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pIloypib937dLKiWyOJK4A
河池市“山水宜州韵·人文古邑情” 2025 年楹联征集比赛揭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河池市举办了“山水宜州韵·人文古邑情”2025年楹联征集比赛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广大楹联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河池范围内作者的作品共204幅。 大赛秉持对文化负责、对参赛者负责的严谨态度,邀请市内资深楹联专家、学者组成专业评审小组,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和公示四个环节的严格程序,全过程匿名,做到绝对公平、公正。在比赛结果公示期间,评委组也收到个别联友提出的一些问题,评委会针对这些问题,慎重审议,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最终结果,现公布如下。 主办单位: 宜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河池市楹联学会
承办单位:宜州区诗词学会
协办单位:宜州东正大酒店
2025年6月28日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4 名)
覃练久(环江)5C:
流河寨码头 下枧放舟,一江画卷随篙醒; 流河登岸,三姐歌声扑面来。
白如斗(宜州)22A:
题怀远古镇 八滩响水摇舟,商贾乘风穿暮雨; 五里横桥走马,驼铃踏月破朝霞。 注:1. 八滩,即八滩山,在怀远古镇东约 4 公里处之龙江河之滨,旧时广东客商走水路船队由此处进出怀远古镇。2. 五里,即五里桥,在怀远古镇西约 1.5 公里处,虽已弃用,但桥体仍然屹立不倒,旧时贵州客商赶着马帮由此进出怀远古镇。
蒋可煜(南丹)25B:
题会仙山 一山灵秀,幽谷流风,此间何引仙人会; 千古达开,白龙篆壁,化境云邀霞客来。 注:嵌“会仙山”三字;一山,音谐“宜山”;达开,意双关,除字面意义外,亦指翼王石达开。
韦攀超(环江)72B:
题宜州歌仙桥 虹印河中,照影惊鸿三姐韵; 歌飞云外,传情鸣凤九霄音。
三等奖(7 名)
黄 江(凤山)17B:
题怀远古镇红七军旧址 百姓长怀,怀远镇中奔马啸; 七军不老,老街道里晓鸡鸣。
覃想玲(宜州)26C:
题宜州山谷祠 点铁成金,枯藤劲节开诗派; 投荒历瘴,病鹤清操振墨涛。
魏 松(都安)39B:
题庆远古镇 粤馆商声,浙大书声,九巷犹闻千载韵; 红旌战迹,文庙儒迹,一江长涌六朝风。 (注:上联“粤馆”指粤东会馆,“浙大”指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宜州办学;下联“红旌”指红七军革命旧址,“六朝”泛指宜州自唐宋以来的悠久历史。)
杨奉德(环江)50A:
题合寨村 兴立寨规,肇启先河惊世界; 合和民意,集成宝典播神州。 注:宜州区合寨村,于1980 年诞生中国首个村民委员会,被誉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开创了基层民主自治的先河,其经验被写入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的典范。不少外国专家、学者对此非常感兴趣,先后有 20 多个国际组织前来考察。
蒙义杰(环江)55C:
题宜州区金浪湾景区 野卉芬芳,佳木葳蕤,一湾尽揽千峰秀; 水光潋滟,深山静谧,四季长留百鸟音。
胡建玲(宜州)58C:
题宜州四牌楼 铜墙卫士,数朝风雨披霜立; 古郡钟楼,几度兴衰对月鸣。 注:数朝即几个朝代。四牌楼始建于明朝。钟楼:即四牌楼
王远阳(宜州)77B:
会仙山景区 虬枝掩径,溶洞穿空,仙境时闻玄鸟唱; 碑刻盈眸,陆山降孽,古迹犹荡白龙吟。
优秀奖(14 名)
欧其奎(罗城)4A:
题刘三姐故居 下枧飞歌,三姐蜚声山载韵; 小龙传唱,千秋迭梦世余音。
谭文武(环江)9B:
题怀远古镇红七军旧址 会馆楼头,犹闻北进军歌壮; 龙江河畔,更讲南巡故事多。
吴凡标(宜州)10C:
非遗文化 轻盈活泼,舞美腔圆,曾经走进中南海; 婉转悠扬,情真语俗,此日传红八桂家。 注:上联指宜州彩调,下联指壮族山歌
韦瑞展(环江)14A:
题宜州会仙山 白龙破壁,丹井飞霞,百子岩前舒画卷; 翼将陈兵,仙山载德,青碑韵里续鸿篇。
廖家宏(巴马)15B:
题拉浪金浪湾 浪涌金滩淘岁月; 风传古渡话沧桑。
林清宇(宜州)16A:
怀远古镇 古镇千年韵,红军故事留遗址; 怀阳一首诗,强国雄图奋后人。
罗电光(宜州)23A:
宜阳胜景 流彩会仙,霞客神游曾记石; 溢光行道,陆翁羽化自飞天。
胡春萍(宜州)37C:
题怀远古镇 龙江应鼓,鼓震宜阳传雅韵; 壮寨飞歌,歌流古镇唤新声。
朱 丹(宜州)45A:
白龙洞 石洞盘龙居胜境; 云松立鹤会仙山。
蓝必轩(宜州)49B:
题宜州流河寨景区码头 一方佳境,山环水绕人皆醉; 三姐故居,花俏风柔歌亦香。
黄丽文(金城江)68A:
题怀远古镇 怀古阅今,青石铺书铭故事; 远山近水,骑楼枕梦续风华。
杨炳英(宜州)69A:
宜州企业 古郡桑荣丝胜玉; 嘉联业旺茧增金。
梁汉根(东兰)70:
题山水宜州 一江春水,怀德怀恩兼怀远; 万古仙山,宜文宜武复宜州。
韦英记(宜州)73C:
会仙山景区 登会仙山,俯瞰铁城新气象; 览诗题壁,赏知儒将洒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