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回复: 0

赵中原:长联艺术之经典——杨振生先生长联赏析

[复制链接]

2190

主题

212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1865
发表于 2025-2-10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请使用中文注册) 微信登录

×

赵中原:长联艺术之经典——杨振生先生长联赏析

原创 楹联之家  联斋
2025年01月05日 00:05 河南


联 斋 第5151期


长联艺术之经典
杨振生先生长联赏析

赵中原

      为寺底荣登《人民日报》而喝彩
      一群联老汉,一位联书记,几多联故事,平平仄仄,火火红红,直惹得大报登,央视评,频指版图寻寺底;
      遍野喜丰收,遍屋喜中堂,满眼喜新闻,岁岁人人,心心念念,忙不停银锄落,诗兴起,你出我对闹河东。

      杨振生先生的这副长联,以《人民日报》刊登的卫庶、何沁学报道《楹联开路 文化兴村·寺底村的“中国楹联”故事》为蓝本,巧妙构思,精心创作,不仅展现了寺底村通过楹联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体现了对联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以下从政治站位、立意构思、语言风格、感情色彩、对联艺术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政治站位高
      长联以楹联文化为纽带,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体现了高度的政治站位。以楹联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了寺底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高度的政治站位和文化自觉。上联“一群联老汉,一位联书记”,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基层领导在推动文化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下联“遍野喜丰收,遍屋喜中堂”,则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

二、立意构思新
      长联立意之新颖,构思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上联“几多联故事,平平仄仄,火火红红”,寥寥数语,却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将寺底村楹联文化的繁荣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几多联故事”,不仅指寺底村楹联数量之多,更寓意着楹联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而“平平仄仄”则巧妙地捕捉了楹联的音韵之美,让人仿佛能听到那些抑扬顿挫、韵律和谐的楹联之声。至于“火火红红”,则形象地描绘了寺底村楹联文化在当地乃至更广泛区域内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影响力,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乡村文化的天空。
      下联“岁岁人人,心心念念,忙不停银锄落,诗兴起”,则进一步展现了村民们在忙碌的劳作之余,对楹联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这里的“岁岁人人”,强调了楹联文化传承的悠久历史和广泛参与性,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深深地被这种文化所吸引和感染。而“心心念念”则表达了村民们对楹联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执着追求,他们不仅在劳作之余创作和欣赏楹联,更将楹联文化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于“忙不停银锄落,诗兴起”,则生动地描绘了村民们劳作与创作并重的生动场景,他们一边挥舞着银锄在田间劳作,一边构思着新的楹联,将劳动与诗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
      这幅长联不仅展现了寺底村楹联文化的繁荣景象和广泛影响力,更深刻地揭示了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勃勃生机,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三、语言风格独特
      长联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它巧妙地融合了传统对联的韵律美与现代汉语的生动表达,展现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魅力。
      首先,“平平仄仄,火火红红”等词语的运用,堪称长联中的点睛之笔。这些词语不仅严格遵循了对联的平仄规律,使得整个长联在读音上抑扬顿挫、韵律和谐,而且通过巧妙的选词,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如“平平仄仄”准确地捕捉到了对联的音韵节奏,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悠扬顿挫的诵读之声;而“火火红红”则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楹联文化在当地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
      此外,长联还巧妙地运用了叠词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进一步提升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叠词如“岁岁人人”、“心心念念”等,不仅使得整个长联在节奏上更加明快、韵律上更加和谐,而且通过重复的词语,强化了表达的情感色彩,使得整个长联在情感上更加饱满、深沉。排比手法如“几多联故事……火火红红”、“岁岁人人……诗兴起”等,则通过并列的结构和相似的句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语言节奏和气势,使得整个长联在表达上更加有力、生动。
      这种语言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保留了传统对联的精髓和韵味,又融入了现代汉语的生动性和时代感。这种融合不仅使得长联在形式上更加新颖、独特,而且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因此,这幅长联不仅是对传统对联艺术的一种传承和创新,更是对现代汉语表达潜力的一种挖掘和展现。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感情色彩丰富
      长联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极为浓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寺底村楹联文化深沉的热爱与由衷的赞美。这种情感不仅贯穿了整个长联,更在每一个细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上联“直惹得大报登,央视评,频指版图寻寺底”,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外界对寺底村楹联文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这里的“大报登,央视评”,不仅说明了寺底村楹联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乡村的范畴,引起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更暗示了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而“频指版图寻寺底”一句,则以一种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外界对寺底村楹联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探寻欲望。这种强烈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无疑是对寺底村楹联文化的一种极高赞誉。
      下联“你出我对闹河东”,则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村民们对楹联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热情。这里的“你出我对”,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村民们创作和欣赏楹联的生动场景,更体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与互动。而“闹河东”一词,则以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这种文化现象在当地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村民们不仅将楹联文化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审美享受,更将其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景观。
      从更深层次上看,这幅长联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对楹联文化的热爱和赞美,更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深刻认同和自豪。它以一种充满活力和自信的姿态,展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同时,这幅长联也启示我们,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资源,激发村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让乡村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对联艺术精湛
      长联在对联艺术方面的造诣确实堪称精湛,其严谨的结构、和谐的韵律以及巧妙的修辞,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艺术画卷。
      首先,从结构上看,长联的上下联词性相配,结构对应,严格遵循了对联的基本规范。这种对应不仅体现在对仗上,更体现在内容的呼应和意境的契合上。上下联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
      其次,长联在韵律上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平仄相谐,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这种韵律美不仅增强了长联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得整个作品在诵读中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更为难得的是,长联在遵循对联规范的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嵌字、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作品既富有传统韵味,又充满了创意和表现力。如“联老汉”与“联书记”的嵌字运用,不仅突出了人物的身份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增强了长联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种嵌字手法的运用,既符合对联的修辞要求,又巧妙地融入了人物元素,使得长联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长联还通过借代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整个作品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力。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仅提升了长联的艺术价值,更使得整个作品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这幅长联在对联艺术方面的精湛表现,不仅体现在其严谨的结构、和谐的韵律以及巧妙的修辞上,更体现在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上。它以一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方式,展现了对联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杨振生先生的这副长联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新颖的立意构思、独特的语言风格、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精湛的对联艺术,展现了寺底村楹联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赵中原,笔名莎翁重,吕梁临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古汉语专业。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作协会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办公室主任,创作委员会副主委,国际华文作家协会山西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个宽领域作家,笔墨涉及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寓言、诗词,也应约撰写实用类文体——专题片脚本、广告词、晚会主持词、解说词、歌词、报告文学、策划类文案,尤其擅长各类古诗词联赋文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钥网 ( 滇ICP备2021005283号 )

GMT+8, 2025-4-19 16:45 , Processed in 0.097712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