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8|回复: 1

用活“楹联+”,为中国式新农村发展培根铸魂

[复制链接]

1956

主题

195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650
发表于 2024-7-5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用活“楹联+”,为中国式新农村发展培根铸魂

楹联之家  联斋  2024年06月26日 00:02 河南


联 斋  第4482期


何沁学在天津、运城、三门峡三市楹联文化工作经验交流座淡会上的发言:

用活“楹联+”,为中国式新农村发展培根铸魂

何沁学

      闻喜县侯村镇寺底村诗联小组成立于2000年,2006年被命名为全市第一批“河东楹联文化村”,期间的活动就很有特色。特别是在2012年寺底村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村”之后,村里们会员精神振奋,创新性地提出了“楹联兴村,金牌开路”的发展理念,开展了诸多联事活动,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逐渐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得到当地政府和市县学会的关注。
      2019年,在闻喜县委县政府、运城市楹联学会、闻喜县诗联学会的共同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紧抓市委书记到闻喜考察这个机遇,创新性地打造出了一个楹联文化的新品牌、也可以叫一个楹联文化的新业态——“中国楹联文化村——寺底村”,并迅速以“寺底楹联文化现象”在全国联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寺底村用好、用活“楹联+”模式,把楹联文化融入村里各项事业发展,从全县的“烂杆村”一跃成为驰名全国的“标杆村”。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学习强国和央视(《楹联里的中国》《朝闻天下·走进乡村看小康》等栏目)及省市电视台等各大媒体深度报道,《对联》杂志、《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等也常见报端,全国各地参观者络绎不绝(目前参观团超1000余次,人数超过2万人),成为闻喜县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典型、一个高标。
      2023年,中国楹联学会在浙江永康举办的“推进楹联乡村文化建设”研讨会上,李培隽会长站在“楹联为乡村振兴举旗开路”的高度明确提出“南有夏溪,北有寺底”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成为了联界共识,而且为两地交流搭建了平台,开创了楹联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崭新模式。随后,李会长在多个场合、多个讲话中多次提及,成为了我们闻喜、运城乃至山西联界的骄傲。下面我从十个方面逐项解读:
      用好“楹联+党建引领”。寺底村由“乱”到“治”,在于他们选对了“领头雁”,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带好了村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通过政策学习、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党员亮身份、担职责、比贡献,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他们将党员划分为楹联阵地、文化宣传、环境卫生等6个服务小组,建立网格化体系,推行积分制管理,楹联文化的夯基垒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也是村里由学会行为变为政府行为的根源所在。村委书记兼村委主任吉平娟获得多项荣誉,去年也被评为“百名最美运城人”。
      用好“楹联+擂台比拼”。寺底村的“楹联擂台”可以说远近闻名。寺底村从2000年成立分会后,紧抓联律知识普及,村委会大院每天的“粉笔擂台”至今也不间断,村民有百余人能基本掌握联律,为后来的村级擂台打下坚实基础。一是2012年,中楹会三个会长现场先后出句,村民应对名声大振;二是接待农业农村部运城学习班现场连续出句,村民应对大获赞扬;三是在第二届农民楹联大赛颁奖现场与全国、全市联家现场打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主持,大获全胜。随后获奖者又来到村里过招,皆为叹服,等等。楹联擂台激发了寺底会员应对能力,也为寺底村赚足了眼球,捧回了荣誉,成为助推寺底楹联发展的王牌活动之一。
      用好“楹联+嵌名赠送”。寺底村会员们觉得大家来村参观应该不虚此行,与是便想到发挥自身优势,给每次带队的领导赠送嵌名联。有的参观团看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并不满足,都拿着名字抢着要,会员们就要随时开动脑筋,以最短的时间编出来,然后请村里的书法名家写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礼物进行馈赠。有几批新华社记者在村里收到赠品后表示:这是在最基层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这个王牌活动也反映出会员们的实力和品行,主要也能缓解气氛,使得参观活动变得高雅起来、高尚起来、高兴起来。目前已赠送1000余副。
      用好“楹联+标志建设”。寺底村的村门立起来了,立的与众不同,只见传统复古的村门上写上了七个大字“中国楹联文化村”,成为当地一种文化标识。凡是到过该村的都喜欢在村门前拍照刷存在感,因为这是全国最早的一个以村为载体的、最正规的国字号楹联标志,与后来建成的运城市“中国楹联大厦”遥相呼应。它不仅成为一种标识,更成为一种精神,就其带动效应来看,不仅是寺底的、闻喜的、运城的,更是中国的、民族的、世界的。
      用好“楹联+乡风文明”。寺底村通过楹联婚礼和葬礼、楹联赶集、红事一片红、白事一片白、给文明户和新乡贤送“众星捧月”式中堂(600多次)等活动,尤其是送中堂活动,又是他们村里的王牌活动之一,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经验,值得总结。其中电影《喜满堂》的原型最初就在这里。他们把楹联书之于壁,内化于心,变文化优势为文明优势,涌现出一批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德孝模范等典型。通过定期开展“道德讲堂”和楹联、书法义务培训等活动,弘扬了正风,扭转了村风,改善了民风。同时,会员们连续25年每年都为村民、走上街头为广大群众义务书写春联,成为当地年节喜闻乐见的文化套餐,得到当地群众和村民的赞扬。
      用好“楹联+文化兴村”。寺底村积极发挥楹联文化接地气、暖民心的时代功能,实现了由乱到治、有治到兴的巨大转变,楹联文化已经成为建设文明寺底、和谐寺底、活力寺底的精神支撑。通过制定“楹联兴村,金牌开路”的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时得到了县上最大的红利,同时建设了高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礼堂(全为县上投资),涵盖日间照料、便民超市、楹联活动等16项功能。为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每逢国家重大节日,会员们都会撰写楹联作品表示庆祝,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比如:喜迎二十大、建党百年、神舟飞天等等,这些作品自编自写,装裱后在村礼堂悬挂,得到各级领导和参观者的点赞表扬。
      用好“楹联+产业发展”。寺底村充分挖掘楹联文化的时代性、艺术性、实用性等产业底蕴,创新楹联文化的产品化、市场化载体,通过编写楹联、装裱楹联,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民间艺人操作室、楹联活动室、书画展览室、民间手工艺品展厅、公社超市,让楹联文化走出农户、走向市场,实现村民、集体“双收益”。
      用好“楹联+清廉建设”。寺底村高度重视清廉文化氛围营造,通过楹联写廉、文化思廉、载体传廉、示范引廉等方式,树一面“旗帜”,锻造清正干部;上一把“紧锁”,规范清爽村务;树一批典型,培育清朗民风。推进村级“小微权力”规范运行,把权力晒在“阳光”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微腐败”问题,得到省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拥军的肯定。
      用好“楹联+乡村振兴”。近年来,寺底村深入挖掘楹联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德治”功能,探索出一条以楹联为抓手,以新乡贤为骨干,以乡风文明促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寺底模式”,既实现了对楹联文化的传承,又拓宽了做好基层治理的路径,增强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认同,从而为下一步打造文化品牌,讲好寺底故事,贡献寺底智慧。
      用好“楹联+梯队传承”。为了使楹联、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序,在楹联人的义务培训的感动下,由镇村两委连续八年出资购回笔墨纸砚,继续义务在暑寒假期间为村里的孩子们培训楹联、书法知识,逐堂备课,逐生批改,形成了一种共识和机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村里的一些小学生也对楹联、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使得寺底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这十个方面相互叠加、相互映衬、相互出彩,是“寺底楹联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
      在寺底村有很多令人激动、感动、难忘的瞬间,比如中楹会原孟会长(走下台主动和会员们交谈、合影)、运城原市委书记刘志宏(主动合影)、我们的岳老(鞠躬、流泪)等等。全国知名联家曾小云到寺底参观后,说是到了当年的解放区,其感慨尤为深刻。尤其是原中国文联副主席黄亚洲到寺底参观后,看到一幕幕楹联文化的活动场景,十分激动,当场就写出了“中国楹联最寺底,寺底楹联最中国”,还提到“寺底楹联使得中国楹联有了农村户口”,这种题法把寺底楹联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也成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在寺底,以温顺老师为代表的楹联功臣们这25年是漫长而又煎熬的。这一群深深热爱楹联的基层会员(多是农民)用一隅之力开创了基层楹联的高光时刻。他们上遍了国家级各大报刊、媒体,其中5次走进央视;尤其是2022年,寺底楹联进入运城城市文化名片,被海南博鳌国际高峰论坛公布的全国9个单位为“2022中国文化海外案例”,进入东盟时报和德国媒体,走向了世界。
      25年来,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寺底楹联文化现象”的播火者、传薪者、引导者;他们以“楹联兴村、金牌开路”的发展思路激活了一个最无助的栏杆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奋斗者、攀登者、护航者;他们以“痴于国粹圆于梦,红了楹联白了头”的精神追求完成了一个古老村庄的华丽转变,他们是践行文化自信的擎旗者、助推者、胜利者,由衷地向他们表示敬意!我想,只有来到寺底村现场,我们才会被他们的情怀所感染,仿佛在一刹那间理解了楹联,理解了寺底,理解了楹联人,理解了“寺底楹联文化现象”,更理解了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深刻含义。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深深感到“寺底楹联文化现象”在古老的桐乡大地这片沃土中崛起,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文艺思想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沐浴下,闻喜县委、县政府长期坚持“文化强县,楹联先行”工作思路的结晶,也是楹联文化走进政府层面、服务中心和大局的标志,它将激励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关注楹联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更会给各级楹联组织和广大楹联人为矢志不渝地弘扬国粹增添无穷动力,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新农村、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时代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楹联学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何沁学,1968年出生,山西闻喜人。好文学,擅笔墨,工诗联。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运城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闻喜县诗联学会执行会长。闻喜县裴氏研究会会长,《裴氏研究》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2-27 16:12 , Processed in 0.104894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