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谢千里 于 2022-11-9 10:09 编辑
诗钟是什么
孙英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诗钟社常务副社长)
诗钟是什么?我们翻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韵文史》也找不到“诗钟”的定义。这个问题,始终缠绕着……
一、诗钟定义上的三种误读
(一)诗钟是文字游戏。《辞源》中记述为“诗钟是一种文学游戏之作。其法: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对仗工整为上。相传拈题后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其声铿然,以为构思之限,故曰诗钟。”[1]。邵瑞彭《寒山社诗钟丙集序》说:“诗钟者,谐隐、射覆之流。”[2]。王鹤龄言“诗钟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游戏”[3]。可见,从古至今,基本上是简单地称诗钟为文字游戏。当今以龙平为代表粤系等多数人亦如此。
(二)诗钟称作诗。诗钟源于律诗,是以七言律诗的颔联、颈联为基调来规范的,且最初作为练习写诗的手段和方法,获有“改诗”、“折技诗”之称。闽系经过解放以后几十年的诗钟活动,逐步统一地把诗钟看作诗,归属杂体诗。大家也都知道,各种杂体诗都是具有游戏性,属诗的别体。目前“承认诗钟是诗的,主要是福建作者。……归入杂体诗”[4]。
(三)诗钟归属对联。诗钟形式上也是两行文字,形同对联,“诗钟自然可以进入对联的范围,……基本上就是各种对联辞典上所开列的七言对联的对联格。……诗钟只是对联范围内的一体。”[5]。我在与刘太品先生探讨时,他认为“把诗钟归属于对联文体,也绝对不是正常的用于抒情达意和说理的对联,而是文学性对联与实用性对联之外的非典型性对联——谐巧类对联”。把诗钟归入为对联,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华诗钟社归属中国楹联学会,更名为中国楹联学会诗钟社,也许是基于此吧。
诗钟兴于清代,初起于道光年间、历咸丰、同治、光绪及于民国近代,流行于四海百余年,后趋式微。她作为文学沃土的一朵奇花,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尚未绝迹,在台湾、闽、粤、京、津、陕、辽等地也有多人热衷于此,好之,乐之。但也是知之不多,甚至在诗钟的文体属性定义上存在以上三种误读,需要我们破解。
二、诗钟不能简单地称为游戏,是诗词和对联的孪生姊妹
笔者有幸在2020年3月负责《诗钟通则(修订稿)》[6]的起草工作,直接与当今诗钟界的专家、学者和作手交流,重新研读了有关诗钟的著作、重要论文和诗钟集,对诗钟又有了新的认识:
前贤尽视之为游戏,只是基于诗钟创作过程与形式具有游戏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其因限一炷香功夫吟成一联或多联,香尽鸣钟,而得其名。但是我们研究诗钟,进行诗钟创作主要是留下来的一联或多联。正是诗钟一联是个小玩应,而且在消遣之中偶得,属于小道,故前贤们拿“文字游戏”来作托词,仅此而已。其实,诗钟虽是小道,更是精品。她限时创作,其竞技性一方面于瞬间彰显作手才智之渊永和文思之巧、之捷;一方面可以促进作手诗技的提升。他们“非拘拘于雕虫小技为止境也”[7],而是,在诗钟的创作过程中,用字构思,遣词运典,须费经营,变化无穷,充分锤炼个人的诗学技艺,体现诗学境界。“非聪明不能裁对,非博洽不能俗题使雅。”[8]“当其得闲而入,因难见巧,于藻思绮合之中,亦自有五雀六燕、铢两悉称之妙,则诗钟一道似亦未可厚非。”[9]我们不能拿前人的托词和创作形式的表面现象来确定诗钟的文学本质属性。
诗钟与诗、联从采用的文学手法上是相同的,创作都以言志、说理、叙事、状物,吟咏情性为目的。但又有很明显的不同。
诗的最大特点是用韵,而诗钟是不用韵的;另外,诗是依景依情依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创作,而诗钟只是按偶然规定的题目,着眼于文字和修辞技巧,注重语言文字,但具有游戏性,虽然也注重意境的追求。正如中国楹联学会刘太品先生在与我通信中所言:“把诗钟归之为诗歌范畴,倒也算一片良苦用心。……杂体诗的归类并没有掩盖诗钟是文字游戏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诗钟是诗。
诗钟与对联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诗钟格律的严谨得近乎苛刻的,是对联无可比拟的。诗钟属于雅文化,是文人雅士交际的一种手段,服务于小众;而对联属于俗文化,是以“春联”为代表,归入民俗类,服务于大众。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诗钟归入对联。
三、诗钟在其文体特征特别是格律上与诗、联也有本质区别
(一)诗钟以联为单位。诗钟是以七律的颔联、颈联为基调和规范的,所以前人皆参照律诗称诗钟为一联或多联。显而易见,诗钟的单位是“联”,而诗称为“首”,对联为“副”。
(二)诗钟定句定数。诗钟一联由上下句组成,每句7字,共14个字,不容增减。而律诗字数不固定,除七言56字外,尚有五言40字,还有六言律诗48字。楹联更是可长可短,短者二、三字,长者数千言。
(三)诗钟语音依律,平仄更严谨。诗钟强调平仄只依古韵(平、上、去,入)区分,参照《平水韵》用字。不用韵。而诗词与楹联已经完全放开新韵、古韵并行。在平仄安排上,律诗允许“拗救”,强调忌“孤平”、“三仄尾”、“三平尾”;对联的伸缩性更大,可以通融,只忌“三平尾”。而诗钟的平仄固定,简单而严明,是平是仄不容易位。强调每句第二、四、五、六字必论;上句尾仄收,下句尾平收;根本不存在“孤平、尾三平、尾三仄”现象。如下图所示( ○表示平、●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一是正格,也是诗钟创作常用的平仄安排,分为平起、仄起。平起格:“⊙○⊙●○○●,⊙●○○●●○”;仄起格:“⊙●⊙○○●●,○⊙●●○○”。二是别格,也分为平起和仄起。平起格“⊙○○●●○●,⊙●●○○●○”;仄起格为特格“⊙●○○●○●,⊙○⊙●●○○”不用拗救,是从●●○○○●●格式中调掉换五六字位平仄而来。
(四)诗钟创作限时限题。诗钟是限时性创作的,多是在比赛和雅集交流中,每一联称为一卷,通常每三卷称一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才思敏捷者亦可倍之,谓之双旗、三旗、四旗等。而律诗和楹联的创作就时间上很自由,显得从容,不紧不迫。
(五)诗钟体式归类。诗钟有一定的体式,基本上归为四大类:嵌字体、合咏体、分咏体、笼纱体。诗词是不存在些体式的。虽然楹联的嵌名联也多仿取诗钟的嵌字体,诗钟合咏体又酷似楹联写作,但楹联在格律要求上是不严明的,甚至于允许孤平。
(六)诗钟格目分明。律诗无格目之说,虽然有“次韵诗”。对联也有“嵌字联”,只有七言联借鉴诗钟的格目,但在格律上的要求是宽泛的。诗钟因定字定数,嵌字有相对固定的格目,格目是嵌字体诗钟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规范。
(七)诗钟采用以对偶为基本的修辞方法,追求工、稳、新、巧、奇。诗钟在对偶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是律诗和对联难望其项背的。
1.锤炼对偶。讲究工、稳、新、巧、奇的竞技,唐景崧的《诗畸》八条,讲究铢两相称。注重作眼求对。嵌字出题通常取不自然成对的两字,这就要求注重选配钟眼,要有“字”有“眼”。“字”包括“题字”和“眼字”。“题字”是指题中欲嵌之字,与“题字”组成的词或词组之字是“眼字”。一题到手,先依题“题字”寻得“眼字”,再遣词运典(作眼)形成“钟眼”(简称为“眼”),以词为用,非炼无以运其词。钟眼与诗眼是绝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2.诗钟或白战,或典战,两者取其一。用典时,虽然都是临文触机,灵活引典,融经铸史,脱化无形,倡用熟典,生僻加注,但是诗钟强调上下两句皆用,且用典重于白描,体现以其知识性而斗博。诗词与对联则在创作时白描与用典可兼用以突显意境。
(八)诗钟创作强调形式与内容并行,形式至上
1.诗钟在一定形式下刻意追求字意新巧。以作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支撑,炼字炼意,用字构思,以意为体,非曲无以达其意;天成妙手,重技更重立意,立意多不是直接与现实对接,进行抒情达意和说理,是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艺美感而产生的奇思妙想进行创作,如荣麟所云:“虽属雕虫小技,亦多吐凤闳才。”[10],诗钟创作活动对文化层次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斗捷斗巧而“钟聚”,对每位作手都有极大的渴望和诱惑,给其凭添了无限的乐趣和情思,令人欲罢不能。但是诗钟是为写作而写作,因应赛而被动创作,强调在一定形式下创作内容,追求形式至上。而诗与对联是作者主动自我选择的写作体式,重在即事即景,传情达意,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
2.诗钟创作形式上禁忌严格。诗联在对仗上只不允合掌、不规则重字;而诗钟不仅如此,而且把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不称、上下失衡、分咏合咏犯题(包括本名、别称、代称、雅称、同义字等)等都纳入禁忌。虽然是文学艺术创作越精美越好,但追求风趣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也许格律岢刻是诗钟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3.艺术表现形式的归属对象不同。诗的创作多是抒情的,多是写给自己的或专属对象的,是吟唱的,主要是听觉艺术;而楹联的创作是寄景托情的,多是书写悬挂,不是吟唱的,归于视觉艺术。而诗钟创作多是竞技的,现场展示(写出并吟唱)给大家的,即属于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
综上所述,诗钟以七言联为形式,以七律的颔联、颈联为基调,于律绝和楹联而外,别树一军,回答了“诗钟是什么”:诗钟是一种高雅的传统文化,是以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为基础的一种语言艺术,她从游戏诗学中来,表现为字句定数、语音依律、体式归类、格目分明、对仗修辞、字意新巧,具有趣味性、竞技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独特文体。 折枝诗、羊角对、鏖诗、战诗、阄诗、臼诗、改诗、诗唱、七碎、十四字诗等,都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对诗钟不同体式的称谓。她融趣味性、竞技性、知识性与文学性于一身,强调对偶技艺的锤炼和文学境界的提升,足以表达其思想、文学美感、社会情态及时事观感,是中国韵文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份。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辞源(修订本,4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889。
[2]南江涛.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14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452。
[3]王鹤龄.风雅的诗钟「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45.
[4]王鹤龄.风雅的诗钟「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46.
[5]王鹤龄.风雅的诗钟「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3
[6]中国楹联学会诗钟文化研究院.诗钟通则(修订稿)[J].对联. 2020(4):20
[7]潘逢禧.雪鸿初集序「M]].光绪辛巳刻本。
[8]梁章钜.巧对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472.
[9]南江涛.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9冊.谢鼎镕.陶社钟声序)「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672.
[10]南江涛编.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26册.樊增祥.潇鸣社诗钟选序)「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331.
(来源:网络) |