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rgba(0, 0, 0, 0.9)]刀郎新歌《我在山城唱山歌》,拨动了无数川渝游子心弦,其离乡拼搏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令人热泪盈眶。这几天,心情一直随着歌声跌宕起伏,遂写了一副对联,并尝试在创作中运用视觉元素,以增加对联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踏千寻石栈,背万里行囊,忍回首,正浪吼嘉陵,云涌巴州,山歌催我涟涟泪; [color=rgba(0, 0, 0, 0.9)] 掬一握乡泥,守半生思念,堪举杯,叹镜中霜发,窗前残柳,雁影划空啭啭声。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古诗中,视觉艺术的运用早已炉火纯青,成为铺陈情感的常见手段。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平视白日西沉,到俯瞰黄河奔流入海,诗人站在高处,将广阔的天地尽收眼底,由近及远的视角转换,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李商隐的《春雨》,视觉变化层层推进。从首联身着“白袷衣”怅卧的近景,到“白门”的远景勾勒寂寥;颔联“红楼隔雨”冷寂中透着遥望,“珠箔飘灯”的光影流动,镜头远近结合;尾联“玉珰缄札”的细微之物特写,与“万里云罗一雁飞”的宏观远近的视觉反差,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受古诗启发,我在创作中借鉴了“镜头语言”的手法来叙事抒情。上联“踏千寻石栈,背万里行囊”,以近景特写展现游子脚下石栈的险峻和背负行囊的沉重,随后“浪吼嘉陵,云涌巴州”将视野拓展到远方,呈现出故乡嘉陵江的汹涌和巴州上空云层翻涌的壮阔之景,从近及远,营造出空间层次感,烘托出离乡的艰难与前途的未知。最后再推近镜头,定格在游子的涟涟双泪。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承接上联,下联“掬一握乡泥”从近景细节入手,抒发对故乡深切的思念。继而逐渐拉远镜头,从“镜中霜发”到“窗前残柳”,视觉由内及外,借白发和残柳,抒发时光流逝与漂泊沧桑之感。最后“雁影划空”以远景收尾,让思乡之情随着远去的雁影飘向远方,以取得余韵悠长的效果。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通过这次创作,我深刻体会到,古诗中的视觉手法,完全可以运用在楹联创作中,合理运用视觉元素,能够突破文字局限,构建出层次丰富、情感饱满的画面,使楹联更具艺术感染力。汲取并传承古诗创作的精华,正是楹联艺术保持恒久魅力的核心源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