生动。起笔,“今日”即题中“冬日”,点题,为季节,此时看荷,别有意趣,直见荷之“萧疏影”。“萧疏”,意为稀疏,萧条,荒凉。宋·张孝祥《鹊桥仙·戏赠吴伯承侍儿》词:“野堂从此不萧疏。”其后缀一“影”字,则这种氛围更浓。第一句,写尽残荷之神韵,勾勒精巧,为静,为实。第二句,为动,为虚。虽然也是写荷,却不接着前一句的诗意写,突然写“昨曾”,即“萧疏影”昨日曾经历过的辉煌——“摇翆红”。“摇”,宋·周邦彦《烛影摇红》:“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一“摇”字,如见荷之花叶摇动,颇有画面感。不觉使人想起周邦彦《苏幕遮》:“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之“举”字,两者可谓异曲同工。“翆”与“红”两个颜色字,代指荷叶、荷花,且颜色并列而举,对比十分强烈,夺人眼目。一、二句写自然界,为三、四句写人事的议论,做了极好的铺垫。“大千”,即大千世界,宋·范成大《请佛阁晚望雪山数十峰如烂晃耀暑光中》:“累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第三句,境界何其开阔也!“多少事”,读之,感慨意味颇浓。于是接出第四句,其“尽”把“大千多少事”一网打尽,尽入掌握之中。“一池”与“大千”一小一大,又一次在诗中形成强烈对比,读之,诗意丰富,诗境开阔。其实,“一池”虽小,亦是“大千”,包含仍然无比强大,所谓“芥子纳须弥”也!故而三、四句如此着墨,由自然界的枯荣,而暗示出人事的盛衰,使全诗颇具人生哲理,耐人寻译!





4.即景速写【魏新河  38面】



庭下老梧桐,忍寒留数叶。



飘摇欲不支,犹自挂残月。



赏析:托物言志,是本诗的基本手法。所谓托物言志,即通过拟人手法,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诗的首句,便点出诗中主人翁——“梧桐”,而且说这“梧桐”是“庭下老梧桐”。“庭下”,点出地点,也写出“梧桐”所处环境。“老”,形容词,这里用来形容“梧桐”,可见“梧桐”,年岁已经老大了。不过,虽然梧树显得有些苍老,却颇有历练,见多识广,依旧屹立天地。梧桐,为落叶乔木,早秋,其叶子即飞飞扬扬,枝头逐渐稀疏。“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唐·虞世南《蝉》)第二句,所谓承,就是继续写梧桐。诗作者抓住“梧桐”老而能忍的特性,言“忍寒留数叶”,赋予梧桐以人的秉性,人的情义,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为第四句的“残月”布景,营造意境。本来,梧桐是不太耐寒,但是,在现实中,于寒风刺骨的冬天,梧桐树上,常常还能残留几片枯黄的梧叶,随风飘扬,彰显梧桐的坚韧,却是事实。不过,第三句在转中,还是先退一步说“梧桐”在“飘摇欲(快要)不支”的艰难情况,所谓以退为进,随后点出“犹自挂残月”。第三句“飘摇”承一、二句而来,却在其后加入“欲不支”,加强了第四句的感染力。这里,梧桐树好像就是一个智者一样,其境遇艰难,读之,人竟欲落泪。然而,谁知道,它——“庭下老梧桐”,虽然老了,“飘摇不支”,偏偏“犹自挂残月”,不忘优雅,精神可嘉。“犹自”,尚且、仍然,含有面对困难,不顾一切,而又无所谓的感觉。诗意说,夜来梧桐犹自高高挂起一弯残月,画面感极强,而如画出一幅消瘦、凄凉的秋月寒梧图。可见“梧桐”是何其伟大、何其坚韧,亦何其风雅也!“残月”,也许暗指古调,即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状,所谓“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刘长卿《听弹琴》)。自然,诗的言外之意似说,时至今日,依然有炎黄子孙支撑着这一弯“残月”,于是,诗作者的形象便也似乎在诗中隐现了。





5.过冶源水库【董尊华  46面】



心胸宽阔似娘亲,辛苦收藏万壑云。



待到儿孙逢旱岁,不惜瘦尽老闲身。



赏析:冶源水库位于山东省沂山北麓的临朐县弥河上游,集水面积786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开灌以来,一直为全国先进灌区。本诗写作者路过冶源水库时的所见所感,联想丰富,手法独特,形象地描绘出水库灌溉能力和含蓄赞美临朐县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诗的开端,以“心胸”比作水库库容,言其“宽阔”,即宽广开阔。接着出一明喻,把水库比作全县人民的“娘亲”,即母亲。江苏民歌《做双花鞋看母亲》:“石榴花开叶儿青,做双花鞋看娘亲。”这“娘亲”二字炼得多么亲切、多么温馨呀,暗见出诗作者对水库真挚、深厚的敬仰之情。也写出水库的“心胸”,如“娘亲”的心胸一样,宽阔无垠,敢于为儿孙牺牲自己的一切。第二句——承句,却不接着去写奉献,而先用拟人写劳动,“辛苦”劳动——“收藏万壑云”。“辛苦”,唐·罗隐《蜂》曰:“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把“辛苦”直接与“娘亲”相接,画等号,突出娘亲的优秀品质。“万壑云”,符合冶源水库的地理状况,是实写。诗意境界开阔,颇有气势。“一席清风万壑云,送将华发得归身。”(宋·杨万里《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船龙山暮宿桐庐二首·其一》)大家都知道,雨水是由云在空中播洒下来的,故而,这里“云”代指雨水,即水库接纳、储存的是水。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其前“收藏”二字,进一步把水库写活了。然而,读者不禁要问,“辛苦收藏”雨水是为了什么呢?于是,在第三句在转折之后,与第四句一起回答了这个疑问。“儿孙”,这里代指临朐县极其全县民众,与第一句的“娘亲”遥相呼应,逻辑严密。“待到(等到)”他们“逢旱岁”的时候,水库里装满的水,便可以发挥作用了。而且可以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发挥作用,即“不惜瘦尽老闲身”。“不惜”,意为不顾惜、舍得。“瘦尽”,与“不惜”一起写出了“娘亲”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水库为了“子孙”而不顾一切把“老闲身”全都瘦下来。平时,这又大,又臃肿的水库,碧波荡漾,蓄水满满,却没有任何用处,只是无聊地闲着!这回,旱季来了,“子孙”们正需要大量的水抗旱,于是水库的作用就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了。诗言把水库自己身上的“肉”,即水,一股脑地倾泻出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去!而这尾句,并未直接写到水,而是说:“不惜瘦尽老闲身(娘亲)”,运笔含蓄、巧妙之中,言犹未尽,诗意浓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5-11 20:15 , Processed in 0.25191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