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回复: 2

排联观点

[复制链接]

2

主题

6

回帖

74

积分

版主

积分
74
发表于 2024-9-27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本帖最后由 瘦骨斋 于 2024-9-27 17:38 编辑

浅谈“排联”的可行性


文\张兴贵



今天下午,原计划想以“遣怀”为题,写一首五律,一不留神处,将第七、八句也写成了两个对仗句,于是想修改一下。就在修改的过程中,忽然想到,古人的排律诗,就是由两个以上的对仗句组成的,这种诗体历来受人们喜欢,且不乏佳作。由此,我进一步想:既然能有排律诗,何不写一个排联呢?于是,我就写下了我的排联《遣怀》。当然,它不仅仅是由四副五字联组成的。

      排律开头的两句与结尾的两句不对仗,而我所尝试的“排联”,开头与结尾的两句却都是对仗句。

      排律的押韵一般是一韵到底,而我尝试的“排联”是紧挨的两副联押一个韵。关于这一点,我在写下《遣怀》后有如下之思考:“排联”是在受排律的启发下写成的,排律的押韵给排律增添了情韵与情趣,那么,所谓的“排联”也应该押韵,以强化作品中的文字感染力。为了减少一韵到底的难度,可以中间换韵(这种手法在古风作品中是经常运用的),而且几组联句押一个韵部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去确定,这可以强化创作的灵活性。当然,这并不是排斥一韵到底。

      排律常见的有五字与七字两种,因为对联不仅仅是五字与七字两种,所以在字数上也不必拘泥于五字与七字到底,可以尝试融入四字一组、六字一组甚至更多字,做到一组押一个韵部(古今音皆可)。

      对联的发展固然需要壮大队伍,提升创作质量,但愚以为也应该在体式上与手法上有所创新,既然对联的体式本来就有散文体、律诗体与辞赋体多种,那么,借鉴排律体来个“排联”也是应该有所作为的。



——该文由联都公众号于2024年8月31日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回帖

74

积分

版主

积分
7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排联”的可行性

文\张兴贵

    昨天,联都公众号发布了拙作《浅谈“排联”的可行性》以后,有部分联友直接或间接地对本文提出几点疑问。在感动于联友关注拙作的同时,我认真阅读了部分疑问语句,觉得自己对有些问题表述得不是很到位,特写本文。
    一、新的体式出现,符合历史规律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有新的体式的出现是历史发展使然。比如,律诗这个诗歌体裁的体式,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而盛行于唐宋时期。从沈约去世的公元513年到唐朝建立的公元608年,经历了100多年。
再比如对联,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形式上它脱胎于律诗中的颈联与颔联,无疑,那时的对联属于律诗体,只有五字与七字。后来,对联发展为律诗体、散文体、辞赋体以及三柱体等等;字句数上,出现了四字、六字等等,句数从一句、两句,发展到三句、四句、十几句,甚至几十句。它们的发展也经过萌芽、发展、定型与盛行,也经过漫长的时期。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体体裁,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有新的体式的出现,是符合文学创作的历史规律的。对联,在一定的时期,基于某种因素,出现新的体式也是顺应规律的。
换句话说,一种文学体裁的存在也必然是多种体式并存且不断有新的体式出现,才富有生命力。如果某一种体裁,固守着某一种或某几种体式不变,那就很难发展。
    二、“排联”概念的提出
    在《浅谈“排联”的可行性》一文中我说过,我在想写一篇题为《遣怀》的五律时,因为“一不留神”将最后两句写成了对仗句。在计划将其修改为非对仗句的过程中,忽然想到诗歌中有个“排律”,受其启发,我干脆把开头两句也改为对仗句,并且将整个作品拓展为八副对联,也就是八个对仗句,并命名为“排联”,意思是几副对联排列在一起,共同表达“遣怀”主题。
    三、对“排联”特征的思考
    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写下由八副五字联组成的《遣怀》,并命名为“排联”以后,我进入了思考状态。
如果仅就我写的这一首《遣怀》来说,它当然可以说就是一首排律(现在不讨论其质量),是开头与结尾也都是对仗句的五言排律,说是“排联”充其量也是戏谑之语。
但是,我思考的不是这一首作品究竟叫“排律”还是“排联”,而是想能否在它的启示下,实践一种叫“排联”的新的对联体式呢?这种体式的特征又可以(用“可以”这个词,就是要表达求索之意,而不是定论)是什么呢?
    首先是句子
    我所思考的“排联”(以下简称“排联”),句子数至少要超过八句(四副短联),否则就是五律;字数上可以不仅仅是五字与七字,因为短联不仅仅是五字联与七字联,可以融入四字、六字,甚至八字,否则,依然可以叫做五言或七言排律。当然,这一点也不仅仅是为了给“排联”正名,对联本来就几字的都有。
    其次是整篇作品
    “排联”是一篇作品,是由若干副短联排列到一起,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它整体不是一副联(整体看就没有上、下联之分),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副长联。理论上,它可以句数无限,奇数句与偶数句皆可;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等等兼容。明显特征就是相邻两句在形式上构成一副联,整篇作品  由多副对联组成。
    再次是关于押韵
    这也是我思考的重点之一。押韵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仅是为技巧而技巧,关键是为了强化作品的声音和谐效果,使得读起来悦耳动听,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果律诗、绝句以及赋文,不讲究押韵,那就会大失情趣。基于上述思考,我想“排联”还是押韵的好。具体就是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以一组(两副或三副为一组,押韵就是每一副联的尾字同韵),全篇依据古声就押平水韵;全篇依据今声就押普通话韵。其目的既是为了强化文字感染力,也是为了体现创作的灵活性。
    四、关于“排联”的可行性
    在上述阐释中,怎么样的作品是“排联”,应该基本说清楚了。那么,它究竟可行与否?也许有人要说,你说的“排联”在以前就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你现在来个“标新立异”,整个“排联”出来,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关于这一点,我不是没有想过,而是认真想过。我知道,律诗出现之前,没有“律诗”的说法;词出现之前,也没有“词”的说法,三柱联出现之前,也没有“三柱联”的说法,但是,这些都从谁也没听过没见过走到谁都认可了,这也许就是“法无定法”“有法皆从无法来”的道理所在。
    而且,许多体裁,许多体裁的体式,从来都是从萌芽到成长再到成熟,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否定,否定之否定,也是必然会经历的。如果某一种体裁或体式,从一开始就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那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了”。
    我觉得,一个体式可行与否,重要的不是“说”,关键在于能否“行动”,能否在行动中,不断反思、修正,逐步充实、完善!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彭端淑说的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当然我也明白,我尽管爱好、写作对联多年,因为秉性愚鲁,见识浅薄,所以无佳作也非名人,提出一种新体式的确有点不自量力。好在有句话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此就借彭端淑的话给本文结尾。

——该文由联都网公众号于2024年9月1日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1万

回帖

16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2452
发表于 2024-10-2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1-3 03:43 , Processed in 0.12557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