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3|回复: 0

【诗联理论选读】(21)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下)

[复制链接]

579

主题

1400

回帖

801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015
QQ
发表于 2022-12-1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诗词意境的特征和创设(下)

华新诗词 2022-10-30 05:00 发表于江苏

下面诗句分别属于四种景与情的交融情况,请加以判断。
①以哀景写哀 ②以哀景写乐
③以乐景写乐 ④以乐景写哀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2)
(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4)
(3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 4)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 )

A、“哀”景反衬“乐”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属于以哀景写乐情。
       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颈联为借对,“落日”比喻暮年,而非写实。“秋风”句是写实。诗的意境阔大而深沉,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积极用世、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疏”,复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比喻自己身虽年老多病,但智慧犹可用,还能有所作为。《韩非子·说林上》里讲,春秋时管仲随齐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道路。管仲提议用老马领路,于是找到了归途。“老马”是诗人自比。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以哀景写乐情”的还有毛泽东的《送瘟神二首》之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以旧社会血吸虫造成的“悲”反衬消灭血吸虫之后的“欢”。

B、“乐”景反衬“哀”情。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这句是属于第二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
这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传统。古人曾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也就是上次清溪的作业中说过的,使用这种手法,上片写的景色越美,越能衬托下片的哀情。
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全诗的中心恰恰是后两句。
“以乐景写哀情”的还有唐许浑的《谢亭送别》,以“红叶青山水急流。劳歌一曲解行舟”这样的乐象“来反衬“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样的“哀意” 。

C、“乐”景正衬“乐”情。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是常见的“乐”景正衬“乐”情。
大家熟悉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春行钱塘湖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中间两联写春鸟和花草的生机、情趣,即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作铺垫衬托。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在白居易的笔下是和谐统一的。

D、“哀”景正衬“哀”情。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这种是“哀”景正衬“哀”情。
用凄凉之景来渲染凄凉的气氛,烘托哀伤的情绪。例如李白的《横江词》描绘的是“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的“恶”景,写出社会环境的险恶,于是诗人发出“如此风波不可行”的高呼。这正是当时社会对李白的摧残,在诗人心灵中借助景物而折射出来的哀情。

填词和写诗的手法都是共用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四种手法,填词就会容易的多。

    3、关于景语和情语的结合问题
有没有景语和情语之分。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有情语景语之说。
这可从以下几句看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又说:“‘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云飞北阙轻阴散,雨歇南山积翠来。御柳已争梅信发,林花不待晓风开’,皆景也”,“四句俱情而无景语者,尤不可胜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有一段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单看这段话,他似乎对景语情语之分,不以为然。可是同样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还有另一段话:“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敻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欧阳修(实为柳永)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等。可见他还是承认有“情语”“景语”之分的。
      综合二人所说,所谓“景语”不是单纯写景的句子,而是那种“情寓其中”或“以景寓情”的句子,而那种类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句子则是情语。二人都强调景要为情服务,反对为写景而写景。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夫之也说过:“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与,而景非其景。”。可见景语情语之分是在景为情服务的基础上的。单纯写景的句子,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语。
    诗词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这符合实际情况,但严格划分也很难。我曾想把景语和情语定义为:字面上不露其情的句子是景语,直抒其情的是情语。但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却又是景中带情,情中带景。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等。这类句子很多,姑且叫做准情语吧。
     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诗词中,写景和抒情,景语和情语在结构安排上,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优劣之分。常见的形式有下面一些:

    第一种:前景后情。

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景,是景语,后四句是抒情,是情语。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写庐山之景,后两句写由景产生的哲理感悟,也属情语类。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搂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上片主要写景,一幅悲凉的秋景。下片主要抒情。满腔怀思的愁情。

第二种:前情后景。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半首是久客思归之情(“长江悲已滞”属准情句),后半首是风吹叶落之景。由“况属”一词把久客思归之情与风吹叶落之景连接起来,彼此渗透、融合为一,加浓了情的悲怆色彩景的感染力量。

陈亮《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

笫三种: 情景相间。

如马戴(唐)的《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这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写法,更有妙处。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开首“寒蝉”三句,是景语,接下“都门……凝噎”是情语,“千里烟波”二句又是景语,“多情……清秋节”二句是情语,接“今宵……残月”二句是景语,“良辰好景”“千种风情”则是情景合说。

笫四种 :景显情隐。

唐李涉的《润州听暮角》(一作《晚泊润州闻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乍看,象是实景的描写,仔细品味,这不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吗?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句全是写景,看似无所寄托,仔细读来,却能隐约感觉出诗人清高不媚时的胸襟和安然处世的情怀。
    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这首词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外,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但却充满情趣,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第五种:景隐情显。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可感的字面看,找不到“景物”,但不是无景,景被藏起来了。是虚实的另一种表现。所藏之景是什么?一个是作者当时随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到了幽州一带。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当他怀着苦闷失意的心情登上幽州台时,触景生情。一是由幽州台(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才而修筑的黄金台,又名燕台)想到当年燕昭王求贤若渴,四方贤士慕名而来。此种景象,正是此时陈子昂怀才不遇、茕茕孑立的历史背景。这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未者”中可以想象出来。这是“事象”。再一个是,在幽州台上看到周围的景色。我们读这首诗时,面前不是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吗?这是“景象”。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总结一下:
    不管是哪一种,都需注意一点,那就是景是为情服务的,“景语”自然也要为“情语”服务。“景语”或含情,或衬情,或生情。单纯写景的诗是很难有意境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4-12-27 21:59 , Processed in 0.10129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